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快照逐渐就从业余的层面进入到了专家的研究领域,并且被专业的艺术画廊和博物馆所关注。1944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就推出过这样一个题为《美国快照》的展览,包括350幅业余爱好者的获奖照片,是由柯达公司所发起的比赛,所出版的画册一直修订再版。大约20年以后,约翰·萨考夫斯基从更为严肃的高度在现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了《摄影家的眼睛》。他断言说,摄影家能够创造出意味深长的摄影作品,要么凭借“艺术的无知”,要么放弃根据传统艺术所沿承下来的标准。 在这以后,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展览,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1998年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快照:从1888年至今的日常生活的摄影》,2000年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另一种图片:来自托马斯·沃尔瑟收藏的无名氏照片》。这些展览中的快照大多数都是不合格的:不规则的剪裁构成,双重曝光,曝光失误,甚至对主题缺乏表达能力等等,令人感到古怪但有时却具有意想不到兴趣点。这些被称之为“成功的废品”和一百多年前泰勒所描述的“很差”的照片别无二致。然而其价值所在不同的层面上被人们所发现和挖掘,甚至成为稀有的珍宝。
尽管快照的影响力之大,但是却少有专家和学者对其在美国作为流行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深入的考察。在一百多年快照的存在过程中,大多数人还是将其看作是一成不变的样式,包括其基本的意图,以及因其错误而构成的平庸等等。很少有人从编年史的角度或者以历史现象学的眼光加以考察,也很少有人关注其中的表现手法和风格的演变,更少有人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技术的进步看到这些业余爱好者如何面对新的图像世界的挑战,或者说,很少人能从每一代人在镜头前的姿态和表现上看到快照的发展空间等等。而《美国快照艺术:1888到1978》正是试图从这一个角度推出了展览和出版了画册。 观察的起点是从1888年第一台柯达相机的诞生,也就是从这一发明开始,每一个人都可能按下快门成为一个摄影师。第一阶段是从1888年业余爱好者的照片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最早对他们私人生活的纪实。尽管这一时期的照片不多,但足以形成对传统的挑战。由于这一时期的拍摄正好处于世纪之交,根据当时的习俗展现出矫揉造作的戏剧化夸张风格。这些照片呈现出人们的休闲状态,并且具有自我肯定的欲望。第二个阶段是从1920年代到1930年代,展现出战前的自我表达模式,表现出现代生活带来的渴望感和对快乐的纪实。新技术的出现,包括感光度更高的胶片和更为轻便好用的相机,给业余摄影爱好者更多的帮助,让他们得以独立地探索更为广阔的世界。其中随着现代流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报刊杂志的指导对这一时期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阶段是从1940年代到1950年代,主要聚焦于战后。这时候的快照受到两方面的推动,一是随后到来的电视的普及,一是摄影器材的价格更为低廉,尤其是1947年波拉相机的诞生,让拍摄者得到了瞬间的满足。由于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一切都适合拍摄,爱好者将其作为私人记录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宣传自己的工具,甚至是自我荣誉的象征。最后的阶段是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其特征是公共领域和私人世界的冲突,照相机成为现代生活如影随形的同谋,并且成为随身携带的时尚标志。在一切都能拍摄的可能性下,神圣感被解构了,人类的活动因为一系列的机遇捕捉成为仪式化。抓拍的审美风格也受到了方画幅格式的影响。 从宏观上看,快照将其放在了一个挑战和机遇的位置。和其他类型的照片不同的是,比如商业的肖像摄影,目的是让被摄者满意而非一种自由的表达。快照的拍摄者从市场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之后,他们的创造力有许多种表达的可能。通过艺术史家的观察越来越深入,我们很快明白他们既非天真幼稚,也非在艺术上一无所知,他们的发展过程每一代的风格迥异,包括主题的变化和功能的进展都是如此。但是快照也引发了伦理问题。由于快照的前提是私人的而非公众的,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过在公共场合展示或出版。快照在某种状态下可能成为一种私人的入侵。我们必须承认,这些快照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不仅是引人入胜的,而且具有一种偷窥的成分。比如沃克·伊文思在拍摄之后的[FS:PAGE]20多年才出版他的地铁画册,就是希望这样一种粗鲁的和不礼貌的拍摄能够得以弱化,尤其是因时间的流逝而得到减轻。 然而不管怎么说,日益引起关注的、数量巨大的快照将会对摄影史的写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正如阿尔弗雷德·斯蒂格里兹曾经推断的:艺术摄影在其神坛上多年之后,经过不断地扭曲和变形,到头来“艺术或不是艺术已经无关紧要,最终就是摄影而已”。 在1977年有这样的统计,美国一年所产生的快照从1967年的39亿上升到大约超过89亿。然而在这个展览或画册中所看到的真的只是沧海一粟,是美国摄影和美国历史的文化缩影。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有机会对自己民族的快照有一次全面审视的可能?或许在以后的某一天,摄影的精英史和平民史如何重新书写,又是一个问题了。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7:03 , Processed in 0.07327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