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总会有一种引起麻烦的力量。远比书本和绘画,摄影影像给观众创造的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影像的制造者在多年来一直为之奋斗,在政府的检查制度以及法庭的法律辩论中争取自己的利益。尤其是位于私人和公众世界的交叉点上,摄影往往会得出不同寻常的主观反应,因此也引起了无以穷尽的争论和冲突,包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所产生的差异。因此所产生的复杂性,也使这样的话题变得饶有兴趣。 摄影家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都会受到不同的法律限制。因此在漫长的探索和试探的过程中,摄影的限制和挣脱同样处于一种奇妙的张力之间。随着法律的失效和新的法律的产生,一些已经出版了好多年的摄影作品,突然间受到了法律的禁止,或者一些以往在地下状态的作品突然间却可以复活了。所有的问题就在于这些照片的解读方式以及对终极意义的认可程度。下面的例子就是从19世纪摄影术发明至今的经典。 1、怀疑的标志
如果艺术家安德烈·塞拉诺这幅题为《便溺的基督》臭名昭著的影像选择的是绘画方式而非摄影,是否会引起如此集中的争议?
塞拉诺在1987年完成的这幅画面,是拍摄一幅小的塑料的耶稣受难像,浸在一个充满尿液的透明的容器中,替代当年耶稣浸在牛血中的传说。摄影家认为这幅作品主要就是探索性别和宗教的困惑。这幅作品在一次视觉艺术比赛中获得了东南部的当代艺术奖,奖金为15000美元。这个比赛是得到国家艺术捐赠赞助的。当作品在1989年展出时,两位美国的参议员感到义愤填膺。于是,国家艺术捐赠被大幅度削减,基金也直接针对有争议的艺术减少。至此以后,这幅作品一直成为审查的焦点,出版的焦点。
2、刘易斯·卡罗尔和爱丽丝
刘易斯·卡罗尔是牛津大学的数学家,也是儿童文学作家,对摄影充满兴趣。当他遇见牛津大学同事的女儿爱丽丝·里德尔时,后者才五岁。爱丽丝激发了他出版于1865年的《仙境》艺术的灵感,并且也成为他许多照片的主题。主要是因为这些影像,人们推测卡罗尔是对爱丽丝产生了性别上的吸引力。模糊不清的性别关系往往会引发这样的争议:人们从不同的层面认为,卡罗尔是单身,腼腆害羞,又受到癫痫症的折磨——但是最终却没有得到他们之间关系的确凿证明。
3、柯亭立精灵
摄影的能力就在于捕捉真实,并且以其丰富的细节创造强有力的认知系统,然而这幅作品试图向人们证明的是,两位女孩的确看到了精灵。
1917年,10岁的弗朗西斯·格里菲斯和她的16岁的堂姐艾尔西·赖特在英国柯亭立的艾尔西的家里度夏。她们在午后的乡村里玩了几个小时,带回了遇见精灵和小鬼的传说。后来,艾尔西借了她父亲的照相机,拍到了证明她们的照片。这一故事流传开来,结果被作家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的作者)知道了。道尔将影像交给柯达专家检测,后者也无法辨别真伪。他然后将照片刊登在《Strand》杂志上,并且在1922年出版了一本相关主题的书。拥有这些影像的两个女孩直到1981年才承认这些照片复制于一本插图书。
4、作为偶像的人物
照相机所创造的角色是否具有版权?这一问题在1925年时还未曾明了——当时电影明星查理·卓别林起诉一家公司在发布一部题为《The Race Track》的电影中,一位墨西哥演员取名为查理·阿普林,并且模仿卓别林创造的小流浪汉。卓别林指控其剽窃,他的律师提供了小流浪汉的扮演照片作为证据。被告方辩称卓别林也是借用了其他演员的理念,但是没有证据,结果卓别林获胜。
5、名人的崇拜
很感谢一张由拿破仑·塞隆尼拍摄的奥斯卡·王尔德的照片,呈现出了当时非常成问题的法律问题。
在1860年代,剧院在美国非常流行,从而催生了名人的崇拜。一些演员也需要通过照片来提升影响,他们找到了[FS:PAGE]1866年在纽约百老汇开设工作室的塞隆尼。后者马上意识到可以通过向公众出售名人的影像牟利,并且开始让明星们授权。1883年,塞隆尼得知他所拍摄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肖像被另外一家公司复制后出售给公众。塞隆尼于是起诉,坚持包括影像中的环境、道具、装饰、光线在内的一切都拥有专利。他的胜诉奠定了摄影在历史上的威望。
6、明斯克的英雄
1968年,一位俄罗斯新闻记者证实,被杀害的女孩是当时17岁的玛莎·布鲁斯金娜。但是她的身份还是无法得到最终的接受。因为在1996年之前,她的犹太人身份所致。但是照片毕竟保留了一份证据。
7、邪恶之水浴
当全世界看到大卫·斯切曼拍摄的李·米勒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慕尼黑的浴缸中洗澡的照片时,争论就如同火山爆发了。
米勒是当时欧洲最出色的女性摄影记者之一,拍摄了大量的战争画面,而斯切曼则是《生活》杂志的摄影师。两人在
8、接吻的修女 时尚摄影家奥利维罗·托斯卡尼可能是贝纳通最著名的传奇性人物,合作了18年。他的许多作品常常引起争议,当然也对产品的促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他和公司合作的最为著名的系列称之为“贝纳通统一的色彩”。在一幅最为著名的作品中,一位黑人母亲哺育一个白色的婴儿。然而他最引起争议的照片,也许就是这幅神父和修女接吻的照片。作为对宗教独身主义原则的挑战,让观众联想到传统的压抑,当然也是对罗马天主教的挑战。意大利政府面对梵蒂冈的压力,禁止了这幅广告。在法国,宣传广告也被要求撤下。那么,在这场观念之争中,谁是赢家?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47 , Processed in 0.13588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