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熟悉的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Margaret Bourke-White
,
1904
—
1971
)是
20
世纪杰出的新闻摄影师,以人道主义的敏感和关怀著称。她的许多报道摄影作品已经成为经典,都是
20
世纪的摄影坐标。
伯克-怀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并被委任为美国空军官方摄影师,她拍的照片由美国空军和《生活》杂志共同使用。战争结束后,她还受《生活》杂志委派到印度,在那里她拍摄了圣雄甘地(下图),并且在甘地被刺之前,曾采访了他几个小时。在印度最重要的成果是拍摄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间的教徒大迁移,并完成了《通往自由的途中》的作品集,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场悲剧的原因,使其具有很高的社会学价值,为纪实摄影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伯克-怀特曾在她
1963
年的自传《我的肖像》中讲述了她对摄影的认识: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事能与发现新事物的喜悦期待相比,有些事是无法预测偶然出现的,有些事是你可以发现的,因为作为一个摄影师的同时,你还是某种类型的人,你会对某样事物产生反应,而对此其他人即使路过也会视而不见,其他的摄影师也会拍摄,但也是另外的不同的风格。只有你能够带着那种独特的精神的或是情绪的体验去感知那个特别的故事的情节,然后用胶片捕捉它。
“当然,我将摄影家放在最为核心的位置,这是我的职业——同时也是我的深深的乐趣。”
然而这里所展现的,却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伯克—怀特,是这位年轻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在
18
岁到
26
岁时拍摄的画面(从上一组图开始)。她的第一张照片拍摄于
1921
年,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克拉伦斯·
H.
怀特的指导下拍摄的,是一幅精心设计的柔和的静物画面,具有那一时期特有的画意特征。她在后来的密歇根大学和科内尔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拍摄校园的传统的建筑肖像,而她第一幅工业作品,则是扬声器。毕业后她移居克利夫兰市,带着一种全新的审美的激情,拍摄了奥蒂斯钢铁厂的内景,包括钢桥的支架,以及新的终端塔。正是这些令她激动的工业景观(拍摄于
1928
—
1930
),带她进入了《财富》杂志,逐渐成名。
通过这些摄影家生前很少披露的照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位摄影家的摄影经历,以及早期的美国新闻摄影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伯克—怀特在没有进入专业领域之前,仅仅带着很少的摄影器材,并不成熟的摄影技术,以及自己狭小的公寓中分割出来的暗房。渴望成功的梦想终于让她一步一步实现她的愿望。她这一时期照片大胆却显得有点粗糙,明显具有印象主义的画意风格,这是当时流行的朦胧的景观,软焦点的室内景物,流淌的瀑布等等。然而正是这样的作品,将她引入了商业摄影之门。她很快走向成功,每张克利夫兰的工业世界照片售出了
100
美元。这以后的十年,她的作品大量出现在《生活》杂志上,从而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
今天纵观伯克—怀特学生时代的照片以及她的新闻摄影生涯的作品直到她去世前的拍摄,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于同一位摄影家之手。每一幅照片都像是摄影家视觉的一次延伸,其中无不充满了摄影家的激情。她为
20
世纪的新闻摄影留下了里程碑的辉煌,影响了后来无数新闻摄影记者——然而她自己却是一个瘦弱的女性。她的照片已经深深地留在了数十年美国人生活的记忆中。
伯克—怀特曾经被特伦斯·海斯称为“
150
年艺术史中无可争议的最著名的摄影家”。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她的作品拍卖价格大约在
1200
到
120000
美元之间,而她一些早期在俄罗斯展出的大尺寸照片已经没剩下几张了。

这幅摄影家的肖像,是由另一位著名女摄影家贝伦尼丝·阿博特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