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作客央视谈“后现代”

2009-5-20 15:19| 发布者: | 查看: 1331| 评论: 0|原作者: 藏 策

 

 

原始的文案:

主持人:

    记得有评论说:《武林外传》虽不是经典类的文学展现,但它的文化意义并不全是消极的。它让当今处在激烈竞争和奋斗环境中的人们,得到了轻松,拥有了更平和的心态。有的人还说它是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的活力,对此,您是怎么看的?请您介绍一下,“后现代”是指哪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怎样界定的呢?  

 

 

藏策:

    “后现代”其实是很难被定义的,因为对“后现代”进行一个大一统式的定义,这种做法本身就很不“后现代”。对于“后现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都可以有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结论。比如美国的著名文化学者杰姆逊,就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后现代”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法国的鲍德里亚呢,又从社会学、符号学的研究出发,提出了“类像”理论。什么是“类像”呢?按鲍德里亚的说法,以往的人类文明一直都在摹仿和复制自然,这叫“仿像”;而当这些文化的复制品最终抽空了自然乃至替代了自然时,就会开始自我复制,而且是不再以“自然”为摹本的“无底版”式的自我复制。这就是所谓的“类像”了。这也正是所谓“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的一个最大特征。以前东方的佛学讲“色空”,讲“色不自色”,并不是说这个花花世界上什么都没有,而是讲其存在是没有依据性的,也就是“色不自色”。其实充斥着各种“类像”的“后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色空”的社会,一个“色不自色”的社会。

对于“后工业社会”,我个人一直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后工业社会”其实就是生产“符号”的,“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学,其实就是一套符号学。最典型的比如广告产业,卖的是什么?卖的就是符号。还有那些世界名牌、奢侈品品牌,有些自己根本就没有工厂,产品是由别人代工的,他们卖的是什么?说到底还不是符号?再比如股市,其能指与所指,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分离,也就是股价与真实的业绩完全可能是背离的,甚至是割裂的。再比如说楼市,其实也是一套符号学。一处所谓”高尚社区“的住宅,比普通社区的房价要贵上很多,但成本却并没有那么高。开发商是靠什么来赚取这其中的差价的呢?其实靠的就是卖符号。当开发商把某块地皮定位为高档小区之后,就会利用一切符号的手段去包装它,比如广告宣传、炒作某一概念等等,但其中的最高奥秘在于,其实开发商自己是根本没有能力把这一小区变为高档社区的,真正把某地变成了高档社区的,其实是那些掏钱买房的业主们。因为只有当开发商利用一整套“高档”的符号,把那些有钱的“高档”业主真正“圈”进这个小区以后,这里才会真正成为“高档住宅”。是所谓“高档”的业主成就了这一社区的“高档”,而不是相反。

     在这些商业运做中,充分利用了符号学中的“差异化”,也许甲小区与乙小区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大,但在营销时却一定要在宣传上(也就是符号的包装上)制造差异,否则就没有了卖点。美国有位营销专家说过:营销的最高境界是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靠什么卖?靠的就是符号,就是制造差异,就是告诉人家我这个冰和你的不一样,我的比你的好比你的纯,所以你尽管天天就住在冰屋子里,但你还得买我的冰。

主持人:(插话)   

 

藏策:

    后现代这个话题也许是永远都说不尽的,刚才说了广告、股市、房地产,那么文化产业,比如我们现在讨论的影视产业,就更是如此。可以说,文化产业所生产的,就是符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以往传统的影视作品,强调的是反映生活,按“类像”理论来说,这属于是“仿像”,即对现实的摹仿。然而当现实生活已经被符号化了的时候,比如我刚才举的那些例子,到处都在生产符号,现实中充斥着符号,现实甚至已被符号所掏空,所替代,那么那么文化产品对现实的摹仿于是也就成为了对符号,或者称之为虚拟现实的摹仿,那其实也就成为了符号之间互相摹仿。我曾提出过“新现实主义”的理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FS:PAGE]

