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访2009年度哈苏大师彭邦

2010-4-2 17:52| 发布者:| 查看:2433| 评论:0|原作者:中国摄影在线

    2010年3月,2009年度哈苏大师彭邦(香港),在四川新都桥海拔4000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了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这是根据录音整理的文字。


陈伟录: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玩摄影的?
彭邦:我在 70 年代上过山下过乡,后来考进了剧团搞音乐,这时我就认识了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他是在50年代,福建第一批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夏念长老师,开始涉足摄影的。
陈伟录:那时你拍什么样的题材?
彭邦:因我工作的需要,会接待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拍一些活动现场,业余时间拍拍风光。
陈伟录:那怎么把摄影放下了?
彭邦:80年代,我去了香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继续这个爱好。但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和摄影界老师,朋友的交往。
陈伟录:看来你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没有离开这种氛围。是什么机缘让您再次拿起相机的?
彭邦:90年代末,2000年初,我回到福建办企业,割舍不去对摄影的那种情怀,我便又拿起了相机。
陈伟录:这个时候主要拍什么题材?
彭邦:当时我住在福建宁德,我是在这里成长的,熟悉和了解这里。有空我便开车到海边去拍照,主要还是拍滩涂。
陈伟录:摄影上取得过什么成绩吗?
彭邦:作品入选过国展和丽水国际展,国际沙龙在海峡摄影艺术节办过个展,在国内外一些摄影杂志出过专版,有些作品获过奖。
陈伟录:你什么时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的?
彭邦:我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拍摄。近20年没拿相机了,与摄影方面脱节了很多,所以我只有从新开始学习,看些摄影类书籍,向前辈、老师、影友们去学习。对现代艺术摄影和其他一些摄影的形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期间我开始从事风光创作。
陈伟录:国内影友对这个比赛的了解不是很多,哈苏摄影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彭邦:哈苏品牌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所以今年的哈苏大师的选拔,放宽了限制,不限于哈苏品牌相机拍出的作品。而是放开了,中画幅及以上的相机拍摄的作品都可以参与评选。
陈伟录:你投的是什么作品?
彭邦:我投了两组作品,一组是拍的关于福建滩涂的作品,第二组是这组获奖的西部风光作品。关于滩涂作品较多是在表现人文的东西。但我个人更喜欢拍风光,所以我会去走西部。入选的这一组五张作品,都是在西部拍的
陈伟录: 评委对你的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你想让人去怎样理解这组作品?
彭邦:我还没有了解到评委们更多的评论 . 在参选的这一组片里,有我第一次到西部的云南拍的 . 当时看到 严峻的场景中,见不到路,也看不到植被,环境那么恶劣,却有人类生活,当时看到这种场景,对我的心里产生很大的撞击,我在想到底是人类很坚强还是大地很包容?人与自然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参赛选片时心中有了这个主轴,我便开始在自己一堆的片子中,去组织这组作品。
陈伟录:这组作品的拍摄时有没有难度?
彭邦:要拍到一张较理想的片子肯定是有难度的,获奖的这组五张作品,是前后在三年多時间里,不同時间和地点拍的,一张是在云南拍的,其余是新疆及青海各二張,在拍这些片子时,我也思考过,房子的位置怎么摆?我当时用了不同的构图都拍了,试图用环境去表达生命的高度或生存的高度的,尝试人与大自然关系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会更好一些。
陈伟录:看单张,作品中缺乏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又为什么会获大奖呢?
彭邦:很多人不理解,我这组单张都很一般的作品,怎么会获得大奖?这种看法很正常,我认为片子的的组稿方式要有特点,和较轻松的观看感受,整组片子的整体及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关注的,在较多国外评委的眼里,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片子,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看到的最真实和具有特征的东西,每个单张都是很有个性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也许就没用个性了。
陈伟录:你报送参赛之前有没有担心这种组合不被理解?
彭邦:我是以一种平常心去参赛的,当然我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我只是尝试用这种理念,这种意图去组这组作品,别人是否能读得出我无法得知。但评选是专业评委和社会各方的摄影爱好者共同投票选出的,既有专业评委大比分的专业意见,也有大众审美的意识参与其中,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评委和读者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
陈伟录:为什么做成这种偏暗褪色的色调?
彭邦:我不想单用强烈的色彩去吸引读者的视线,片子的影调很重要,我想表现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当然要消弱一下纯感观的引导。其实片子所表现的色彩和现场是没多少差别的。
陈伟录:你从事过音乐工作,那组拍海滩的作品很有乐感。
彭邦:我当过乐队的演奏员,音乐对于我的影响不小,片子的主题,就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每个声部构成的和谐乐章,也就是片子中所要表现的信息元素,就好像我看到滩涂上那些竹竿和线条,有时就会把他当成五线谱,海带和紫菜挂在上像音符,像是身临其境的在演奏
陈伟录:为什么滩涂那组作品没有获选?
彭邦:可能因为那种片子只是表现形式感,缺乏内涵,海的特性表现的不够明显,在作品中表现不出那种强力。沙龙化和过于强调唯美的东西可能不被评委和读者接受。
陈伟录:你认为黑白摄影容易控制还是彩色摄影更容易拍,为什么?
彭邦:我感觉彩色摄影较难控制。色块对视觉影响很大。彩色作品要注重色彩的和谐,注重色彩色块的比例、位置,增加了拍摄时取舍的难度 。
陈伟录:元素多了就会难以控制?
彭邦:简洁就是美,确实就是这样,但简洁的要有内容。
陈伟录:你有什么拍摄原则吗?
彭邦:我拍风光这么久,我觉得拍风光一要“真”,二要“美”,三要作品感动人,四是片子应当有它的功能性。对于“真”,强调的是作品要真,不应当是虚假的,二是心要真诚。大美天地,记录下来的应当是美的,要感动别人,首先应当感动自己,功能虽然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 ,但是摄影师最终得到的图像应当是有作用的。
陈伟录: 谢谢彭大师在四千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FS:PAGE]

