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辛迪•舍曼 作品
(三)以女性探索黑暗的世界—— 戴安·阿勃丝 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摄影界里一位出位的犹太籍女摄影师,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她把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智障患者作为自己(正常人)和社会(主流)的背面而进行的摄影探索,执拗地逼迫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正常”与“不正常”、“道德”与“不道德”、“公正”与“非公正”、“尊重”与“侵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她的摄影展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
戴安·阿博斯在纽约中央公园拍照,此照片由令一位摄影大师garry winogrand拍摄。
戴安·阿博斯与自己的代表作在一起。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百万富商之家,但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1971年7月26日,阿勃丝在家中自杀。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曾经这样评价她:“把一架相机放到戴安•阿勃丝手里,就如同把一颗手雷放到小孩手里一样危险。”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她的摄影展还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举办了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的大型回顾展,这是其自杀身亡32年后最大的一次回顾展,和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阿勃丝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悲剧性的传奇人物。去年出版的阿勃丝传记《投入黑暗的世界》刚一出版,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成为畅销书。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百万富商之家,哥哥霍华德•内米罗夫后来曾当过美国桂冠诗人。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中长大,阿勃丝从小却被一种感受深深困扰:“我觉得孩提时就备受折磨的一件事是——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觉的只是不真实而已。” 在这种不真实的痛苦中,阿勃丝小时候第一次碰到畸形人,就被这种活生生的悲剧所感动,她常常找寻古怪的人,并且跟踪他们。她被悲剧人物所吸引,因为她觉得他们比她更真实。于是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在她的镜头下,所有被摄对象都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倾向,人物、表情都是极度丑陋的。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她的作品最开始展出时,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从照片上擦去观众吐下的口水。 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表现。认为她的作品是肮 脏、道田而极不道德的。 而照片上所拍摄的这些人物,也许每个人都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 却是最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景象。然而她却将他们的脸孔表情、心理状 况给征住下来,好像等着与你打照面,交谈那些命运所造成的悲剧事 件。 阿勃丝对社会边缘人的摄影探索,逼迫着人们重新审视正常、道德、公正、尊严等字眼已有的定义,迫使人们直面人生的现实。阿勃丝善于在正常的、被人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地方揭示阴暗的现实,这种窥阴癖式的观察正是其影像令观者不快的原因所在。阿勃丝本人却是这样认为的:“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逼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未来生活中的痛苦与创伤,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他们是神。”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而她的一 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人提出另一道谜题,却是多半人是没有勇气回答出的。 她夜间在纽约的街道上跟踪畸形人,进出社会底层场所,在妓院和变性人公寓里寻找拍摄对象,在黑暗的世界中,她一步步地跨过社会禁忌之门,用相机记录了人类最脆弱之处。 