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广州,商品经济的大潮率先在此涌起了波涛,与内地相比,这里的人们更早地体会到身边发生的变化。刚刚步入摄影行列的广东摄影人安哥也一样被这股急速涌动的变化潮流挟裹着、撞击着。作为较早记录改革开放前沿的摄影人,他一直用质朴的影像语言诠释着他对生活的关注,对社会的思考,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百姓的生存状态以及中国社会从经济到文化的深刻转变,从而为历史留下了一道独特的个人记忆。
30年后,当我们与正在潜心著书、回忆自己30年人生经历的安哥取得联系时,他也愿意趁此机会,重新梳理一番自己的摄影旅程。 安哥与侯登科 安哥其人 安哥,中国当代摄影艺术流派的领军人物,广东十大摄影家,本姓彭,小时候叫彭安哥,上中学将“哥”改为“鸽”,中学毕业又改为彭振戈,现在“安哥”是他的笔名,轮了一圈,又用上了儿时的名字。跟他名字一样复杂的,是他的经历:生在大连,儿时辗转平壤、哈尔滨,后迁至北京,21岁知青插队到云南,返城去了广州,还在香港工作过一段时间。小时习过武,练过芭蕾,去云南当了7年林垦工,在广州做工人,32岁才当上摄影作者,后来又做编辑又做策展人,现在当起作家写书了。 我于变革中找到了摄影的路子 作者:您是什么时候从事摄影职业的? 安哥:我一直都很喜欢摄影,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拿起相机为家人拍大合影。但我入行很晚,1979年,我成为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的一名摄影作者时,已经32岁了。 作者:1979年正是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当时的您对摄影有着怎样的认识? 作者:除了思考,还有什么因素促使您的拍摄有别于以往的摄影? 安哥:那时的摄影人求知欲非常强烈,像海绵似地吸收着各种知识,无论是摄影流派还是摄影题材,都在努力学习模仿,从而改变了许多人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当时,马克·吕布和刘香成于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作品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他们成为我的参照物,我意识到,中国的摄影人有责任深入反映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历史,也应该坚持用自己的眼光看生活、看社会。所以那时,就开始尝试着用平民的视角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像大龄青年结婚、选美比赛、时装表演等就是当时社会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我认为这些不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人们的反应,用文字是很难描写的,而摄影恰恰是最好反映的,所以才有了那些真实的记录。虽然也受过不少委屈,虽然有些作品不能及时发表,但这些根本不能成为我放弃拍摄的理由。 其实我很幸运,当时的广东媒体“得风气之先”,在内地媒体还处于闭塞时,就已经开始大胆的改革,刊登了许多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的作品。在1988年,我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举办了个人展览——《中国:开放百态》,来自社会各阶层良好的反馈更加坚定了我坚持拍下去的信心。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20 , Processed in 0.07012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