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本迪克森的贫民窟

2009-5-27 15:32| 发布者: | 查看: 773|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移居城市。然而世界上这些都市居住者中的三分之一,大约超过十亿人,却生活在贫民窟里。在2008年联合国的报道中说,这些贫民窟中的居住者,在以后的二十五年中将会翻番,达到二十亿。贫困让都市化的进程到了一个危机的时刻,然而却没有有效的措施能够解决这样一个大量涌入城市的现状。

 

 


 
这些贫民窟的特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缺乏安全的水源和公共卫生设施,缺少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本的组织结构,房屋的质量低劣。最为典型的是,邻里之间仅仅是简单的分割,根本没有列入建筑或市政的版图。贫民窟始终处于不变的过渡状态,从而成为都市最为脆弱的组成部分。当然,其中的一部分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得到相应的改造,一部分被建筑商所改造,也有的毁于火灾或洪水。其中的人口因此在频繁的变化之中,包括因为工作而迁移的,也有因为对都市厌倦而回到乡村的,只有少数的坚持者开始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下一组为加拉加斯)
 
 
 


 


 
 

不管如何变化,全世界的贫民窟也许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处于都市的边缘状态。尤其是作为占世界上六分之一的贫民窟的人口,却不可能表达自身的生存体验。一般公众对贫民窟的理解,就是贫穷、肮脏、资源缺乏、没有安全保障以及充满危险。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其中也有感人的故事。在这样一种具有挑战意味的艰难环境中,事实并非如想象中那么简单。(下一组为孟买)

 

 





 
 

2005年到2007年之间,挪威摄影师乔纳斯·本迪克森(Jonas Bendiksen)花了许多个月行走于内罗毕、肯尼亚、纳米比亚、印度、雅加达、印度尼西亚、加拉加斯以及委内瑞拉等贫民窟,试图收集一些日常生活的题材,最终向世界展示了这些世界上最为密集的地区的生活状态。画面就在狭小的房间,往往就是一间屋子中,提供了这些居住者的私人秘密。要想挤入如此狭小的空间完成生活的纪实并非易事,然而其中却包容了一个家庭所有的一切。画面中有即兴创造的墙纸,自己制作的家具和小摆设,以及一些值得纪念的痕迹,暗示21世纪初都市生活的某种象征。他在拍摄过程中,每一个家庭都拍摄四面的墙,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因此最新出版的这本画册《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很有趣,许多部分做成了四折叠的方式,打开后就是一个四面墙的完整家庭。

而在图像的背面,则是摄影家让每一个家庭所讲述的简单的故事,包括自身的家庭、梦幻、希望、工作、挫折甚至恐惧。最终,这些图像和文字,也就成为当今世界贫民窟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就在我们的生活之间。正如一位孟买的居住者这样说:“如果我们告诉人们自己的居住空间,谁又会相信我们?”这些画面和文字,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也许十亿人有十亿中生活方式,但是这些贫民窟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组画面四堵墙所讲述的故事,值得让所有的人换一种方式思考我们的世界。(下一组为内罗毕)

 

 





 

乔纳斯·本迪克森是玛格南年轻一代摄影师的代表,2004年成为玛格南候选成员,2006年成为正式成员,其作品已经在玛格南60周年的《New Blood》影展中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乔纳斯·本迪克森出生于1977年,从19岁开始就在玛格南伦敦办公室实习,随后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前往俄罗斯探寻他自己的摄影之路,并在那里一拍就是几年,并完成了他第一本重要摄影画册——《Satellites》,记录前苏联国家中人们在苏联解体后生活的转变。他还一直将关注被社会所孤立的社区与人群,2005年,在获得Alicia Patterson基金会的支持后,他开始完成这项名为“The Places We Live”(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拍摄项目,记录全球迅速增长的城市郊区贫民窟、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除了摄影外,这一项目还包括录像以及语音采访等记录方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些拍摄的合集。据说他的下一个拍摄对象是中国西部人口增长最迅速的城市——重庆。[FS:PAGE]他曾说:“我酷爱研究每日头条新闻挤下的不起眼故事,那些所谓的失宠新闻。最佳并最具有说服力的影像往往同阴暗的历史般被搁置一旁,如蜻蜓点水般了无痕迹,几乎无人察觉。”这也就是他的作品的力量所在。(下一组为雅加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4:38 , Processed in 0.11791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