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患上严重的周期性忧郁症,又受挫于长期性的肝炎,最后终于一自杀来寻求解脱。她的死亡和她的摄影一样,令人惊骇。她是躺在澡盆里,以刀片割腕,让血染红了整池水,也染红了自己。直至咽下最后的一口气。 也许阿勃丝的一句名言可以用来作为她自杀的注解:“当你拍摄他人时,你就是用你的余生与他们沟通”。人们只能猜测,正是这种在黑暗世界中长久的追寻,使她不堪心灵的重负。 【附】戴安•阿勃丝语录 *“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时就觉得自己非常变态。” *“任何事从来就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样,我认可的是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 *“对我而言,照片的主题永远要比照片本身来得重要,而且复杂。我在乎的是这张相片是关于什么的。” *“你无法脱离自己的皮肤,而进入其他人的身躯;别人的悲剧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 *“我要表现的是熟悉的事物的不可思议面,以及不可思议之物的熟悉面。”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四)自我生活的讲述者——南·戈尔丁
1953年出生的南·戈尔丁(Nan Goldin)是现在美国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她可谓是当今私摄影的鼻祖。她与各种自我放逐于美国主流社会以外的青年人共同生活。在这期间,戈尔丁怀着“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的愿望,开始以摄影方式如实拍摄他们的群体生活,不作任何修饰,赤裸裸地展示了处于社会主流边缘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实态。 被男友殴打后的自拍 南·戈尔丁摄 "我不想忘记被男友殴打的事。"1986年,美国摄影家商·戈尔T(Nan Goldin)在她的摄影作品集《性依赖的叙事曲》中,勇敢地放入了自己被打得鼻青眼肿的形象,以此打破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质疑摄影家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私生活的关系,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纪实摄影视野的所谓"私人纪实摄影"的新型体裁。 在记录她个人世界的那几年里,她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她与她的室友、最最亲密的校友的照片,与情人和旅伴的特写以及一些意味深长的个人肖像。(她曾经自嘲说她之所以要在舞会上拍那么多的照片,怕的是她醉酒后第二天什么也记不起来)她的闪光灯不断划破夜空,她拍摄的那些照片往往会成为次日解决与朋友之间争论的证据。
南·戈尔丁拍摄的都是这些东西。她出生于1953年,14岁时离家出走,混迹于纽约亚文化群体之中,与从主流社会自我放逐出来的同性恋者、异装癖者、变性人共同生活。她的相机,记录的就是自己和朋友的生活情景:肮脏而混乱的床铺;光着身子走来走去;酒吧狂欢;同性或异性间的接吻、做爱;性感的人妖;男扮女装出门兜风;卫生间刮胡子;楼梯口打情骂俏;大腿上的心形伤痕……诸如此类。这不是从外部,而是从生活内部观察到生活,更像一本私人视觉日记。她说:“我抱有一种类似于信念的想法,认为只要有了记录,不管是人还是物,就什么东西也不会失去了。”无意之中,她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从而跻身于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之列。 “我拍摄这些照片的第一个理由是,把自己的生活告诉别人。”她认为电视、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为我们描述了虚假的现实,所以她拍摄照片的第二个理由是打破大众文化塑造的神话,“我的照片想要弄清楚的是,在每个人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包括性爱在内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实际体验是怎么一回事。” 从80年代后半期末到90年代,最受世人瞩目的一位摄影家无疑当首推南·戈尔丁了。1986年出版的《性依存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描绘了她本人和朋友们与性有关的日常生活,由于它的表现过于露骨,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毁誉参半。除了通过图书和展览会发表作品外,她还以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展示充满生活实感的照片。由多达约800幅作品和配乐组成的幻灯片演示会,她每次都要根据放映的场所和受众改变相应的内容。 1988年,戈尔丁因为吸毒而接受了一年的治疗并成功地重返社会。1992年,戈尔丁以曼谷、马尼拉、柏林、波士顿等地的女装同性恋为拍摄对象,出版了《另一边》。1994年,她访问日本并与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合作,出版了表现东京街头青年生活的摄影集,名为《东京之爱》。