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棣老师在他的巨著《红色摄影史录》中汇集了他所能搜集到的为抵御日寇侵略,为新中国成立奉献出生命的摄影人名单和他们的事迹,今在此列出,以示缅怀。
抗日战争时期烈士名单 1940年到冀中军区10分区开辟摄影工作时牺牲的两位名字不详。 刘殿奎 冀中8分区摄影员,1942年随武工队深入敌后开辟新区时牺牲。 温刚 冀中军区第4期摄影训练队学员,1942年五一大扫荡开始的第二天,他和一部分学员在饶阳陷入日寇包围圈。他们分散爬在麦埂田里,敌人遍地搜索。温刚为保护战友,在敌人快搜到他跟前时,猛地从麦田里跳出来和敌人撕打。敌人用枪托把他打倒,他又站起来空手赤拳和敌拼搏,但寡不敌众,又被敌人打倒。敌人吼叫着要让他跪在地上,温刚圆瞪双眼,用手支起受了重伤的身体,大喊一声,霍然站起来向敌人猛扑过去。凶狠残忍的日本鬼子恼羞成怒,竟用战刀把温刚劈成两半,壮烈牺牲。这一切,都被趴在麦田里的战友听得清清楚楚,大家都为他默泣。温刚这种宁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在人们中间广泛传颂,并激励大家更勇敢地对敌人进行斗争。温刚是中共党员,牺牲时年仅20岁。
李乃 冀中7分区摄影组长,冀中军区第1期摄影训练班毕业,中共党员。1942年五一大“扫荡”中牺牲。 高明 晋察冀军区某部摄影记者,1942年冬随军挺进察北坝外行军作战中壮烈牺牲,他在一息尚存时,把相机和底片交给抢救他的战士,并嘱咐一定要交给组织,转交给晋察冀画报社。这批遗物经过多次辗转,最后终于送到晋察冀画报社。1944年8月,《晋察冀画报》第6期以两版通栏的篇幅,发表了高明的遗作《挺进坝外》,这幅优秀作品表现的是英雄的八路军健儿行进在漫山皆白的雪山上,正在向荒无人烟的坝外勇敢挺进,去解救在日寇奴役下“无人区”人民的雄壮场面。他的不朽遗作,成了敌后游击战争的珍贵史料,至今还在不断发表展览。
韩金声 中共党员,冀中军区第四摄训队毕业后,派到冀中10分区当摄影员。1943年春到保定附近去购买摄影器材,他和一个侦察员黑夜出发,穿过敌人封锁沟墙和林立碉堡,在保定城南四五十里的一个村庄住下。因走漏消息,敌人包围了村庄,把韩金声住的房屋围得水泄不通,手榴弹一个一个的扔到院子里,并大喊“交枪不杀”。韩金声拿着驳壳枪向外冲时,腹部中弹,昏倒在地。敌人要给他上药,韩金声坚决拒绝。敌人要用担架把他抬到保定审讯,韩金声破口大骂敌人,敌人以刺刀威胁,他仍骂不绝口,因伤势过重,未到保定,中途壮烈牺牲,时年21岁。 荣启明 中共党员,在冀中军区第4期摄训班学习时任执行队长,毕业后派到冀中10分区任摄影组长。1943年春随部队由冀中向冀西1分区进军,在平汉路东六七十里的小牛庄与敌人遭遇,在激战中,为了拍到更多生动场面,他拿着相机活跃在各个激烈战斗的阵地,在指挥所、机枪阵地、投弹组不停地穿来穿去,把各种英勇战斗场面摄入镜头。为了拍摄更逼真更生动的画面,他跟着反冲锋部队一起向敌人猛烈冲杀,战斗即将胜利结束时,他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董辉、李占奎、宋安平、吴亚夫、何博学、席相波、王文河、杨振奎 这8位都是冀中军区各分区的摄影干部,都是在五一大“扫荡”中和历次战斗采访中牺牲在火线上的。他们大都是共产党员,牺牲时只有二十一、二岁。 雷烨 浙江人,家境贫苦,高中未毕业即投入抗战烽火。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以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身份派往冀东工作,兼任冀东军区宣传科长与组织科长,并被聘为边区参议员。1943年1月出席晋察冀边区第1届参议会,3月到晋察冀画报社参观访问,并把他在冀东前线拍摄的一批珍贵底片资料送到画报社。