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媚发言
杨小彦:我觉得鲍昆刚刚强调我们这个讨论八十年代不是小资怀旧,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看他的文字,他一直坚持摄影的责任感和摄影对社会的介入也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想请李媚讲一讲,你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今天最有发言权的人。
李媚:我没有什么发言权,反正大家都要发言,肯定我也逃不脱,既然让我讲我就讲了。其实我想,首先大河画廊做这么一个展览,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很珍惜,就是说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的画廊,他们把关于八十年代的整理和回顾,当做画廊自己的一件事情,我觉得从这一点出发,这是我自己本人,就说开始愿意参加这件事情的一个理由。 实际上我认为我们今天这样一个展览,今天这样一个会议,我们这个展览只是八十年代话题,提起八十年代话题的一个开头,我认为它是提起话题的一个开头。什么意思呢?因为我想在我们回顾和梳理历史的过程当中,只做一个作品的展览,这里边是非常不够的。 第一,这个时间本身,我认为很仓促,就是做这样一个展览的时间太仓促了。 第二,我们如果认真地做一个八十年代的展览,我想这个展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献部分。就是文献和文本对于我们来说,在梳理历史当中,它是证据,它可能是非常重要的证据。因为我们晋永权在做他的那本书《红旗照相馆》的时候,他曾经说了一个经验,他采访了很多人,就是人站在稻子上的照片,那个作者不同时期对那张照片不同的阐释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就证明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可能对一个事情的说法是有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口述史是不可靠的。我们只能怎么样做?如果认真地思考历史,应该从大量的文献、文本当中,再加上我们现在、当下对于历史的回忆、阐释,把它结合起来,我们从中间去分析,这是一个比较慎重的,尊重历史的一个态度。所以这个展览当中没有这些是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事情。 另外,我们在树立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不是要做一个八十年代的历史英雄,绝不是这样。就是说,鲍昆说我们回忆到那个时代的时候,我们非常可笑,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很多事情是在一种盲目的状态下做成的。记得当时《现代摄影》发过国外摄影家的照片非常抽象,在河南问我这张照片什么意思?我说:"我不懂。"我真的不知道这张照片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为什么要发表呢?我是想告诉读者们照片还有这样的拍法,还能这样拍照片,不是要把我们理解的东西放到杂志上,是把一种可能性放到杂志上了,至于这种可能性将会给大家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启发,我们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读者,所有在八十年代那个情境之下成长起来的人,大家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去学习。所谓的一种开放的态度,就是我们不是把一种固定的东西扔出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自己不成熟,我们本来就充满着幼稚。我觉得在今天,就是这个历史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时候没有谁是这个舞台上非常重要的人物、领袖。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可笑的。就是个人在历史当中的作用很渺小,而且非常偶然。比如说我自己做《现代摄影》就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非常偶然的因素让我去做《现代摄影》,可能会有很偶然的因素让别人做了一件什么事情,而不是因为我有多么重要的历史贡献,不是这样的。我只是做了在这个历史情境当中我应该做的那一部分。 所以在整理这个历史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第一是要努力地回到那个历史情境,另外我们要诚实地面对那个历史。我们不要去夸大他,我们也不要人为地,鲍昆说了一句话是浪漫化,我想浪漫是一方面,大家现在对八十年代确实有一种浪漫化的想象、说法。但实际上我不否认八十年代确实是一个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共存的时代,我以前在那个时代也曾经这样说过,那是一个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时代,因为那个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打开国门,刚刚开放,我们刚刚知道作为人的主体,我们应该怎样地去服从我们的内心。但是非常遗憾地是在那个时候我们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都不知道。[FS:PAGE] 就像一个人被捆绑的时间太长了,在监狱里关的时间太长了,当他放出来,他把手脚打开的时候,那个步子该怎么迈,他都不知道,需要一个非常长的适应过程,我们才可以适应一种所谓自由的气氛,但实际上八十年代绝不自由,反精神污染,反自由化,而且《现代摄影》是不断地在做检讨,不断地在被批判,不断地处于一种危机重重的状态之下。那就是我们所经历的一个时代,所以我觉得我们在整理这个历史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是要诚实地去面对它,应该尽可能地回到那个历史情境去。我们不要去提升它,不要去渲染它。 比如有很多事情,就是说关于我们中国摄影的进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整理历史,是因为我们要来面对我们的现在,要通过梳理历史,来了解我们作为中国摄影发展带有中国本土化的一种逻辑过程。