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转载一篇精彩的文章。文章谈了三个话题:1,西方摄影比赛和摄影节主流报道摄影为什么长期都是“暴力”题材,和这些“暴力”在东西方关系中起了什么作用?2,西方的报道摄影现在是什么状况?其从业人员与行业经营者之间发生了什么本质性的关系变化?3,我们的报道摄影和西方的报道摄影有什么区别?这三个问题其实都很大,本文只是揭开了冰山的一角。即使如此,如果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也会对我们理解当下世界报道摄影和新闻行业有许多助益。十多年来,我们新一代的摄影师正好赶上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时代,大家都纷纷希望自己“国际化”,趋之若鹜地赶奔西方,总是照猫画虎地学习模仿西方摄影摄影,但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在那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表面下面多一点思考,问一下他们为什么这样,和我们为什么也要“这样”?我们的“这样”和人家的“这样”有什么不同?他们什么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什么是我们在学习中是需要辨别的?把这些弄明白了,或许我们还能真正的国际化,否则就是东施效颦地贻笑大方。南无哀先生的这篇文章会对理解这些问题提供思考的角度。
"全是暴力" --闲说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的摄影关怀 文/南无哀
"全是暴力"。 2009年的法国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今年是第21届,组织者更喜欢称该摄影节为VISA,全名是VISA POUR L'IMAGE, 中文直译是"发给影像的签证",意思是希望全世界好的报道摄影汇聚此地--作者)于8月29日-9月13日举行,摄影节的照片光盘7月初寄到编辑部,一位同事看后,吐出了上面四个字。 当时没在意,后来想了一下,这话有点意思。 笔者关注佩皮尼扬摄影节已有10年,也曾就一些问题在摄影节现场当面请教摄影节的总监让-弗朗索瓦·勒胡瓦(Jean-Francois Leroy)先生,知道"暴力"--实际上是战争与冲突--的照片一直是佩皮尼扬摄影节每年展览与幻灯中很硬的一块,因为它们一直是西方新闻摄影中很硬的一块。作者在不同场合观察西方观众和媒体人、摄影记者对"暴力"照片的反应,听他们对这些照片的讨论,发现与中国读者有很大不同:在西方,虽然经常有反战游行,但其实"暴力"照片一直是很得宠的,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媒体上。当然,深层的原因,不在于"暴力"照片本身,而在于历史、文化与现实的政治利益之中。 西方之所以宠"暴力",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近代西方的崛起中,"暴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剑桥战争史》的作者杰弗里·帕克说得很坦率,在"西方的崛起"中,不是更丰富的资源、更崇高的道德观、更能合理配置资源的经济结构,而是海陆军的军事优势扮演了绝对的力量--说白了,"西方的崛起"就是枪杆子打出来的;而"西方的历史,无论是本国的还是海外的,都是以强硬的、野心勃勃的大国们为争夺控制权而展开的竞争为中心"的历史--说白了,就是一部战争史,也就是"暴力"史。正是在"暴力"使用的过程中,西方曾经统治了世界上85%的陆地,形成了对于东方的绝对优势。因此,"暴力"已经成为影响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基因之一,深植于历史传统之中,也深植于大众文化之中:美国电影中大量充斥的"暴力"因素,绝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历史基因与文化密码的必然外现。在这样的传统与文化中,西方社会对于"暴力"事件和"暴力"新闻的敏感性与接受程度远远超过中国。 其次,这些"暴力"新闻摄影中体现出一种清晰的东方主义倾向。仔细梳理当代西方的"暴力"新闻摄影和近10年来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的资料,可以发现,"暴力"新闻的发生地基本上都在"东方":中东的埃及、伊拉克、伊朗、巴勒斯坦、以色列、科威特、阿富汗以及车臣(在西方,"东方"的概念中包括俄国),另外就是非洲:苏丹内战、阿尔及利亚冲突、刚果内战、卢旺达种族冲突和屠杀等等。那么,西方为什么如此"关心"东方和非洲?这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而是出于现实的政治利益:传统上,中国一直是本土的国家视野,感觉"海外"很遥远;但随着环球航行和海外殖民的拓展,欧洲在18世纪末就已经进入全球视野,"海外"是他们家园的一部分。