 

按:2010年3月,2009年度哈苏大师彭邦(香港),在四川新都桥海拔4000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了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陈伟录: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玩摄影的?
彭邦:我在 70 年代上过山下过乡,后来考进了剧团搞音乐,这时我就认识了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他是在50年代,福建第一批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夏念长老师,开始涉足摄影的。
陈伟录:那时你拍什么样的题材?
彭邦:因我工作的需要,会接待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拍一些活动现场,业余时间拍拍风光。
陈伟录:那怎么把摄影放下了?
彭邦:80年代,我去了香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继续这个爱好。但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和摄影界老师,朋友的交往。
陈伟录:看来你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没有离开这种氛围。是什么机缘让您再次拿起相机的?
彭邦:90年代末,2000年初,我回到福建办企业,割舍不去对摄影的那种情怀,我便又拿起了相机。
陈伟录:这个时候主要拍什么题材?
彭邦:当时我住在福建宁德,我是在这里成长的,熟悉和了解这里。有空我便开车到海边去拍照,主要还是拍滩涂。
陈伟录:摄影上取得过什么成绩吗?
彭邦:作品入选过国展和丽水国际展,国际沙龙在海峡摄影艺术节办过个展,在国内外一些摄影杂志出过专版,有些作品获过奖。
陈伟录:你什么时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的?
彭邦:我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拍摄。近20年没拿相机了,与摄影方面脱节了很多,所以我只有从新开始学习,看些摄影类书籍,向前辈、老师、影友们去学习。对现代艺术摄影和其他一些摄影的形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期间我开始从事风光创作。
陈伟录:国内影友对这个比赛的了解不是很多,哈苏摄影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彭邦:哈苏品牌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所以今年的哈苏大师的选拔,放宽了限制,不限于哈苏品牌相机拍出的作品。而是放开了,中画幅及以上的相机拍摄的作品都可以参与评选。
陈伟录:你投的是什么作品?
彭邦:我投了两组作品,一组是拍的关于福建滩涂的作品,第二组是这组获奖的西部风光作品。关于滩涂作品较多是在表现人文的东西。但我个人更喜欢拍风光,所以我会去走西部。入选的这一组五张作品,都是在西部拍的
陈伟录: 评委对你的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你想让人去怎样理解这组作品?
彭邦:我还没有了解到评委们更多的评论 . 在参选的这一组片里,有我第一次到西部的云南拍的 . 当时看到 严峻的场景中,见不到路,也看不到植被,环境那么恶劣,却有人类生活,当时看到这种场景,对我的心里产生很大的撞击,我在想到底是人类很坚强还是大地很包容?人与自然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参赛选片时心中有了这个主轴,我便开始在自己一堆的片子中,去组织这组作品。
[FS:PAGE]
陈伟录:这组作品的拍摄时有没有难度?
彭邦:要拍到一张较理想的片子肯定是有难度的,获奖的这组五张作品,是前后在三年多時间里,不同時间和地点拍的,一张是在云南拍的,其余是新疆及青海各二張,在拍这些片子时,我也思考过,房子的位置怎么摆?我当时用了不同的构图都拍了,试图用环境去表达生命的高度或生存的高度的,尝试人与大自然关系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会更好一些。
陈伟录:看单张,作品中缺乏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又为什么会获大奖呢?
彭邦:很多人不理解,我这组单张都很一般的作品,怎么会获得大奖?这种看法很正常,我认为片子的的组稿方式要有特点,和较轻松的观看感受,整组片子的整体及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关注的,在较多国外评委的眼里,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片子,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看到的最真实和具有特征的东西,每个单张都是很有个性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也许就没用个性了。
陈伟录:你报送参赛之前有没有担心这种组合不被理解?