1996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以《我将是你的镜子》为名为她举办了二十五年摄影活动大型回顾展。 也许与艺术家是位女性有关系,尽管南·戈尔丁的作品中反映的通常是边缘题材与边缘人的尴尬困境及苦闷生活,但无论画面用多冷的色温与调,我仍能看到她流露的缕缕温情。她关注那些人那些生活中长久的迷乱颓失与存在于一瞬的欢乐。在她并不羞怯愧疚、毫无偏见的镜头中,这些关切的情感始终能够隐约透露。恰像艺术家自己所说:“我的作品都是瞬间的抓拍,这种摄影形式更能贴切地表现爱的存在。” 《High Art》片中主角女摄影师强烈地指涉了南·戈尔丁。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戈尔丁只拍她身边的朋友包括她自己,他们吸毒、乱搞、易装,总之是堕落的边缘化的一群,她拍他们角度完全是“反新闻”,因为她跟他们一样,所以不是由外向内窥看,而是像照镜子,看看自己,也看看旁边的人。她拍自己被男朋友打后毁了容的惨相,拍最要好的女朋友得了爱滋后一天天走向死亡的过程。她走上拍照的路,起因是十几岁时卧轨自杀的姐姐没有留下像样的照片。后来她最要好的朋友也死了,戈尔丁不停地拍她,像要死死抓住什么她最终也没能抓住的东西。电影里没有交代女摄影师最初为何选择了摄影,但她的工作哲学显然是戈尔丁式的:形而下,从自己出发;作品主题也是性关系双方的互相依赖和牵制。电影里女摄影师贴在洗手间墙上的照片有些就是戈尔丁手拍。像戈尔丁这样的草根后来居然功成名就,她的照片登堂入室成为社会公认的“high art”。当代艺术风向之无厘头,这大概算一例。她成名后的片子多少变得轻柔空洞,这令人遗憾也不遗憾,毕竟,死去的亲友一去不返,一个人的青春也是一去不返,艺术上的成功和代价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拍摄的都是这些东西。她出生于1953年,14岁时离家出走,混迹于纽约亚文化群体之中,与从主流社会自我放逐出来的同性恋者、异装癖者、变性人共同生活。她的相机,记录的就是自己和朋友的生活情景:肮脏而混乱的床铺;光着身子走来走去;酒吧狂欢;同性或异性间的接吻、做爱;性感的人妖;男扮女装出门兜风;卫生间刮胡子;楼梯口打情骂俏;大腿上的心形伤痕……诸如此类。这不是从外部,而是从生活内部观察到生活,更像一本私人视觉日记。她说:“我抱有一种类似于信念的想法,认为只要有了记录,不管是人还是物,就什么东西也不会失去了。”无意之中,她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从而跻身于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之列。 “我拍摄这些照片的第一个理由是,把自己的生活告诉别人。”她认为电视、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为我们描述了虚假的现实,所以她拍摄照片的第二个理由是打破大众文化塑造的神话,“我的照片想要弄清楚的是,在每个人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包括性爱在内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实际体验是怎么一回事。” 从80年代后半期末到90年代,最受世人瞩目的一位摄影家无疑当首推南·戈尔丁了。1986年出版的《性依存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描绘了她本人和朋友们与性有关的日常生活,由于它的表现过于露骨,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毁誉参半。除了通过图书和展览会发表作品外,她还以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展示充满生活实感的照片。由多达约800幅作品和配乐组成的幻灯片演示会,她每次都要根据放映的场所和受众改变相应的内容。 1988年,戈尔丁因为吸毒而接受了一年的治疗并成功地重返社会。1992年,戈尔丁以曼谷、马尼拉、柏林、波士顿等地的女装同性恋为拍摄对象,出版了《另一边》。1994年,她访问日本并与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合作,出版了表现东京街头青年生活的摄影集,名为《东京之爱》。1996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以《我将是你的镜子》为名为她举办了二十五年摄影活动大型回顾展。 也许与艺术家是位女性有关系,尽管南·戈尔丁的作品中反映的通常是边缘题材与边缘人的尴尬困境及苦闷生活,但无论画面用多冷的色温与调,我仍能看到她流露的缕缕温情。她关注那些人那些生活中长久的迷乱颓失与存在于一瞬的欢乐。在她并不羞怯愧疚、毫无偏见的镜头中,这些关切的情感始终能够隐约透露。恰像艺术家自己所说:“我的作品都是瞬间的抓拍,这种摄影形式更能贴切地表现爱的存在。” 《High Art》片中主角女摄影师强烈地指涉了南·戈尔丁。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戈尔丁只拍她身边的朋友包括她自己,他们吸毒、乱搞、易装,总之是堕落的边缘化的一群,她拍他们角度完全是“反新闻”,因为她跟他们一样,所以不是由外向内窥看,而是像照镜子,看看自己,也看看旁边的人。她拍自己被男朋友打后毁了容的惨相,拍最要好的女朋友得了爱滋后一天天走向死亡的过程。她走上拍照的路,起因是十几岁时卧轨自杀的姐姐没有留下像样的照片。后来她最要好的朋友也死了,戈尔丁不停地拍她,像要死死抓住什么她最终也没能抓住的东西。