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从杭州艺专的艺术教育说起

2010-1-28 10:35| 发布者: | 查看: 600|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熟知中国绘画史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国立杭州艺专,是一段充满惊奇的传奇。一些以后享誉世界的中国绘画大师级人物,都出自这所看似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比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等,都是一些重量级的如雷贯耳的名字。于是曾经有人提问:究竟当年的杭州艺专播下了什么神奇的种子,使得它的学生能在多年以后的国际艺坛一再地崭露头角,获得认可能?

 
答案可能有许多,但是有一个最为重要的答案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当时的校长林风眠的艺术主张和教学态度。赵无极曾在自传里说:“林风眠鼓励我对传统的质疑,当我要以不同的方式观察和思考时,他宽容我,还保护我不受排挤。”对这一点,吴冠中和朱德群和颇有同感。有评论说,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开放的精神、一种从不封闭的心灵状态。这种状态激励并滋长了那种独立的内核,不循常规、独立于一切艺术的习腔陈调,它带来了至关重要的艺术自觉和创造动力。
 
来到 70 多年以后的中国摄影教育现状,这样的开放精神是否能和当年匹敌?艺术的自觉和创造动力还剩下多少?我心中充满了隐隐的忧虑。是的,作为摄影专业的负责人,我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艺术创造的宽容和包容,鼓励他们真正释放出心灵的自由。但是相对 70 多年前的中国来说,今天的诱惑太多,也太大,往往让人感到一种力不从心的尴尬。比如我很反对摄影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就去参加国内外的各种摄影大赛,因为他们在尚未具备独立思考目光的时候,很容易被这些大赛抹去原本就没有完全凸显的个性。但是学校却希望这样的参赛越多越好,这样的获奖越大越妙——因为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又是属于硬指标的一种。又比如在日常的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我也主张无为而治,不是放纵他们,而是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包括生活习惯上(生活的质量往往会左右艺术创造的质量)。但是这样又会和学校的纪律以及各种各样的规定发生矛盾和冲突,以至于不得频频让步,一直退到一潭死水的原始状态,更不要说有什么“宽容”了。
 
所以,我真的很羡慕 70 年以前的杭州艺专的艺术教育,羡慕 30 年代的江南能有这样一方净土。林风眠的出现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而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宽容的表现。那么,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历经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却为什么却出现了一个“九斤老太”似的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我们的意识形态是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体制是否走进了死胡同?还有我们的大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现在的许多比赛害人不浅,规模越大,害人越甚,把摄影者往一条死路上引)?即便是林风眠今日再生,恐怕也难以再造一个杭州艺专,否则,陈丹青前些年为什么要逃离艺术教育重镇,而且是中国艺术教育最高学府之一!
 
当然我还会以我的一己之力,在摄影专业的岗位上站好最后一班岗。
 
这里的一组作品,是我的学生、大连医科大学影像艺术学院的学生王诚的作业,题为《海岸线与守护者》。请各位批评指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19:23 , Processed in 0.07106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