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郑振铎不买书说起

2009-7-9 15:14| 发布者: | 查看: 636|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作家郑振铎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在他的日记中,常常有这样的文字:“灯下,披卷快读,浑忘门外是何世界。”作为新中国的高级文化干部,一直能保持读书人的本色,读书学习,著述不辍,颇为不易。他一生中也为新中国的图书收藏,花费了诸多心血。然而到了一九五七年以后,历史风云剧变,读书和买书突然间成为一种罪过。当时的郑振铎在遭到批判之后的自我检讨中写道:“下午,整理自己的思想,下决心不再买书,并清理积欠,作为改造思想的基础。书籍亦是‘物质基础’之一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书籍既是“物质基础”,就必须对“所购各书,必须加以处理”。从《郑振铎日记全编》来看,从一九五八年九月写下这段日记到十月十六日日记结束,的确再未有过买书的记录。然而再过两天,郑振铎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殉职。

 

 

 
 
一个一生酷爱书籍的人,在当时的政治压力下,毅然放弃了自己一生的最爱,可以想象其残酷程度。好在上天有意,提前将他接往天堂,让他避过了后来可能更为惨烈的劫数——即便逃过了反右,是否逃得过触及灵魂的“文化大革命”。也好在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今天读书的大好环境让几乎所有人感到困惑的是——不是无书可读,而是太多的书来不及读。然而,下面的问题是,中国摄影界的读书状态如何,值得我们做一番探究。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一直提到,摄影圈一直被艺术界诟病的就是缺乏文化素养。因为摄影凭借高科技的发展以及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技术含量,使入门变得轻而易举,使普及的程度超出人们的想象。结果也导致了摄影人变得浮躁,容易满足于表面的视觉认同,放弃了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探索。其病根之一就是少读书。早在20007月号的《大众摄影》杂志上,虞若飞在《走出沙龙走向原野——关于中国摄影人世纪取向的散思》一文中,提出了中国摄影现存的四个问题:题材狭窄,风格单一;远离生活,缺乏真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见地浅薄,胸无大志。并由此提出了必须从摄影人个体入手,实现三个转化,做到三个提高的设想。其中三个提高包括:一、提高文化人格品位,把人格的锻炼放在第一位;二、提高摄影理论水平,多读书,学好三方面的内容:摄影史,摄影大师,经典摄影作品;三、提高艺术理想境界,真正把摄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树立起应有的使命感。
因此我想建议《中国摄影报》做一个调查,从摄影界的不同层面了解一下中国摄影人的读书现状。比如平均每年购书的经费多少,和购买摄影器材的比例如何?每天平均读书的时间多少,和每天的拍摄比例如何?也许通过调查,可以对中国摄影的读书现状有一个促进的作用。同时也让摄影人自己推荐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不仅仅是和摄影相关的,还包括更大范围的哲学的、文学的、艺术的等等,让大家意识到静下心来读书的益处。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完全是个人化的事情,但是在经历了郑振铎当年不敢买书和无书可读的日子到今天好书来不及读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提高中国摄影的文化含金量,是否好好读书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段了。
 
 

 
以上是我近期在读的几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能够喜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30 , Processed in 0.252141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