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曾经邂逅罗京

2009-6-10 12:12| 发布者: | 查看: 854| 评论: 0|原作者: 鲍 昆

 

罗京的去世,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反应。罗京本身不过是一个电视台的播音员,现在时髦的叫法是主持人,但我仍然认为他是播音员。因为主持人是要和节目互动的,但播音员只是将单向的信息播发出去即可,所以二者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罗京作为一个播音员的身份去世,引起社会如此之大的反响,甚至超过许多重要的政治历史人物,这既显得不太正常,又非常正常。不太正常的是一个播音员并不能真正参与和影响历史的改变和公众的社会生活,只是某种声音的发声者和代言人,按理说不值得人们如此地大惊小怪;正常的是,现在是个媒体大众化的时代,媒体中的一些人物形象本身就是大众心目中的明星,他们作为社会符号从传播角度深深嵌进民众的话语生活。这也就是最近这些年来各种明星人物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的原因。这其实是后现代社会以来的一种文化现象。明星人物因为媒体和传播的泛化,其自身的隐私和生活也越来越公众化,他们已经不是前媒体时代那种遥远的神话般的人物,而是似乎和人们相邻的"左邻右舍"。不过这个"左邻右舍"还是一种公众并不实际的想象,因为他们的曝露出来的一言一行仍然是被作为中间媒介的"媒体"高度"过滤"的,也就是说被重新"修辞"过的。他们实际生活中的"真相"绝非和在媒体上展现的一摸一样,中间还是存在一个巨大的模糊地带。中国古老的俗语"相由心生"有相当程度上规律性,但例外也屡见不鲜。况且,随着形象长年累月对受众的潜移默化,想象逐渐强化,复杂渐渐单纯,亲和度极高的"偶像"神圣化必然形成。"真相"和"偶像"悖反的现象即生成。一些人由"卑劣"变成"高大",一些人仍然坚持着真实。罗京生前的偶像化程度并不高,但当他忽然离开大家的时候,人们对他产生如此高度的美誉,既有公众对他明星经历的体认,也有他一直真实真诚的一面。我想还应该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比较的,罗京今天被人们认可和怀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在那些媒体明星人物中"卓然"。说罗京卓然,就是他一贯的低调和严谨,与大家公认的专业态度。他从不哗众取宠,更无八卦绯闻。虽然他每天宣读的是人们并不太认可的"僵化的声音",但他台上台下的"本分",显示了一个人的诚实和值得获得尊重的尊严。我曾经和他有一个不到一小时的"邂逅",看到了他和在屏幕上一样"本分"的"真相",也由此验证今天他令这么多人对他的逝世报以遗憾和惋惜的原因。

十多年前,我曾被邀请编导过一部电视文献记录片,说的事情时间跨度有50多年,为了把事情说明白,脚本里有六十年代与中国有关的国际政治背景追述。等到片子开始配音了,邀请方领导指定我们必须请某位在位几十年的电视"国嘴"配音。为此我们颇费周折,"国嘴"的薪酬由电视台里那些录音师傅"代理",而且绝不出价,要由我们自己"揣度"。"揣度"不对,就是没时间,终于"揣度"合适, "国嘴"才答应到现场录音。"国嘴"架子委实很大,先申明他很忙,时间不定,我们必须耐心等待。二是他配音从不看画面,念完即"完活",至于配得上画面速度否,概不负责,那是你们自己的事。为了完成使命,我们概一口应承,谁让人是"国嘴"呢。三番四等,"国嘴"终于来了。"国嘴"坐在话筒前,确实不凡,眼睛一扫,开口即念。而且抑扬顿挫,音色朗润,让我们这些凡人着实领略了"专业"两字的风采。令人油然而生敬意。正景仰中, "国嘴"一声断喝"我拒绝念这篇稿子",说罢从录音间里甩手出来。我们惊愕之后,忙问缘由。 "国嘴"说,"都什么时代了,你们还讲‘超级大国',现在中央讲中美友好。这不符合中央的宣传方针。"我们说,"这和宣传方针不搭界呀?我们讲得是50年前的事,那是历史。历史是不可能改变的呀。" "国嘴" 说,"我是中央的喉舌。我这几年没有念过这样的辞。我要对中央负责!"然后又申斥我们不懂历史,"当时的历史不是这样,中国加入联合国怎么是非洲人帮忙的?那是美国人让我们加入的"云云。 "国嘴"居高临下地掷下这几句话后,连我们辩解的话都懒得听,扬长而去。我们瞠目结舌。[FS:PAGE]

倒是佩服这位"国嘴"的"政治操守",为了"正确"的"理念"可以置到手的金钱而不顾,体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过,这位先生的政治历史常识却让我们大跌眼镜,连基本的历史知识都不具备。这位先生那年头已经当上"国嘴"了呀,而且那段历史他也是亲历者啊?怎么会说中国加入联合国是让美国人给请进去的呢?呵呵,这有些无厘头了,也让人当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随"国嘴"去吧。但是我们还得把事办了啊?

那位当掮客的录音师这回估计也是觉得"国嘴"的反应有些驴唇不对马嘴,于是主动提出要不请罗京来配音。我们一想也只能这样,答应了。但还心存疑虑,问罗是否也会这样?师傅说,没问题。因为经费紧张,原来是因为领导要求"国嘴"配音,所以才答应高价码,但这回换人,估计领导会觉得不值得。我们把这个顾虑向师傅说了,结果也回答没问题,可以减少一半。谈定了,师傅打电话找罗京,罗京让稍等一下,工作完了马上来配音,并未问酬劳问题。

等了一段时间,罗京来了。他进门先道对不住,让你们久等了,语气平和如朋友相见。几句寒暄后,他立刻问我们有什么要求。我说没什么,只是因为脚本台词有些多,可能需要语速快一些。他说没问题,即进录音间开始录音。他进去后,先念了前一段调整语速和语气,在我们认可后之后就一气呵成了。看到他如此认真的态度,我想起若是那位"国嘴"根本不管我们内容和时间的话,他的配音可能还真会让我们最后"瞎了",那个时代没有电脑的音频软件,一切都靠录音师利用两架录音机手工控制编辑,声音长了,恐怕还真塞不完呢。想到这,还真有些唏嘘,要是出现反工,那经费还不知怎么费劲说明呢?

罗京录完音,依然平和地走出录音间,向我们说如果有问题随时再找他。然后客客气气地道再见离开。一如他轻轻的来。

事后,我们在放映这部片子时,我才听出罗京那充满情感的磁性的声音,为我们这部凝聚着几代中国医疗工作者情感的影片添加了多么重要的分量。那部影片放映结束后全场静寂无声,但当灯光亮起,掌声忽然雷动,再看那些观众许多都是泪流满面。一些观众纷纷向我致谢,而我知道,这部影片的成功,其中也有罗京的功劳。

人生苦短,人格难建。我们生存的环境,充满了无数的诱惑和利益,能够坚守自己的一份诚恳和本分,其实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罗京在那个"恶劣"的环境中,能够让自己在喧闹中冷静,保持一个平常人的心态和姿态,我想这是人们在他离开时纷纷悼念他的真正原因。

2009-6-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0:03 , Processed in 0.10359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