爱德华·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曾说,在19世纪末,一个英国人在埃及或者印度旅行,他不会不意识到这个国家是英国的殖民地,而这种意识和他的英国人的身份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它曾经意味着而且仍然意味着你会意识到--不管是多么含糊地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在东方具有确定利益的强国"(《东方学》,第15页;王宇根译,三联书店版,2007,下同)。在近代史上,中东和非洲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欧洲殖民地,那儿发生的事件,与欧洲宗主国本土发生的事件几乎有不遑多让的重要性:因为欧洲在那儿有确定的经济利益,那些地区的"暴力"事件对于中国人来说也许根本就不值得关心,但对于欧洲社会来说,却一定要好好关心,因为他们的利益超乎本土,更多地存在于海外:"英国、法国,近来还有美国,是帝国主义大国,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牵涉到帝国在海外的利益,其政治社会就会赋予其民众一种紧迫感,可以说是一种直接的政治灌输"(《东方学》,第14页),也就是政府会引导社会和民众去关注海外的"暴力",并将之作为一种政治策略来使用--同时,也就顺水推舟地被媒体当作一种有效的媒体策略来使用:这种情形之下,东方就不得不被"关心"了。[FS:PAGE] 但问题在于,在日积月累的"关心"中,西方新闻摄影与其他大众传媒一道,形成了报道"东方"的框架(思维定势),经常集中于"暴力",而对于别的因素--比如文化等,却视而不见。这样,"东方"就被成功地塑造成一个充满暴力、动乱、宗教偏执直到今日的伊斯兰极端分子、恐怖分子、肉弹等的地区,而这样的报道,更加剧了"东方"在西方公众视野中的"妖魔化"倾向。来自西方的摄影记者基本上是为这个框架不断添加新的资料,却没有谁有能力打破这个框架或者另外建立一个新的框架:一个人斗不过社会。 而多年来佩皮尼扬摄影节上展示的"暴力"新闻照片,也基本上在这个框架之中。 第三,西方有"硬新闻,硬照片"的传统,政治、外交、军事等是"硬新闻"(hard news),"硬新闻"经常发在权威报刊的前面部分,影响大;摄影记者要想搏取功名,获取与"硬新闻"相关的"硬照片"--也就是政治、外交、军事类照片--是一条捷径,这也是"暴力"新闻经常被关注的一个原因。 当然,佩皮尼扬的展览和幻灯并不如我的同事感觉"全是暴力",其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很多方面,而今年的情况使摄影节的总监勒胡瓦颇感棘手:摄影节的长项是选出上一年度最优秀的报道摄影,往年是有300个很棒的摄影师的照片在那儿,因为摄影节的展览和幻灯容量有限而不得不舍弃,今年的情况恰恰相反,找不到足够多的好新闻照片撑起展览和幻灯。"现在,一个摄影记者出去三天就回来了,带回来的几十张照片可以填满杂志的4-10个页码,但要从这几十张照片中挑出四十张撑起一个展览,太难了。"勒胡瓦说,"那种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来拍一个专题的摄影师快绝迹了。"勒胡瓦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网络寄卖图片库以超低价倾销照片:很多网络寄卖图片库内照片的价格是几十美元一张甚至一美元一张,这就使得报刊的编辑们不会再花几千美元甚至上万美元雇高水平的摄影师出差去采访。他举了一个现实的例子:一家广告公司打电话给一个摄影师,说要用9500欧元买他的一张照片,这个摄影师说打个电话咨询一下朋友,次日再回话。第二天,当他打电话给广告公司说同意的时候,广告公司说已经改了主意,因为他们在一家网络寄卖图片库的网站上找到了这张照片,1欧元就下载了。"活该!"勒胡瓦评论说,"你把自己的照片放在一欧元一张的网站上,还指望美国《国家地理》或《Geo》(《德国国家地理》)再派你去拍一个15页的故事吗?" 勒胡瓦还提到了另一个严酷的事实:即使那些在欧洲一直都非常值钱的热点报道--比如关于名人的图片故事--也在掉价,现在所付与10年前相比,只相当于当年的1/4:当年会付30000欧元,而现在只付8000欧元。 在被问及摄影节的未来时,往年总是踌躇满志的勒胡瓦,今年多少有点意兴阑珊:如果感觉到某一天新闻摄影不再令人激动,那他就把摄影节终结掉--但现在还不是停办的时候,因为还有优秀的新闻摄影师存在。 话题再回到"全是暴力"上来。看看我们的摄影节,真是一点"暴力"都没有,主题都是"文明""发展""和平""和谐"等等极宏大极美好的口号,其实西方人看了也奇怪:稍微关心一点国际形势的人都知道,中国今日的国家安全环境之糟糕,为新中国建国60年来所未见:北方与俄罗斯的关系明暗不定,东北有朝鲜核问题;西北有东突,阿富汗那边的美军更是虎视眈眈;西南有藏独,印度不断增兵藏南,中印边境问题变数增加;东边,与日本纠缠于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中间线问题,东南方与台湾尚未完成统一,南海的南沙群岛绝大多数岛礁被邻国占领,南海形势日益复杂--这还不算国内诸种不断累积的社会问题--在如此恶劣、堪称危机四伏的国家安全环境中,中国好像天天都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所有的摄影都很和谐,"是什么使得你们如此和谐呢?" 其实,笔者本人也在纳闷。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6 , Processed in 0.07238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