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专栏是我去2008年年开始努力做的自己的摄影评论的"大工程",发表在《人民摄影》的头版。发表时早期叫《批评点对点》,现在叫《小巩视点》。我想通过个人的视角梳理当下中国摄影的现状,采用的方式还是我个人偏爱的摄影师个案的研究,只不过,这次注重的是评论一组组照,借以发现当下中国摄影师共同的经验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的工作目标是研究不超过30有代表性的摄影师(每人附有个人照片及简介以及20张以内的组照),2009年年底前完工,之后结集出版。 感谢一直阅读我的摄影评论的朋友,感谢《人民摄影》对我10多年来的厚爱,我想通过这组专栏的写作,全面超越我1997年到2002年在《人民摄影》开辟的《中国当代摄影家解读》(见报时叫《中国摄影家点评系列》)的摄影评论的水平,愿上天成全我,我会努力的。 鞠躬!
"梳理"专栏之二十 为都市影像插上诗意和深刻的翅膀 ----评傅拥军的《天堂岁月杭州人》 巩志明 重阳节后,立冬之前,西安的秋冬之交时,周日下午,斜阳入户。家中没有别人,安静舒心。烧水,净器,取出友人送"吴裕泰" 西湖龙井,按程序冲泡,用茶滤过入公道杯再转进玻璃杯中,心情甚好,开始看傅拥军的这组照片,10张,没有太多的文字附加,也没有标题和手记,我顺手给起了个《天堂岁月杭州人》 。 在中国新闻摄影师中, 傅拥军不像许多人那么沉重 ,他身上有轻灵之气。他的《西湖边的一颗树 》给许多人留下记忆,正是他用自己独特的看世界的立场表达了当下对摄影的认识。许多人对我说过的"摄影师在拍摄时不应该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尤其是不要太在意自己究竟是拍摄的是什么种类的摄影"的话不认同,可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当然,你要是将之上升到纪录类摄影的作假层面来和我说事,那说明你根本就没有理解我的观点。我以为傅拥军的《西湖边的一颗树 》的意义即不在于它顶着一顶荷赛的帽子走进公众视野,也不在它的摄影语言的表达,而在于作者是用这种另类富有个性的方式观看并且纪录自己眼中的这个世界的。 那天,傅拥军把我载到西湖的断桥边,告诉我,他拍摄的是过桥后的第10颗树,当我看到那颗著名的树时,时空仿佛切回到了他拍摄的那个瞬间和空间,他没有在我的身后,可是我听到了连绵快门声。 《天堂岁月杭州人》是我为自己的《梳理》专栏向拥军预约的,强调了两个关键词,一非新闻照片,二必须是反映杭州人生活的。拥军用了不到10天时间,整理出这组照片,我以为他完成了我的布置。 总体看这组反映当下杭州人生活现状的组照,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拍摄呈现一种诗意的状态,有诗性的舒张。另一个是影像语言很精致干净,不杂芜粗糙。当然,也有两个与生具来的不足:一个是没有和新闻照片脱离干系,彻底摆脱报纸记者的视觉思维状态。另一个是没深刻切入一个城市的市民生活,太多的街头和风景区的扫街照片,决定可照片不可能达到"切入"的力度和深度。 说起容易做起难。怎么才能把一个城市的影像记录得既有诗意又有深度呢?坦率地说当下中国的摄影师普遍文化底蕴不深,又迫于生活的压力,要在城市的快节奏的间隙讨生活。这样的现状是不易也是不能滋养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诗性的。加上大量的摄影师把都市摄影的境界过多倾注在在街头捕捉上,这样注定要铸就这样的缺乏诗意也缺乏深度的局面。傅拥军的难能可贵在于其身上诗意的气质在内化在蔓延。这缘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杭州原本就是中国最富有诗意的城市之一;一个是他对杭州这个城市的热爱。 傅拥军是2001年6月16日应聘到杭州做摄影记者的,可是说他的职业生涯是从杭州开始,他的影像锻炼是从杭州开始预热加速的。一个边缘城市的青年在这个诗意的城市开始了自己的影像之旅,可以相见他的心路历程的悸动和亢奋。前阵子,他开车请我们到杭州郊区的梅家坞游玩时,经过一个风景如画的路段,他有意放慢车速,打开悠游的音乐,开始不说话。他说,他经常请外地到杭的朋友来这里,每次都要享受这里的优美。那时候,我分明可以感受他对这个城市的爱在散发在他的每个毛孔里的。[FS:PAGE] 有诗意,很热爱,就可以成就深刻吗?显然不是!相反,很多时候诗意和热爱只能纪录一些表象和形式的东西。因为深刻是藏在事务的深处,一个城市深刻的影像是纪录那个城市的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的常态的生活,以及这个城市毛细血管里的律动。这才是每个城市的影像的最有生命价值的所在。所以,仅仅找准地方,找准人还不行,还要厮混得很熟,还要卡住关键的时空节点。 用我的这些标准来看傅拥军这组照片,我以为,作品1#2#3#4#6#是我比较喜欢和接受的照片,而09#12#20#是失陷在新闻之中,无法跳出来的照片.一幅照片如果受众不凭借比较详细的图片说明,就无法看懂,那它就是新闻而不是纪实。艺术与传播的分野也就在这里,艺术摄影无须凭借什么文字,大众就可以感受接受享受,而用于传播的(尤其是新闻摄影)没有图片说明则寸步难行,大众根本无法看懂。 在评论中国很优秀的都市摄影师雍和时我说过:"我一直认为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其实有一部分"交集",那或许才是纪录类摄影须要追求的至高境界--也就是将今天的新闻作为明天的历史来记录的境界,而雍和在追求这种境界的人。"我希望,傅拥军也能追求这种境界,而且希望中国摄影界追求这种境界的摄影师越来越多! 傅拥军在中国新闻摄影界,以灵动明澈出名,以获得多项桂冠。他的这组纪录类的作品,也保持了他的"灵动明澈"的风格,具备了一些诗意的特制,可是我希望它走向深刻,这是我的直言!
附件1:《天堂岁月杭州人》 傅拥军摄
01# 2006年,杭州宝石山。
02# 2008年,杭州白堤。
03# 2006年,杭州钱塘江。
04# 2006年,杭州运河边小河直街。
05# 2008年,杭州西溪。
06# 2001年,杭州西湖边观看国际烟花节的市民在西湖边用晚餐。
07# 2009年,杭州武林路女装街。
08# 2004年,杭州吴山广场附近的小巷里。
09# 2003年,杭州西湖大道。
10# 2006年,杭州南宋御街。
11# 2007年,杭州白堤。
12# 2006年,杭州宝石山。
13# 2007年,杭州宝石山。
14# 2004年,杭州断桥。
15# 2009年,杭州断桥。
16# 2005年,杭州湖滨。
17# 2009年,杭州苏堤。
18# 2009年,杭州西湖边的一颗树。
19# 2006年,杭州新西湖。
20# 2009,杭州延安路。
附件2:傅拥军简介
傅拥军,1969年11月23日生,浙江龙游人,第52届荷赛自然类组照二等奖获得者。《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曾当过司机、警察、机关职员,2000年开始从事新闻摄影工作。获得过包括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牌、中国新闻奖、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金奖、全国新闻摄影年赛金奖、人民摄影"金镜头"金奖在内的各类奖项。2001年获得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提名奖;2002年获得第二届杭州市新闻(人物)奖; 2005年获得全国杰出摄影记者提名奖。傅拥军的大部分摄影作品都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他拍摄的许多贴近百姓生活的照片,在全国都产生了影响,并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6 , Processed in 0.09411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