电影里没有交代女摄影师最初为何选择了摄影,但她的工作哲学显然是戈尔丁式的:形而下,从自己出发;作品主题也是性关系双方的互相依赖和牵制。电影里女摄影师贴在洗手间墙上的照片有些就是戈尔丁手拍。像戈尔丁这样的草根后来居然功成名就,她的照片登堂入室成为社会公认的“high art”。当代艺术风向之无厘头,这大概算一例。她成名后的片子多少变得轻柔空洞,这令人遗憾也不遗憾,毕竟,死去的亲友一去不返,一个人的青春也是一去不返,艺术上的成功和代价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1971年7月26日,阿勃丝在家中自杀。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曾经这样评价她:“把一架相机放到戴安•阿勃丝手里,就如同把一颗手雷放到小孩手里一样危险。”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她的摄影展还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举办了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的大型回顾展,这是其自杀身亡32年后最大的一次回顾展,和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阿勃丝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悲剧性的传奇人物。去年出版的阿勃丝传记《投入黑暗的世界》刚一出版,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成为畅销书。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百万富商之家,哥哥霍华德•内米罗夫后来曾当过美国桂冠诗人。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中长大,阿勃丝从小却被一种感受深深困扰:“我觉得孩提时就备受折磨的一件事是——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觉的只是不真实而已。” 在这种不真实的痛苦中,阿勃丝小时候第一次碰到畸形人,就被这种活生生的悲剧所感动,她常常找寻古怪的人,并且跟踪他们。她被悲剧人物所吸引,因为她觉得他们比她更真实。于是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在她的镜头下,所有被摄对象都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倾向,人物、表情都是极度丑陋的。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她的作品最开始展出时,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从照片上擦去观众吐下的口水。 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表现。认为她的作品是肮 脏、道田而极不道德的。 而照片上所拍摄的这些人物,也许每个人都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 却是最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景象。然而她却将他们的脸孔表情、心理状 况给征住下来,好像等着与你打照面,交谈那些命运所造成的悲剧事 件。 阿勃丝对社会边缘人的摄影探索,逼迫着人们重新审视正常、道德、公正、尊严等字眼已有的定义,迫使人们直面人生的现实。阿勃丝善于在正常的、被人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地方揭示阴暗的现实,这种窥阴癖式的观察正是其影像令观者不快的原因所在。阿勃丝本人却是这样认为的:“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逼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未来生活中的痛苦与创伤,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他们是神。”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而她的一 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人提出另一道谜题,却是多半人是没有勇气回答出的。 她夜间在纽约的街道上跟踪畸形人,进出社会底层场所,在妓院和变性人公寓里寻找拍摄对象,在黑暗的世界中,她一步步地跨过社会禁忌之门,用相机记录了人类最脆弱之处。 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患上严重的周期性忧郁症,又受挫于长期性的肝炎,最后终于一自杀来寻求解脱。她的死亡和她的摄影一样,令人惊骇。她是躺在澡盆里,以刀片割腕,让血染红了整池水,也染红了自己。直至咽下最后的一口气。 也许阿勃丝的一句名言可以用来作为她自杀的注解:“当你拍摄他人时,你就是用你的余生与他们沟通”。人们只能猜测,正是这种在黑暗世界中长久的追寻,使她不堪心灵的重负。 【附】戴安•阿勃丝语录 *“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时就觉得自己非常变态。” *“任何事从来就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样,我认可的是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 *“对我而言,照片的主题永远要比照片本身来得重要,而且复杂。