彭邦:我是以一种平常心去参赛的,当然我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我只是尝试用这种理念,这种意图去组这组作品,别人是否能读得出我无法得知。但评选是专业评委和社会各方的摄影爱好者共同投票选出的,既有专业评委大比分的专业意见,也有大众审美的意识参与其中,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评委和读者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
陈伟录:为什么做成这种偏暗褪色的色调?
彭邦:我不想单用强烈的色彩去吸引读者的视线,片子的影调很重要,我想表现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当然要消弱一下纯感观的引导。其实片子所表现的色彩和现场是没多少差别的。
陈伟录:你从事过音乐工作,那组拍海滩的作品很有乐感。
彭邦:我当过乐队的演奏员,音乐对于我的影响不小,片子的主题,就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每个声部构成的和谐乐章,也就是片子中所要表现的信息元素,就好像我看到滩涂上那些竹竿和线条,有时就会把他当成五线谱,海带和紫菜挂在上像音符,像是身临其境的在演奏
陈伟录:为什么滩涂那组作品没有获选?
彭邦:可能因为那种片子只是表现形式感,缺乏内涵,海的特性表现的不够明显,在作品中表现不出那种强力。沙龙化和过于强调唯美的东西可能不被评委和读者接受。
陈伟录:你认为黑白摄影容易控制还是彩色摄影更容易拍,为什么?
彭邦:我感觉彩色摄影较难控制。色块对视觉影响很大。彩色作品要注重色彩的和谐,注重色彩色块的比例、位置,增加了拍摄时取舍的难度 。
陈伟录:元素多了就会难以控制?
彭邦:简洁就是美,确实就是这样,但简洁的要有内容。
陈伟录:你有什么拍摄原则吗?
彭邦:我拍风光这么久,我觉得拍风光一要“真”,二要“美”,三要作品感动人,四是片子应当有它的功能性。对于“真”,强调的是作品要真,不应当是虚假的,二是心要真诚。大美天地,记录下来的应当是美的,要感动别人,首先应当感动自己,功能虽然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 ,但是摄影师最终得到的图像应当是有作用的。
陈伟录: 谢谢彭大师在四千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陈伟录: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玩摄影的?
彭邦:我在 70 年代上过山下过乡,后来考进了剧团搞音乐,这时我就认识了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他是在50年代,福建第一批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夏念长老师,开始涉足摄影的。
陈伟录:那时你拍什么样的题材?
彭邦:因我工作的需要,会接待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拍一些活动现场,业余时间拍拍风光。
陈伟录:那怎么把摄影放下了?
彭邦:80年代,我去了香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继续这个爱好。但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和摄影界老师,朋友的交往。
陈伟录:看来你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没有离开这种氛围。是什么机缘让您再次拿起相机的?
彭邦:90年代末,2000年初,我回到福建办企业,割舍不去对摄影的那种情怀,我便又拿起了相机。
陈伟录:这个时候主要拍什么题材?
彭邦:当时我住在福建宁德,我是在这里成长的,熟悉和了解这里。有空我便开车到海边去拍照,主要还是拍滩涂。
陈伟录:摄影上取得过什么成绩吗?
彭邦:作品入选过国展和丽水国际展,国际沙龙在海峡摄影艺术节办过个展,在国内外一些摄影杂志出过专版,有些作品获过奖。
陈伟录:你什么时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的?
彭邦:我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拍摄。近20年没拿相机了,与摄影方面脱节了很多,所以我只有从新开始学习,看些摄影类书籍,向前辈、老师、影友们去学习。对现代艺术摄影和其他一些摄影的形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期间我开始从事风光创作。
陈伟录:国内影友对这个比赛的了解不是很多,哈苏摄影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彭邦:哈苏品牌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所以今年的哈苏大师的选拔,放宽了限制,不限于哈苏品牌相机拍出的作品。而是放开了,中画幅及以上的相机拍摄的作品都可以参与评选。
陈伟录:你投的是什么作品?
彭邦:我投了两组作品,一组是拍的关于福建滩涂的作品,第二组是这组获奖的西部风光作品。关于滩涂作品较多是在表现人文的东西。但我个人更喜欢拍风光,所以我会去走西部。入选的这一组五张作品,都是在西部拍的
陈伟录: 评委对你的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你想让人去怎样理解这组作品?
彭邦:我还没有了解到评委们更多的评论 . 在参选的这一组片里,有我第一次到西部的云南拍的 . 当时看到 严峻的场景中,见不到路,也看不到植被,环境那么恶劣,却有人类生活,当时看到这种场景,对我的心里产生很大的撞击,我在想到底是人类很坚强还是大地很包容?人与自然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参赛选片时心中有了这个主轴,我便开始在自己一堆的片子中,去组织这组作品。
