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维维安·萨森(
Viviane Sassen
)来说,通过一幅肖像将一个人的灵魂解放出来,就像是一个古老的金矿挖掘者。的确有那么一种人可以从人物的表面挖掘出深深的性格特征。
萨森在这一层意义上可以说是自命不凡。从她那些真诚的肖像摄影中,可以看出萨森具有心理学的灵异目光,或者说和被摄者具有相当私密的交往,一般只能出现在很小的朋友和家庭的小空间。
在萨森镜头中的男人和女人,更多地给人一种构成的感觉。他们从没在特写的距离被拍摄,一般是全景,至少也是中景。这些画面往往都选择了黄金分割法,也有完全中心的构成,然而人物的力量太强大了,无论如何总会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于是,我们往往会忽略了一些环境的元素,比如斑驳肮脏的墙,布满灰尘的路,以及有着围栏的人行道。然而这些环境在某种意义上,却成为人物不可分割的重要元素——这才是画面的妙趣所在。
与其说萨森的那些脸具有性格的话,还不如说其中充满了暗示。从表面上看,他们黑色的肤色和明亮、艳丽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很符合观众预想中的期待。从技术上说,萨森选择的是一种明暗对比法,或者说是一种底图关系的处理。当年的伦勃朗和卡拉瓦乔就擅长于通过烛光让人物浮现在深暗的背景中,萨森则使用了相反的对比。
精确地说,萨森实际上仅仅完成三种类型的照片。她的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侧卧休息的人物,脸部转向观众的另一边。然后就是纠缠在一起的身体,年轻的身躯相互之间的手臂拥抱,或者是两位女孩的长发相互缠绕,还有母亲用腿护着自己的孩子等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两个在岸边的人物,他们的腿被快乐的丝带绑在一起。第三种类型的影像被称之为“神秘的肖像”,单独的个体人物身份难以辨认,他们避开了照相机的凝视,被一棵植物或者植物的阴影所遮挡,只能让你想象是在微笑还是皱着眉头。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可以看出画面中常常出现三联片的组合,分别将三种类型组合在一起。侧卧的人物,倾斜于地平线,象征着死亡。“缠绕的双重人物肖像”是一种对融合的渴望,一种观念上联合的浪漫。面目不清的人物则代表着爱和虚无的链接。画面中恐惧的可能远远大于力量的延伸。这是一种对未来无法确认的恐惧,是用一种喃喃自语的方式展现出来,正如标题所说的:耳语般的视觉空间。
萨森最早的记忆色调是黑色的。在两岁到五岁之间,她生活在肯尼亚的乡村。她的父亲在一家医院工作,她就在隔壁的小儿麻痹症患者的诊所和病人一起玩耍。在她的眼中,正常的皮肤色彩就是黑色的,尽管她自己金发碧眼,皮肤白皙、个子高挑,和非洲的伤残儿童完全是两个对立面。
后来是以色列海法和荷兰的生活,并且在
2001
年带着照相机回到了非洲。她是在专业的时装设计领域中接触到了摄影。她从荒木经惟、南·戈丁、托马斯·鲁夫、安德烈·塞拉诺以及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她也做过一些时尚摄影家的助手,作品出现在世界一些知名的杂志上。接下来她的父亲去世,她去了非洲,她的第一个孩子诞生。
也许可以这样说,这些非洲的画面是摄影家自传体的原型阐释。是以镜面的方式折射出她自身的生活体验。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中具有明显的自恋情结。她自己也曾说:“我试图创造一种年轻时候的影像。”但是由于画面本身缺少精确的地方特征,因此无疑具有普遍的价值,传递出更为复杂广泛的信息。甚至在其背后,有着特定的政治意味深深隐藏着。于是所有的一切,就只能是耳语般的视觉空间。
[FS:PAGE]
整本画册的视觉设计也很有特色,最主要是不仅画面的大小悬殊,更有意思的是,如果一幅跨页的画面占据一页半的位置,那么另外半页就被裁去,使得整本画册的页面大大小小,参差错落。当然,印刷是非常经典的,色彩凝重,力量感很强。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8 , Processed in 0.07279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