我在乎的是这张相片是关于什么的。” *“你无法脱离自己的皮肤,而进入其他人的身躯;别人的悲剧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 *“我要表现的是熟悉的事物的不可思议面,以及不可思议之物的熟悉面。”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由于我们不满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一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人们了解的你,和你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缝。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戴安·阿博斯 作品
(四)自我生活的讲述者——南·戈尔丁 1953年出生的南·戈尔丁(Nan Goldin)是现在美国最受瞩目的摄影家之一,她可谓是当今私摄影的鼻祖。她与各种自我放逐于美国主流社会以外的青年人共同生活。在这期间,戈尔丁怀着“自己记录自己的历史”的愿望,开始以摄影方式如实拍摄他们的群体生活,不作任何修饰,赤裸裸地展示了处于社会主流边缘的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生活实态。
被男友殴打后的自拍 南·戈尔丁摄 "我不想忘记被男友殴打的事。"1986年,美国摄影家商·戈尔T(Nan Goldin)在她的摄影作品集《性依赖的叙事曲》中,勇敢地放入了自己被打得鼻青眼肿的形象,以此打破摄影者只是观看者的惯例,质疑摄影家与现实的关系、摄影与私生活的关系,开创了一种大胆地将私人生活纳入纪实摄影视野的所谓"私人纪实摄影"的新型体裁。 在记录她个人世界的那几年里,她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她与她的室友、最最亲密的校友的照片,与情人和旅伴的特写以及一些意味深长的个人肖像。(她曾经自嘲说她之所以要在舞会上拍那么多的照片,怕的是她醉酒后第二天什么也记不起来)她的闪光灯不断划破夜空,她拍摄的那些照片往往会成为次日解决与朋友之间争论的证据。
南·戈尔丁拍摄的都是这些东西。她出生于1953年,14岁时离家出走,混迹于纽约亚文化群体之中,与从主流社会自我放逐出来的同性恋者、异装癖者、变性人共同生活。她的相机,记录的就是自己和朋友的生活情景:肮脏而混乱的床铺;光着身子走来走去;酒吧狂欢;同性或异性间的接吻、做爱;性感的人妖;男扮女装出门兜风;卫生间刮胡子;楼梯口打情骂俏;大腿上的心形伤痕……诸如此类。这不是从外部,而是从生活内部观察到生活,更像一本私人视觉日记。她说:“我抱有一种类似于信念的想法,认为只要有了记录,不管是人还是物,就什么东西也不会失去了。”无意之中,她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从而跻身于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之列。 “我拍摄这些照片的第一个理由是,把自己的生活告诉别人。”她认为电视、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为我们描述了虚假的现实,所以她拍摄照片的第二个理由是打破大众文化塑造的神话,“我的照片想要弄清楚的是,在每个人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包括性爱在内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实际体验是怎么一回事。” 从80年代后半期末到90年代,最受世人瞩目的一位摄影家无疑当首推南·戈尔丁了。1986年出版的《性依存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描绘了她本人和朋友们与性有关的日常生活,由于它的表现过于露骨,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毁誉参半。除了通过图书和展览会发表作品外,她还以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展示充满生活实感的照片。由多达约800幅作品和配乐组成的幻灯片演示会,她每次都要根据放映的场所和受众改变相应的内容。 1988年,戈尔丁因为吸毒而接受了一年的治疗并成功地重返社会。1992年,戈尔丁以曼谷、马尼拉、柏林、波士顿等地的女装同性恋为拍摄对象,出版了《另一边》。1994年,她访问日本并与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合作,出版了表现东京街头青年生活的摄影集,名为《东京之爱》。1996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以《我将是你的镜子》为名为她举办了二十五年摄影活动大型回顾展。 也许与艺术家是位女性有关系,尽管南·戈尔丁的作品中反映的通常是边缘题材与边缘人的尴尬困境及苦闷生活,但无论画面用多冷的色温与调,我仍能看到她流露的缕缕温情。她关注那些人那些生活中长久的迷乱颓失与存在于一瞬的欢乐。在她并不羞怯愧疚、毫无偏见的镜头中,这些关切的情感始终能够隐约透露。恰像艺术家自己所说:“我的作品都是瞬间的抓拍,这种摄影形式更能贴切地表现爱的存在。” 《High Art》片中主角女摄影师强烈地指涉了南·戈尔丁。