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镜头在太多的时候,都是对着孩子,因为他们纯净,他们没有虚饰,他们不会反抗或者伤害拍摄者。所以,有太多的摄影师在游历的时候都在拍孩子。可是这个题材的画册或者图文书并不多,优秀的更少,前些年见过两本,集纳的是作者在世界各地旅游时拍摄的孩子,因为是观光之作,只能是流于浮浅。深刻的前提是停下来,是深切的关注,是了解,是体察。
杨小兵的《童年》也是本集纳的是作者在中国西部各地旅游时拍摄的孩子,可是它有所超越,超越的原因是两点:一是作者积累的时间长,从1990年到2008年,将近20年的时间,对于相机天天不离手的摄影记者杨小兵而言,首先是有了挑出好照片的可能性。二是书中选用的88幅作品,全部拍摄自西北和西藏,80%拍摄自陕西,这块土地对于在陕西土生土长,经常在西北、西藏游历的小兵而言,应该说是熟悉的。而我以为书中最好的照片,都来自西安,尤其是那些小兵拍摄的他的女儿、以及朋友孩子的照片,最为耐看。 这些照片也是书中我以为最有价值的所在。侯登科生前曾给我说过,他想拍摄黄河流域的女人,而且要将他的母亲、妻子、女儿,以及邻居乡亲同学都囊括进去。我理解那是一部对他既往作品的主题集纳式的编辑和补充拍摄,也是对中国纪实摄影的长期失陷于观光摄影采风摄影民俗摄影的泥潭而面目不清、独立性不强的一种反叛,可叹天不惜人,上苍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当大量的中国纪实摄影都在浩浩荡荡进行户外运动,只拍摄陌生人(而且从来都是不闻不问,不记不录)的,拍摄自己最熟悉的亲朋好友倒显得弥足珍贵了。小兵在这个方面继承了侯登科的遗愿,我知道他长期坚持在拍摄最熟悉的人,而且不分室内户外,我要支持他的这种坚持,而且希望他更自觉! 可惜的是这种闪光且有分量的东西在泥沙中很稀缺,在影像也很珍贵。《童年》也是将之埋没在大量的观光摄影民俗摄影之中,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照片在小兵的手中还有许多,只是没有被发现,被认识而已。更为可惜的是摄影师对自己的价值在市场中力量的不自信。小兵请了作家贾平凹、电视主持人李蕾为其配文,这一方面说明了小兵人脉的深厚,因为我知道"书市伟哥"贾平凹和美女李蕾不是什么人想请就请的动的,这也是实力的象征,可是我还是觉得悲哀,因为寥寥11个页码的稀松的几千字其实对于珍爱影像的读者来说,并不能给《童年》增值,而对于不珍爱影像的人来说,这种助力何益?当然,我相信,杨小兵、贾平凹、李蕾这种三人组合,对于市场一定是有杀伤力的,所以,《童年》从已出版的"是纸上纪录片系列"11种中脱颖而出,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过去我以为,要增加图文书的阅读时间和目光留住率,就要给照片增加图说,要组照多配文字,可是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童年》拿回家之后,家里人都抢着阅读,还经常多少天都不知道谁把书放到哪里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家开展了两次找《童年》的"运动",而且两次的发起人都是我上高二的儿子。要知道,他向来是对我看的书,尤其是摄影类图书不屑一顾的。问"为何?"答:"好玩。"问:"是文好玩还是图好玩?"反问我"《童年》哪有文字?" 《童年》的确是一本好玩有趣的书,因为人人都能在这面镜子里,照见自己的童心。遗憾的是我们中国人凡事都有观念化的思维定式,中国摄影师拍摄的孩子绝少有"杜瓦诺"镜头下的那份肆虐和恶作剧,小兵也没有超脱,要有则更好玩,更有趣。把话说大些,摄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还真是需要在好玩有趣上下功夫不是?至少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呀。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6 , Processed in 0.16648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