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开幕式在丽水举行。
报道说: 这届国际影展共收到来自106个国家和地区的8395名摄影作者投寄的70566幅摄影作品,无论参评国家和地区数量、参评作者数量,还是参评作品数量均为历史性突破,所有这些都证明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已经步入全球三大摄影赛事。这三大摄影赛事分别是: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和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其中,境外来稿数从3323幅增至18087幅,增幅高达444%。可以说,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自1981年创办以来,本届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届。
据悉,展览评选请了一大半以上的国外评委,整体水准好像有了提高,不乏富有创意或令人眼前一亮的画面。当然还是有遗憾,比如奔牛奔马的依然不少,气势磅礴却味同嚼蜡,很令人无奈。当然这篇文字主要想说的,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好照片的标题怎么就这样难取,甚至和作品的品格还相去不止十万八千里?
比如一幅俯瞰的画面,以劳作者点缀的地面为斑斓的色块,取名为《多彩人生》——地面的色彩固然丰富,但是和人生何干?又比如拍摄一幅工地上戴着头盔的女人,神韵生动,但是取名《女工风采》——即便没有标题,读者大概也不会看不出风采,或者误读为男工?还有乡村小学的孩子,齐齐举手回答问题,取名《我来回答》,是不是让人觉得多此一“举”?一幅逆光下大鸟衔食哺育雏鸟的沙龙光影画面,又是套用了一个不动脑子的标题《母爱》。至于秋天的风景就是《秋之韵》,打着雨伞就是《在雨中》,一些水草和金鱼的画面,直取《金鱼》,是不是有点弱智?
好标题的价值不言而喻,这不用我多说。关键是为什么至今标题的取名在照片的创作过程中得不到重视?将标题视为雕虫小技不值得一顾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是多少年来的惯性也是造成标题得不到重视的原因。尤其是我们已经养成了急功近利、主题先行的习惯,总希望将所有的东西明明白白地告诉观众,往政治的高度拔,生怕观众不明就里,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结果适得其反,这实际上是对观众的侮辱,是对观众极不信任的表现,反过来也证明了拍摄者的弱智。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我们在意识形态重压之下所形成的习惯,往往会认定一张主题明确、宣传意图一目了然的照片就是好照片……然而是否想过当观众发出“哦”的一声,知道你告诉了他什么,会不会留下的只是不想多看一眼的索然无趣?当我们的摄影师习惯了迎合评委或者上级领导的旨意将一张照片变成平庸的宣传品时,包括标题的直白和索然无味,还有什么得意之处?让一个糟糕的标题坏了一幅好照片的情趣,你说值得不值得?更不用说在政治意识形态的指导下一个糟糕的标题加上一幅直奔主题的照片,已经有多少年倒了中国人多少胃口?
现在还来得及。比如这次展览中也不乏精彩的作品和标题,可谓是相得益彰。荷兰摄影家得金奖的作品《海鲜》,拍摄的是一条只有尾巴冻在冰块中的鱼,让人生发诸多联想。也是这位摄影家的作品取名《回到三十年前》,黑白的,韵味十足,充满了神秘的暗示。所以,当我们完成了一幅精彩之作,准备展示给公众的时候,是否应该静下心来取一个更有价值的标题?千万不要“母爱”、“父爱”脱口而出,“秋风”、“细雨”扑面而来,让“人生”变得如此莫名其妙的“多彩”!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8:36 , Processed in 0.07302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