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戈尔丁只拍她身边的朋友包括她自己,他们吸毒、乱搞、易装,总之是堕落的边缘化的一群,她拍他们角度完全是“反新闻”,因为她跟他们一样,所以不是由外向内窥看,而是像照镜子,看看自己,也看看旁边的人。她拍自己被男朋友打后毁了容的惨相,拍最要好的女朋友得了爱滋后一天天走向死亡的过程。她走上拍照的路,起因是十几岁时卧轨自杀的姐姐没有留下像样的照片。后来她最要好的朋友也死了,戈尔丁不停地拍她,像要死死抓住什么她最终也没能抓住的东西。电影里没有交代女摄影师最初为何选择了摄影,但她的工作哲学显然是戈尔丁式的:形而下,从自己出发;作品主题也是性关系双方的互相依赖和牵制。电影里女摄影师贴在洗手间墙上的照片有些就是戈尔丁手拍。像戈尔丁这样的草根后来居然功成名就,她的照片登堂入室成为社会公认的“high art”。当代艺术风向之无厘头,这大概算一例。她成名后的片子多少变得轻柔空洞,这令人遗憾也不遗憾,毕竟,死去的亲友一去不返,一个人的青春也是一去不返,艺术上的成功和代价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拍摄的都是这些东西。她出生于1953年,14岁时离家出走,混迹于纽约亚文化群体之中,与从主流社会自我放逐出来的同性恋者、异装癖者、变性人共同生活。她的相机,记录的就是自己和朋友的生活情景:肮脏而混乱的床铺;光着身子走来走去;酒吧狂欢;同性或异性间的接吻、做爱;性感的人妖;男扮女装出门兜风;卫生间刮胡子;楼梯口打情骂俏;大腿上的心形伤痕……诸如此类。这不是从外部,而是从生活内部观察到生活,更像一本私人视觉日记。她说:“我抱有一种类似于信念的想法,认为只要有了记录,不管是人还是物,就什么东西也不会失去了。”无意之中,她开创了一种被称为“私人纪实摄影”的类型,从而跻身于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大师之列。 “我拍摄这些照片的第一个理由是,把自己的生活告诉别人。”她认为电视、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为我们描述了虚假的现实,所以她拍摄照片的第二个理由是打破大众文化塑造的神话,“我的照片想要弄清楚的是,在每个人自身的现实生活中,包括性爱在内的各个方面,作为一种实际体验是怎么一回事。” 从80年代后半期末到90年代,最受世人瞩目的一位摄影家无疑当首推南·戈尔丁了。1986年出版的《性依存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描绘了她本人和朋友们与性有关的日常生活,由于它的表现过于露骨,评论界对此褒贬不一,毁誉参半。除了通过图书和展览会发表作品外,她还以幻灯片放映的形式展示充满生活实感的照片。由多达约800幅作品和配乐组成的幻灯片演示会,她每次都要根据放映的场所和受众改变相应的内容。 1988年,戈尔丁因为吸毒而接受了一年的治疗并成功地重返社会。1992年,戈尔丁以曼谷、马尼拉、柏林、波士顿等地的女装同性恋为拍摄对象,出版了《另一边》。1994年,她访问日本并与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合作,出版了表现东京街头青年生活的摄影集,名为《东京之爱》。1996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以《我将是你的镜子》为名为她举办了二十五年摄影活动大型回顾展。 也许与艺术家是位女性有关系,尽管南·戈尔丁的作品中反映的通常是边缘题材与边缘人的尴尬困境及苦闷生活,但无论画面用多冷的色温与调,我仍能看到她流露的缕缕温情。她关注那些人那些生活中长久的迷乱颓失与存在于一瞬的欢乐。在她并不羞怯愧疚、毫无偏见的镜头中,这些关切的情感始终能够隐约透露。恰像艺术家自己所说:“我的作品都是瞬间的抓拍,这种摄影形式更能贴切地表现爱的存在。” 《High Art》片中主角女摄影师强烈地指涉了南·戈尔丁。看了她的作品之后极其震惊,以至于再看任何新闻纪实的、描写人物的、叙事性的照相,统统觉得做作。戈尔丁只拍她身边的朋友包括她自己,他们吸毒、乱搞、易装,总之是堕落的边缘化的一群,她拍他们角度完全是“反新闻”,因为她跟他们一样,所以不是由外向内窥看,而是像照镜子,看看自己,也看看旁边的人。她拍自己被男朋友打后毁了容的惨相,拍最要好的女朋友得了爱滋后一天天走向死亡的过程。她走上拍照的路,起因是十几岁时卧轨自杀的姐姐没有留下像样的照片。后来她最要好的朋友也死了,戈尔丁不停地拍她,像要死死抓住什么她最终也没能抓住的东西。电影里没有交代女摄影师最初为何选择了摄影,但她的工作哲学显然是戈尔丁式的:形而下,从自己出发;作品主题也是性关系双方的互相依赖和牵制。电影里女摄影师贴在洗手间墙上的照片有些就是戈尔丁手拍。像戈尔丁这样的草根后来居然功成名就,她的照片登堂入室成为社会公认的“high art”。当代艺术风向之无厘头,这大概算一例。她成名后的片子多少变得轻柔空洞,这令人遗憾也不遗憾,毕竟,死去的亲友一去不返,一个人的青春也是一去不返,艺术上的成功和代价比起来又算什么呢。 南·戈尔丁曾这样阐述自己的摄影观点:“我只拍摄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不是通过摄影寻找美的事物,只是把我所看到的那个人拍摄下来。虽然有人说摄影是一种攻击性的行为,但对我来说,拍摄照片是触摸、爱抚我眼前的这个人的一种行为,是我自己特有的表达我的敬意的一种方式。照相机在那种时候就是我的眼睛与手。”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南·戈尔丁 作品
![]() 南·戈尔丁 作品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8 21:20 , Processed in 0.11666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