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摄影的潜能

2010-2-3 14:57| 发布者: | 查看: 1131| 评论: 0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为天下学人深许久矣,更有意思的是这段话后面的两句:"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这样绝妙的词句不是晏殊、柳永、欧阳修这样的大词人是写不出来的,但是以我这样的意思去解读他们的词,可能并非三位大词人的本意了。

    王国维的解读当然不是晏欧诸公的本意,这是肯定的;但是,这样的解读错了吗?不好吗?降低了词作的魅力与价值吗?没有,都没有;相反,王氏之解为三首原本就很著名的作品增添了新的意象和联想,使作品的生命更加丰富了!

    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现象: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共同完成了一种飞跃性的推进和生发,而这种飞跃与作者原来设定的轨道竟然相去甚远、甚至背离!

    摄影能不能够发生这样的现象呢?

    当然能,而且我认为越是伟大的摄影作品越具备这种发生的可能。

    以前我曾经说过,影像的生命在于观看——一件没有经过传播和阅读的摄影作品,出生即死亡。只有不断地在时间的冲涤和空间的转换中被一次次地观看、影像才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消磨,活下去,并且力争比作者活得更久。

    这是上述现象发生的首要条件。其次,是具备一种成长的基因,一种潜能(potential effect)。

    接受美学家Wolfgang Iser在他的著作《The Act of Reading》(《阅读行为》)中说:"The text represents a potential effect that is realized in the precess."(文本表现出一种潜能,这种潜能是在阅读过程中被认识到的。)也就是说,有的作品具备了一种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是在它完成之时由作者清晰意识到、或是主观有意为之,但它潜藏在作品中,被读者阅读之后,完成了解码,生发了新的意义。而且,这种由潜能带来的解码也不是唯一的,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无所谓对错。这种解码,可以称之为"creative betrayal",是读者"创造性的背离"。所以,先是文本具备潜能,尔后是读者具备创造性,作品就获得了不断生长的可能。

    这或许可以解释:有的影像从来就不为人所知,有的影像纯粹是信息的载体,有的影像令人惊艳但是昙花一现,有的影像深刻但呈现单向度......摄影对于瞬间世界的凝结是它的最大特性,大部分影像仅仅能带领读者回到当时的现场;有一部分除了回到现场之外,还能再出发;但很少的影像,能够引领人的灵魂不断前行,走向远方。

    文本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场,其中的潜能,虽然不是作者的显意识行为,但仍然由作者赋予,和作者心性、能力、经历等等都有莫大的关系。这种潜能的形成,比较复杂,可以是影像中某一个或几个符号所形成的联想,也可以是所有元素合成的整体力量。

    我们强调影像作为表达方式的表意准确与明晰,即"你想说什么",言之无物或是不知所云的影像毫无价值。除此之外,更加幽微要眇的是,摄影文本提供的无限解读的可能性。就一般而言,图像的阅读相较于文字更加容易,因此更易于传播,因而在当代更给人以流行的眩目;但摄影的potential effect相较于文字、绘画、音乐等等,具备更多的优势吗?并不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摄影之在当代似乎风光无两,但终究决定性的还是摄影本身的生存能力和[FS:PAGE]发展能力,否则,这种风头只是"浅阅读"时代随时消逝的虚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08 , Processed in 0.22817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