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志明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摄影,在充分彰显自己个性的前提下博得公众的接受、认同、欣赏。 李京蜀是一个敢于实现自己梦想的人,而且属于那种想好了的就抬腿走的急性子。他在2009年的5月独自驾车沿黄河流经山西的19个县边走边拍摄,历时87天,行程7200公里,现在他从3000余张拍摄照片挑选编辑出这本名《2009年的夏天·黄河岸边》的画册,以体现他对对生活的态度--"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 一个时代的记录,首先来自一个个的个性化的视角,众多的个体见证汇集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录。如果将人喻为"置身于自己织就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那么摄影更是这无处不在的最易编织也最难突破的网。虽然,摄影的历史只有170年,可是因为它的生产的或然性和时下越来越突出的便宜性,摄影已迅速出现与它年龄不相称的固化老化和僵化。 我很向往苏轼所说的:"如行运流水,处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我以为这种"为文无法","文理自然"的追求,也是摄影人应该体会和深刻认识的。 其实,无论对于我们的共和国而言,还是对于黄河岸边的百姓而言,2009年的夏天与既往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可是因为一个单纯、热情、怀揣着梦想的摄影师李京蜀的记录,它们在时间的链条上得以留下了时光的印痕,岁月的切片。难能可贵的是李京蜀行前就为自己的拍摄制定了原则:"镜头里全部的影像都必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真实摄取,不玩花架子,不哗众取宠,不得有任何虚假。" 相当一个时期以来,中国摄影师甚至包括许多摄影评论家对纪实摄影的理解都有偏差,因为"纪录苦难"也好,"纪录生存"也罢,其实都离不开我们最普通的老百姓最日常的生活记录,其实都离不开对他们平静的生活长时间的真实探寻、守望和摄取。 看李京蜀的这册图文,一切似乎都平平淡淡,但是读完全部之后却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些隐隐的激动,黄河东流,岁月悠悠,不能自己。 我以为《2009年的夏天·黄河岸边》,对中国的记录类摄影有两点意义:
中国的摄影时下正处于瓶颈阶段,太多的摄影观念和摄影实践被格式化后归类合并,永远丧失了鲜活和个性,市场的诱惑和桂冠的光环让许多摄影人迷失了自我,背离摄影的本质,而将影像从内容到形式都简单化,偏平化。李京蜀因为他的阳光的个性和独特的生活积淀,成就了他影像的内容的干净和表达的透彻,也因为他对生活的挚爱和理性,所以他记录的生活场景显得那么平静真实,又有趣味。 我以为,这也算一种有别于他人,甚至也有别于流俗的个人化的摄影,希望我们的摄影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这种个人化的色彩,那才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2 , Processed in 0.07032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