沙飞、罗光达看到照片,极为高兴,马上决定出专辑,并请雷烨留下帮助选稿、编稿。雷烨准备写一个长篇文章,全面报导冀东军民对敌斗争实况,就在画报社住下来,一面编稿,一面整理采访笔记。1943年4月20日,日寇数百人向军区司政领导机关奔袭,画报社驻地曹家庄是敌人进攻必经之路,敌人对曹家庄袭击之后又向军区驻地奔袭。雷烨因不熟悉地形,从曹家庄突围后向北转移,这正是敌人进攻的方向。敌人见他骑着马,带着皮包、望远镜,跟着警卫员,认为他是高级指挥官,就把他包围起来要捉活的。他让警卫员赶快突围,自己把敌人吸引过来,用手枪和敌人战斗,在敌人快要扑上来时,他把心爱的照相机、望远镜和钢笔砸毁,把文件撕碎,和敌人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画报社派人去埋葬了他,并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沙飞、罗光达、章文龙、赵启贤、李遇寅等写了挽词挽诗,赵烈朗诵了他的遗作“滦河曲”。地方上把离他牺牲地点最近的一个村庄,改称雷烨村,以永久纪念。 [FS:PAGE]1943年5月,《晋察冀画报》第3期出版,这期画报刊登了雷烨的摄影作品49幅,诗1首和文章1篇,同时还刊登了雷烨遗文和冀东军区政委李楚离将军悼念雷烨的文章。第3期画报实为雷烨的纪念专辑。封面《晓渡滦河》和内页的《熊熊的篝火》、《山冈宿营》、《回旋在万山丛中》、《山冈晚炊》等照片,都是雷烨在冀东前线拍摄的反映八路军战斗生活的杰出摄影艺术作品,现在都已成为不朽的历史文献。《日寇烧杀下的潘家峪》一组材料,有力地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强盗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人民极大的愤慨和仇恨。今天更成为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历史罪恶的重要证据。5月14日《晋察冀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报道了雷烨壮烈牺牲的消息和雷烨同志传略。雷烨牺牲时年仅26岁。 赵烈 广州市人,高中肄业,1938年到延安,先入陕北公学,又在抗大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到华北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0年调军区新闻科当摄影记者,并积极协助沙飞、罗光达办晋察冀画报。1942年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后,任指导员兼摄影记者。他的摄影作品不仅在《晋察冀画报》和《晋察冀日报》、《子弟兵报》发表,还在晋察冀边区第一、第二届艺术节艺术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各界艺术家的好评。还经常为《晋察冀日报》、《子弟兵报》撰写文章,并与章文龙合作,为画报社谱写“社歌”、“一周年纪念歌”。在画报社,他是沙飞、罗光达的得力助手。做政治思想工作很出色,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全社成为一个非常团结、非常活跃、非常坚强的战斗集体。
1943年12月9日,晋察冀画报社在冀西阜平柏崖村遭日寇奔袭,赵烈为掩护战友突围,与敌人拼搏时壮烈牺牲,年仅23岁。画报社全体对赵烈同志的牺牲无比悲痛,大家一致表示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百倍努力的工作,继承死者遗志,踏着烈士的血迹,永远前进!