我觉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我觉得比如说尤其是艺术市场开始的时候,中国摄影的本土化,它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更是这样的了。我觉得我们八十年代的心里包含这样的东西,其实它是大家的事情,也是每一个人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也在这种历史梳理的过程当中受到一种检验,受到一种考验,我们能不能回去,我们回不回得去,而且我们应该怎么做。当然我不知道今天来的这些朋友们有没有一些什么相关文化机构的人,我真的是建议,如果我们真正要整理八十年代的话,应该采取更学术、更严肃和更设身处地的方式,包括我们都要坐下来讨论关于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展览的话,可能确实要制定一些标准,比如说这次的展览,在开始的时候,杨小彦说我们开了两次会,中途第二次会的时候,杨小彦提出一个方案,因为他是总策展人,他提出一个方案,说我们干脆做一个现代摄影中的八十年代。 当然杨小彦提出这种方案的想法,我理解,就是因为现在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不同的说法和说辞,我们确定一个框架,我们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确立标准。我们在这个标准之下,来谈八十年代,或者我们来做这个展览。当然最后因为时间关系,因为展览方的工作,主办方的工作量实在太大,最后我自己主动地要求把这个想法撤出来了。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们从现代摄影出发的话,目前的展览有特别多被遗忘的东西,尤其是那些目前不在我们视野里面活跃的那些在八十年代做过贡献的摄影人,我们是不应该忘记他们的。 实际上我们打开八十年代的历史,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人已经被我们遗忘了,他们当时所做的事情已经被我们遗忘了,我们只记得眼前的。就是说这个标准的选择,绝大多数遵从了这样的一个前提,就是活跃在当下的。那么这里边会不会有一些被遮蔽的东西,会不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东西?我想也许是可能的。所以,当时我非常坚持,一定要把《现代摄影》从这个展览的主题当中撤掉,最后画廊提出来做一个八十年代提名展,我觉得这个想法,就是提名展它是可以给我们一个更大的空间,我们在一个比较大的不确定性的空间下讨论八十年代,应该说这是对历史负责任的做法。谢谢!
鲍昆:刚才李媚说得非常好,我再补充两句,我们这几年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很多所谓对历史的一些不同程度的,不同角度和方法的一些梳理。这种梳理,比如说我就做了很多,我也写了很多文章,同时也在前年做了一本很重要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并不是我有意而为之的事情,是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我编了一本书就是《中国摄影五十年》。我觉得编完这本书我特别后悔,为什么后悔? 我觉得这本书实际上对历史留下了一个很大的误区。为什么?我也借这个机会把这段我所经历过的一些客观原因说一下。实际上我想我们这些八十年代,尤其是我和李媚的感触,当然后来小彦在89年以后也开始介入这些活动。我觉得八十年代,我刚才说得比较谦虚,说我们实际上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在往前摸着走的时候,其实我们当时一直到今天,我们这些人仍然也很可贵的,身上一直有一种革命情深。其实八十年代到现在,我们一直还有一个革命者的角色。这个"革命者"的角色是什么?就是我们一直力求突破旧意识形态对我们的束缚。当然这个旧意识形态,还有它的实体,比如说权力,尤其是在我们艺术界出现的一些"艺术权力",我们一直在力求颠覆它。所以这些年断断续续写了很多,有意无意地做了一些梳理历史的工作。但是我告诉大家我并不是想去梳理这个历史,我其实想做的工作,是用这些去颠覆现有权力对我们的束缚。[FS:PAGE] 比如说从八十年代一直到前三、四年,我们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颠覆旧摄影意识形态,比如我们可以暂时具体地指一下是那些沙龙、唯美、风光的摄影。这是我们很长期的一个任务。我们想告诉中国摄影界,刚才李媚提到,她说:"我为什么在《现代摄影》杂志发表了一张国外的照片。"她实际上只是想告诉大家摄影还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我们大家一直在做这个工作。 在做这个工作中,容易出现偏差。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要进行革命,你就要炒作材料,你就要进行你的革命的叙事,在这个叙事中,实际上无意中地进入了一种文学状态,会把很多材料适度地放大、夸张。这个时候,实际上就会对历史造成误读,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矫枉过正。但是矫枉过正,我只是请大家原谅,是情有可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是一种无奈。 比如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攻击我的对手,我会使用我的优势,甚至把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我会对某个历史现象尽可能地提高、放大,而实际真实的返回那个历史情境中,它可能并不是那么大程度的一个事件。而且在八十年代,我们极力地推崇很多群体、概念,请大家记住,那实际上是一种革命行为。那些东西并不是一种严肃的学术性的、历史的定义。但是为什么走出这一步?我刚刚讲的原因就是我们要进行革命。到今天当这些事情已经解决以后,反而我们自己要检讨自己。要把某些真正的历史还原它应有的样子,这个工作,我觉得有时候因为我们已经给大家造成了失误,可能我们将来说不清楚,所以特别欢迎未来的有志于进行历史研究的学者,后学把这些问题仔细搞清楚,而我们尽可能地提供我们所亲历的经验和证据。也许将来这个工作才是我们最主要的,我们这拨人不适合梳理我们自己的历史,我自己个人的看法是这样的。谢谢!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0:56 , Processed in 0.10079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