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再说金像奖

2009-8-27 15:42| 发布者: | 查看: 574|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这是基于一幅好照片的标准所提出的命题,也是我近来在一些讲座中经常提到的问题。一张真正优秀的照片,就是摄影家和镜头前的这一切被莫名其妙地添加了某种间离的色彩——你无法用一句话来说清楚画面究竟说出了什么。这就对了,一幅主题意味过于明确的照片一定不会是一幅好照片——与其让摄影家说出太多,还不如不说的好。

 

 

 
 
在一次索尼摄影大赛之后,有记者采访世界一流的摄影家评委时问:你们认为一幅强有力的照片应该具有什么因素?

布鲁斯·戴维逊回答:一幅强有力的照片必须是能够折射观众的镜面,同时又能创造出新的视觉。

马丁·弗兰克回答:从形式到情感都应该能够传递摄影家的心灵世界。

艾略特·厄韦特回答:形式和内容以及终极结果具有魔幻的力量。

正如女摄影家荷瑟认为她的作品只是提出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而非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从而避免单向的单一层次的简单化。她解释说:“这些画面并不依附某个法则,或者什么视觉的准则,因为我不想让观众面对他们而感到遗憾。”

 

 

 
 
然而我们在意识形态重压之下所形成的习惯,往往会认定一张主题明确、宣传意图一目了然的照片就是好照片,当然还必须加上一些美丽的光影、完美的构图等等。然而作为摄影师是否想过,当你将一幅直奔主题的照片以美轮美奂的光影或者别出心裁的构图放到观众面前的时候,他们是否会发出“哦”的一声,知道你告诉了他什么,然后留下的只是不想多看一眼的索然无趣?当我们的摄影师习惯了迎合评委或者上级领导的旨意将一张照片变成平庸的宣传品时,你还有什么得意之处?我们看到了太多的激情振奋的军人振臂一呼的高昂瞬间,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骏马奔腾、烟尘环绕的宏大场面,我们看到了太多的锦绣河山日出辉煌的烂漫场景,我们看到了太多的矫揉造作的儿女情长的离别相聚……我们看到的都只是一个一个现成的答案——问题都解决了,还要观众的参与?还有接受美学的价值?
 
 
 

 
 
当问及什么是一张好照片的本质特征时,记得摄影家特斯蒂诺这样解释说:“当一张脸呈现出其弱点的那一瞬间。”然而我们的获奖作品是没有人性弱点的,影像的主人公每时每刻都在为共和国奋勇献身;我们的山河永远是瑰丽壮烈的,阳光总是会在最合适的那一个瞬间出现在镜头的前方……我们的审美趣味似乎永远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柏林基肯画廊创建者和合作拥有者鲁道夫·基肯却这样说:“长期以来,如果一些东西仅仅是美丽的,或者仅仅是令人震惊的,也会变得乏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比如安塞尔·亚当斯的《月升》固然让人着迷,但是我没有把握说两百年以后的摄影史还会将其作为经典作品。”
 
 

 
 
 
其实在我了解的世界优秀的策展人和画廊经营者的访谈中,谈到一张好照片的标准,总会说到这样一个原则:提出问题而非解答问题——

慕尼黑摄影和新媒体部主任英格·格雷夫·英格尔曼博士这样说:“……你只有通过对影像本身的冲击力的感受去学会阅读影像,你会应该被一张照片儿吸引,即便你说不出什么原因。其实最优秀的作品往往会让你心神不宁,或者让你无法确定。”

 

 

纽约《时代》杂志图片编辑凯西·莱安曾经面对记者这样的提问:“你是否以为一幅照片应该提出问题,而非回答问题?”她回答说:“我以为摄影百分之百就是提出问题。最佳的摄影往往是模棱两可的。最令人难忘的照片就是让你停下来思考:‘等等,他是快乐还是忧伤?其中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照片超越文字的力量所在。它们是另一种呈现,是属于诗意的。”
 
 
但愿我们多留下一些让后人难忘的照片,在一百年以后依旧能够提出一个令人难以释怀的问题,而非回答一个早已解决的问题!
[FS:PAGE]
意犹未尽的是——其实摄影的纪实功能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如果摄影不能尽其真实地挖掘人性弱点的天职,而是一味制造虚假的繁荣去粉饰太平,那么与娼妓何异?就算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华诞,也不至于卑躬屈膝、阿谀奉承到这样的地步——仅以此文献给这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这里选出的是前几届金像奖的作品,大家比较一下,是否比这一届更接近民生,更多地是提出问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7:13 , Processed in 0.07304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