陆续 原名陆柏年,北平人,清华大学学生,爱好文艺,曾在“北平剧社”当过演出队长,1943年春经晋察冀边区城工部负责人刘仁介绍到解放区,先在华北联大政治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分配到晋察冀画报社任编辑。刚到画报社的第2天,反“扫荡”就开始了。在3个月的反“扫荡”中,他表现得坚强勇敢,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不但没有丝毫怨言,还鼓励安慰一些比他参加革命早的人,在战斗空隙还给大家讲故事,情绪十分乐观,对胜利充满了信心。他对同志非常关心,在花塔山上打游击时下了雨,他不顾自己寒冷,把外衣脱下来搭在树枝上,让3个人避雨。在柏崖村突围时,他和沙飞主任一起爬山,两人还互相鼓励,爬到半山腰时眼镜掉了,沙飞来招呼他,他说你跑吧,别管我了,你比我重要。因为掉了镜子,不断跌跤,就落在了后面,敌人的机枪不停地扫射,在他将要爬到山顶,只差几步就可越岭脱险的时刻,不幸连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 何重生 北平人,在北平艺专任美术讲师,精通照相制版技术,对机器制造也有研究,一贯刻苦好学,1940年到平西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由平西上调军区在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任总技师。1943年和沙飞、杨瑞生、康健等一起研究成功铅皮印刷法,又创造了轻便印刷机,受到边区政府的嘉奖。1943年12月9日在柏崖突围时牺牲,年仅36岁。
张梦生、李明、李文治、孙谦、石振才、韩拴仓、杨富顺。以上七位都是在柏崖突围中牺牲的。工兵班牺牲10位同志,留姓名者仅以上2人。 王立人 八路军115师保卫部副部长,业余摄影爱好者,在山东战场拍了许多战斗照片,特别是1939年8月2日山东梁山战斗,我军以5个连兵力一举歼灭日军500余人,创造了抗日战争八路军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王立人用相机纪录这一战斗胜利的实况,有一幅照片编入解放军画报长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片集》第2册第900号。王立人于1942年在鲁中大青山反“扫荡”中,为掩护国际朋友希伯(波兰人)突围壮烈牺牲。[FS:PAGE] 吴均 山东军区鲁中分区某团摄影员,在一次攻城战斗中,刚拍完攻城的战斗照片就牺牲了。《山东画报》编辑王建础把他拍的照片带回画报社发表。 郑如山 山东东海县人,1941年调到115师(兼山东军区)师部跟郝世保学摄影,并当他的助手。后来他跟随武工队深入敌占区新浦、海州、连云港一带活动,在战斗采访中牺牲。 刘忠义 跟郝世保学会摄影,并背上苏静用过的7斤半重大相机,和郝世保一同下部队采访。在战斗中牺牲。 曹秉衡 山东军区政治部宣传干事,兼搞摄影。1944年10月8日,我军攻打莒县时,他和郝世保一起到前线采访,郝世保去拍摄伪军莫正明率部起义的场面,曹秉衡一人跟二梯队攻入城内,城内还有2万多日军收缩到有3道围墙的一个20多公分高的大炮楼上顽抗。他因无战斗经验,未作隐蔽就到处拍照,被岗楼内日军发现,用掷弹筒向他射击,当场牺牲。 刘实 山东渤海画报社记者,搞美术兼摄影,1944年7月张许战斗中,他随部队一起冲进敌人据点,院子里有敌人故意扔下的手榴弹,弦拴在钉子上,参战民兵没经验,见有一堆战利品就去拿,刘实赶快制止已来不及,他一个箭步上去推开民兵,手榴弹马上爆炸,民兵得救,他却不幸牺牲。刘实是临沂人,1940年参军,23岁牺牲。