文化生产既然已成为了符号之间,也就是文本之间的摹仿,那么自然也就应该提到“互文性”了。“互文性”又叫“文本间性”,讲的就是文本之间的关系。文本的“互文性”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很早就有。比如古人写诗很喜欢用典故,这就是“互文”,因为典故把不同的文本联系在了一起。世上从来就不可能有一篇完全孤立的文本,所以“互文”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后现代”文本的“互文”现象与传统文本又有所不同,因为“互文”已经替代了“摹仿”,也就是我刚才说的,对现实的摹仿已经变成了对符号也就是文本的戏拟。于是“后现代”式的文本样式也就随之产生了。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说一些我个人的不同观点。第一,我非常反感现在有些研究者对所谓“后现代”文本特征的归纳,动不动就列出多少条来,什么“拼贴”、“戏拟”等等等等……这完全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归纳,根本就没有弄懂所谓“后现代”文本的深层结构。比如说“拼贴”,古典章回体小说中也有“拼贴”,你能说那也是“后现代”小说吗?我以为对“后现代”文本的研究,也必须用“后现代”的文本理论去分析,否则很容易闹笑话。我个人使用的主要是现代修辞学的方法,很接近解构主义的文本分析方法,我认为“后现代”文本的根本特征从喻说方式上说就是“讽喻”。所谓“讽喻”其实就是一种“反隐喻”。传统文本追求的是摹仿现实,是效果上的逼真,从喻说方式上说是“隐喻”;而“后现代”文本的生产机制更多的是文本之间的互动和自由嬉戏,追求的也不再是逼真,而是告诉你这是假的,但假得很有趣,于是走向了“反隐喻”,也就是“讽喻”。通俗地说,“讽喻”就是“说什么不是什么”,比如说某美女是鲜花,这是“隐喻”,但要是说某丑女是鲜花,那就很可能是一种“讽喻”了。“讽喻”并不是讽刺,比讽刺要丰富得多。由于“后现代”文本往往是自暴式的,就像变戏法的故意让你看出他的破绽,而且让这破绽比戏法本身更精彩,所以“后现代”文本又往往具有“元文本”的特性。我认为这些才是“后现代”文本的真正的深层特征。第二,我非常反感对“后现代”文本的横加指责。文学也好,影视也好,都是时代的产物,当社会环境、语言环境都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发展和变化时,文学、影视的文本形式自然也会随之发展变化。中国现在虽然还存在着很多不发达地区,还存在着类似小煤窑之类的“前现代”甚至是原始的生产方式,但在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现代化大都市,确实已经出现了许多“后工业时代”的生产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后现代”文本形式的出现,完全是正常的,不出现才是反常的。这就好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学”的出现,当时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历史证明,“新文学”的出现,是新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的产物,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一些人看不惯这种新的形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据此来作价值评判。我认为,在《武林外传》与那些所谓的“正剧”、“大戏”之间,并不存在价值上的高下之分,所不同的,其实只是修辞方式的不同而已。难道那些貌似很“真实”很“历史”的“正剧”和“大戏”就真的“历史”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历史是不可还原的,就连历史学家也只能做到部分史料的真实,而无法真正达到历史的真实,就更不要说一部电视剧了。

    其实影视界里的所谓的“后现代”并非自《武林外传》始,我认为《大话西游》就是典型的“东方后现代”电影。这个也许已经有很多人都谈过了,但我同时还认为,国内导演冯晓刚的那些贺岁片,比如《大腕》、《手机》等,其实也同样具有“后现代”的文本特征,这个好象还没什么人说过。冯晓刚本人可能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电影中的“后现代”,但他确实是很“后现代”的,他把“讽喻”这种修辞方式运用得炉火纯青。“后现代”一点,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可以打破固有的僵化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想象和新的话语空间。相反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陈凯歌就不懂“后现代”,把《无极》拍成了那个样子。其深层原因就在于,他总是在不断地“隐喻”,总是在追求所谓的“深层意义”,然而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意义”到底是什么,于是搞得装神弄鬼神秘兮兮的。我对陈凯歌的失望,其实并不是从《无极》开始的,而是从《和你在一起》。看了《和你在一起》以后,我就发现陈凯歌的意识和观念真的太落伍了。他只知道大煽特煽所谓的“父子情”、“师生情”,只懂得建构,不懂得解构。这就好比一个模特,只懂得一件又一件地往身上穿衣服,结果把自己穿成了副水桶摸样,却根本不懂得展示自己应有的体型。假如陈凯歌也能懂一些“后现代”的话,我觉得他会拍出比现在好很多的电影。[FS:PAGE] 

 

 

 

     文案只是个底稿,与实际播出的有很大出入——虽然是我自己写的,但我毕竟不可能背下来呀。另外文案中的内容在实际播出中分成了八期,每期只谈一个话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5:23 , Processed in 0.07158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