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代日本摄影,有两位重要的人物是无法忽略的,这就是森山大道和荒木经惟。他们在近几年对中国摄影界的影响,超出了想象中的范围。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摄影者眼中,他们独特的观念意识和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给摄影镜头的窥视带来了从未有过的震撼。但是如何解读这两位摄影家的作品,如何把握其中的视觉渊源、文化品位以及心路痕迹,恐怕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加以描绘。这里试图从这两位摄影家之间曾经有过的一次访谈,展开一些解读的方式。先是一些简单的背景——森山大道1938年出生于大阪附近的花道城,20岁时父亲意外死于火车车祸后,他开始在大阪成为一个自由职业的设计师,并很快就迷恋上了摄影的世界,从而放弃了设计,并在东京被著名的摄影家细江英公接纳为私人助手,三年后成为自由职业摄影师。 比森山大道小两岁的荒木经惟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千叶工业大学摄影电影专业。1971年,自费出版了他的处女摄影集《 感伤的旅行》。从此,他辞去了日本最大的广告公司电通的工作,也开始了一个自由摄影师的摄影旅程。 一、两位摄影家相互间的了解 荒木经惟第一次看到森山大道的一幅作品,是在《挑衅》杂志的第二辑中,选自森山大道“性爱”系列中的裸体。他感受到了一种冲击。那时,他也认为“摄影=性爱”,如果一幅影像不具备色情的意味,就不足以值得去拍摄。此外,他还有一种想法,认为摄影不可避免地与死亡的观念关联,因此,性爱如果不包含死亡之神的观点,也就无法表达性爱的影像。森山大道的影像看来是非常准确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他也同时感到在这样一种独特的社会背景下所呈现的忧郁的情绪,革命和改革变得非常流行,森山大道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引起了他的嫉妒,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好奇心,这就是《挑衅》的力量所在。 说起《挑衅》,这是在1968年日本创办的一本杂志,意在建立更为宽泛的文化批评范畴。森山大道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这一哲学体系的最佳描绘者,为杂志带来了两个方面的摄影作品:第一个是在旅馆中的模糊的人体系列,第二组是深受沃霍尔影响的系列,包括可口可乐瓶子,洗衣粉的盒子,以及V-8的瓶子等。 在《挑衅》的时代,森山大道的作品风格走向了极端。而在同时,他发现了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从而刺激他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中拍摄了一系列模糊的风景,接着又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猎手》(1972)。同年他出版了《告别摄影》,其中包括一些墙面、空白的电视机屏幕、剥裂的广告牌等作品,表达出一些具有非常意味的生存方式的挣扎。 反过来,森山大道对荒木经惟发生兴趣,始于荒木经惟寄给他的作品小册子。静电复印的摄影相册,一本接着一本。这以后,也寄过一些杂志,上面粘贴着荒木经惟的照片。当然他早已知道荒木经惟和他的作品,包括他所获太极奖的系列作品。但是对荒木经惟的真正了解,就是从杂志上的这些照片开始的。 森山大道回忆说:“不管怎么说,他经常寄给我照片,但是对这些照片却来不及思考,因为这些照片不只是表面上的观看,重要的是用来冥思的。我然后明白这是一个人使用照片对流行时尚的预谋。这是我对荒木经惟的最初印象。”同时,森山大道《告别摄影》出版后,几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也许真的是太超前了。但是惟有荒木经惟成为《告别摄影》刊出之后唯一的鉴赏者,并对这一摄影系列表示了赞赏。当时很少人对此做出反应,也有一些人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评价这些作品。只有荒木经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胜过其他的任何人,尤其是作品最基本的意义。的确这样一些具有超前意味的作品,很难要求那时候的摄影家都能欣赏。这一系列的影像在当时完全是难以理解的,《告别摄影》所暗示的都是对以往所有摄影形态的否定。更有意思的是,当森山大道刊出了他的《告别摄影》时,荒木经惟也几乎在同时辞去了自己的工作,从而成为他的生活转折点。[FS:PAGE] 原先荒木经惟的摄影作品也将随着《告别摄影》之后,由同一个出版商出版。当时他很高兴并且着手从事设计,但是很意外的是,出版商突然中止了这一计划——这一内容许久以后才得以出版。最初设计这一主题时,他倾向于完成“生命”的主题。然而他的父亲在其间去世了,死亡的现实自然进入了作品,于是作品主题最终和死亡相关。也许,他个人生活的背景,也是《告别摄影》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7 02:32 , Processed in 0.19799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