1944年在崇安监狱,国民党逼他写悔过书和自新书,他坚决拒绝,死不屈服。国民党把他送进所谓“医院”,实际等于死囚牢,根本无人照管。几个战友偷偷托人买回几个鸡蛋,悄悄送给田经纬。大家看他时,他躺在木板上,满地都是吐的鲜血。他对大家说,我已不行了,吃鸡蛋已无用了,留下你们自己吃,把身体养好,找机会早逃出去,找到组织继续革命。大家流泪和他告别,过了几天再去看他时,他早已死了。大家哭着用木板把他的尸体抬出去埋在旗杆底下,以便向烈士致敬致哀。 解放战争时期烈士名单 一野(西北野战军) 刁寅卯 河北人,1941年冀中军区第3期摄影训练队毕业,当年秋冀中军区政治部派他们到冀西晋察冀画报社筹备组学照相制版技术,留在画报社工作。1943年7月调延安,路经晋绥时,留在晋绥军区工作,1946年集宁战役中牺牲。 二野(晋冀鲁豫、中原野战军) 张宏 6纵摄影记者。1946年10月鄄南战役中,随突击队摄影,当战士趁浓烟向敌发起冲锋时,他不顾一切地拍摄了这一生动镜头,为革命保留了历史的英雄场面。但就在这一次战役中,他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门金中 二野某兵团摄影记者。1942年淮海战役中,他在前沿阵地上拍摄了我军冲锋、火线喊话等许多重要镜头。有一天,他在距敌只有30米的工事里抢拍我军打燃敌坦克的精彩画面,被敌发觉,向他连发数炮,他的左腿被打断,救治不及,因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年仅20余岁。 四年解放战争中,二野牺牲在战场上的摄影工作者还有:杜荣春、冯士杰、赵景辉、徐立双、张义生、郁群、娄良彪等。 三野(山东、华东野战军) 小黄(名字不详) 山东渤海画报工作人员。1945年10月,画报社派他到山东画报社(住在鲁南)学习摄影,学完回来在渤海画报正准备开展摄影工作,不幸第一次参加战斗采访就英勇牺牲,牺牲时还不到20岁。[FS:PAGE] 宋大可 江苏吴县人,店员出身,1945年参加新四军,在四师当摄影员,解放战争开始以后,长期奔走前线,曾在苏中七战七捷及以后的多次战役中做战地采访。1947年9月初,随华东野战军东兵团到胶东昌南前线采访时光荣牺牲,年仅24岁。 姜树棠 山东牙前县人,中共党员,1945年3月参军,历任宣传员、摄影员、宣传队分队副队长、美术组长、摄影记者、华东画报特邀通讯员。解放战争中,经常到火线采访,拍摄了许多精彩的战斗画面,1948年7月12月兖州战役中,解放军发起总攻时,他冲到前沿阵地拍摄战士英勇架桥的生动场面,又跟随突击队攀登西城,刚登上城头,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3岁。 刘宝障 山东临沂县人,出身店员,1941年参军,中共党员,曾担任过部队文工团员。1945年调山东画报社任内勤记者,后任摄影记者。1948年6月在豫西考城战斗采访中光荣牺牲,年仅23岁。 刘鹏 1943年山东军区第1期摄影训练班毕业,在鲁中部队当摄影员。解放战争开始后随野战部队采访,在攻打邹县战斗中,跟突击队冲锋拍照时牺牲。 高岩、傅玉芳、赵耕山、闫维华、陆明以上五位是胶东画报的专职和兼职摄影记者,先后在战斗采访中牺牲。 四野(东北解放区) 王振东 东北野战军摄影员。1947年冬在新开岭战斗中冲锋拍照时中弹牺牲,根据他生前志愿,追认为中共党员,并记一次大功。 郭春瑞 冀东昌黎县人。1944年参军,同年10月入党,在连队任文书、团政治处组织干事,1945年调冀热辽军区摄影画报社当摄影员,“8•15”日本投降后,在东北画报社当摄影记者,参加东北历次重大战役摄影采访,表现机智勇敢。他的摄影作品经常在《东北画报》、《东北日报》上发表。1948年10月12日锦州战役快要结束时,为了拍摄我军抓俘虏的大场面,他爬上纺织厂大楼,选择角度时,被暗藏的蒋匪军刺中腹部,医治无效,光荣殉职,时年22岁。1949年1月《华北人民日报》第一版报导了郭春瑞牺牲的消息,第45期《东北画报》出版了悼念郭春瑞的专辑,刊登了朱丹、齐观山、曹兴华、李九龄等悼念郭春瑞烈士的文章。 任树云 河北蠡县人,1945年7月参军,1948年5月到东北画报社摄影训练班学习三个月,毕业后回东北野战军八纵队任摄影记者。1948年10月锦州战役第一次随部队到前线采访,在拍摄我军战士勇敢冲锋的场面时,不幸中弹牺牲,年22岁。1948年12月30日出版的《东北画报》45期,刊登了任树云的肖像和小传。 在锦州战役中牺牲的还有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摄影师张绍柯、杨荫萱、王静安等。 张绍柯 河北磁县人,从小爱好绘画,1937年参加磁县抗日救国会做宣传工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赴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随军挺进华北敌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平西军分区政治部,任《挺进画报》(美术)编辑,后来兼搞摄影,拍摄了不少反映军民对敌斗争的新闻照片,但底片在反“扫荡”中全部丢失。1945年调任《晋察冀画报》编辑,1946年作为画报社特派记者赴内蒙新解放区采访,拍摄了大量反映内蒙人民斗争生活和草原风光、八路军骑兵活动的照片,并亲自编印了《内蒙剪影》摄影画册,后在东北解放区出版。1947年调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师,一直跟随野战部队在前线拍摄战斗新闻纪录影片,1948年10月在参加锦州外围解放义县战斗中遭敌机扫射,不幸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晋察冀、华北野战军 孟振江 冀中肃宁县人,贫农,中共党员。1940年参军,同年到冀中军区第2期摄影训练队学习。1941年到8分区开辟摄影工作,任摄影组长。在五一大“扫荡”中坚守岗位,坚持斗争,拍摄了不少对敌斗争的珍贵照片,大反攻时参加绥东战役。1946年和郑景康、罗程珍一起到山东支援《山东画报》工作,年底返回《晋察冀画报》。1947年1月调冀晋军区任摄影股长,当年11月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牺牲,年26岁。[FS:PAGE] 宋谦 冀中人,中共党员,1942年到冀中军区第4期摄影训练队学习。五一大“扫荡”中未毕业,提前分配到7分区做摄影工作,后到军区教导团、陆军中学深造,毕业后到9分区任摄影组长。1947年11月参加平津保战役,在大清河北王家台的攻打土匪头子王凤刚战斗中壮烈牺牲,年23岁。 曹智才 晋察冀野战军2纵4旅摄影记者。1947年4月攻克正定战役中,为了拍摄步炮协同作战的战斗场面,中敌炮弹,身负重伤,后在医院抢救无效,光荣牺牲。 李珊玲 晋察冀野战军3纵队摄影记者,1947年大清河战役中牺牲。 郭春凯 晋察冀野战军2纵队某旅摄影记者。1947年在保定以北徐水大小李各庄战斗中,当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从战壕里挺身而出抢拍一个连长打机枪的镜头时,胸中敌弹,当场牺牲。 克仑 原名邢佩卿,3纵队7旅宣教干事,业余摄影爱好者,晋察冀画刊特邀通讯员,中共党员。他拍摄的新闻照片,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经常在《晋察冀画刊》发表。1948年6月在冀东前线采访民兵担架队活动时,被国民党飞机轰炸牺牲,年26岁。 李光耀 江苏镇江人,省立扬州高中毕业后,考入上海农学院学习两年,1946年由上海城工部介绍到华北联大政治学院学习,年底毕业后参军,在晋察冀野战军3纵队随营学校政治处任教育干事,1947年调察哈尔省军区政治部任摄影干事,不久又调到野战部队20兵团68军任摄影记者。1948年到太原前线,在攻克外围据点战役中,深入火线采访,表现非常勇敢。1949年4月,在太原北关战地采访时负重伤,急救无效,光荣殉职,年24岁。 魏宗耀 河北定县人,1940年参军,冀中军区第4期摄影训练队毕业,一直在冀中部队搞摄影工作,曾任冀中军区摄影干事、冀中画报社资料组长等职。一贯埋头苦干,生活艰苦朴素,长期在艰苦环境下工作,积劳成疾,1949年5月因肋膜炎病逝冀中和平医院。年26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01:00 , Processed in 0.135977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