陈伟录:这组作品的拍摄时有没有难度?
彭邦:要拍到一张较理想的片子肯定是有难度的,获奖的这组五张作品,是前后在三年多時间里,不同時间和地点拍的,一张是在云南拍的,其余是新疆及青海各二張,在拍这些片子时,我也思考过,房子的位置怎么摆?我当时用了不同的构图都拍了,试图用环境去表达生命的高度或生存的高度的,尝试人与大自然关系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会更好一些。
陈伟录:看单张,作品中缺乏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又为什么会获大奖呢?
彭邦:很多人不理解,我这组单张都很一般的作品,怎么会获得大奖?这种看法很正常,我认为片子的的组稿方式要有特点,和较轻松的观看感受,整组片子的整体及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关注的,在较多国外评委的眼里,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片子,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看到的最真实和具有特征的东西,每个单张都是很有个性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也许就没用个性了。
陈伟录:你报送参赛之前有没有担心这种组合不被理解?
彭邦:我是以一种平常心去参赛的,当然我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我只是尝试用这种理念,这种意图去组这组作品,别人是否能读得出我无法得知。但评选是专业评委和社会各方的摄影爱好者共同投票选出的,既有专业评委大比分的专业意见,也有大众审美的意识参与其中,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评委和读者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
陈伟录:为什么做成这种偏暗褪色的色调?
彭邦:我不想单用强烈的色彩去吸引读者的视线,片子的影调很重要,我想表现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当然要消弱一下纯感观的引导。其实片子所表现的色彩和现场是没多少差别的。
陈伟录:你从事过音乐工作,那组拍海滩的作品很有乐感。
彭邦:我当过乐队的演奏员,音乐对于我的影响不小,片子的主题,就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每个声部构成的和谐乐章,也就是片子中所要表现的信息元素,就好像我看到滩涂上那些竹竿和线条,有时就会把他当成五线谱,海带和紫菜挂在上像音符,像是身临其境的在演奏
陈伟录:为什么滩涂那组作品没有获选?
彭邦:可能因为那种片子只是表现形式感,缺乏内涵,海的特性表现的不够明显,在作品中表现不出那种强力。沙龙化和过于强调唯美的东西可能不被评委和读者接受。
陈伟录:你认为黑白摄影容易控制还是彩色摄影更容易拍,为什么?
彭邦:我感觉彩色摄影较难控制。色块对视觉影响很大。彩色作品要注重色彩的和谐,注重色彩色块的比例、位置,增加了拍摄时取舍的难度 。
陈伟录:元素多了就会难以控制?
彭邦:简洁就是美,确实就是这样,但简洁的要有内容。
陈伟录:你有什么拍摄原则吗?
彭邦:我拍风光这么久,我觉得拍风光一要“真”,二要“美”,三要作品感动人,四是片子应当有它的功能性。对于“真”,强调的是作品要真,不应当是虚假的,二是心要真诚。大美天地,记录下来的应当是美的,要感动别人,首先应当感动自己,功能虽然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 ,但是摄影师最终得到的图像应当是有作用的。
陈伟录: 谢谢彭大师在四千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FS:PAGE]

 

按:2010年3月,2009年度哈苏大师彭邦(香港),在四川新都桥海拔4000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了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陈伟录: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玩摄影的?
彭邦:我在 70 年代上过山下过乡,后来考进了剧团搞音乐,这时我就认识了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他是在50年代,福建第一批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夏念长老师,开始涉足摄影的。
陈伟录:那时你拍什么样的题材?
彭邦:因我工作的需要,会接待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拍一些活动现场,业余时间拍拍风光。
陈伟录:那怎么把摄影放下了?
彭邦:80年代,我去了香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继续这个爱好。但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和摄影界老师,朋友的交往。
陈伟录:看来你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没有离开这种氛围。是什么机缘让您再次拿起相机的?
彭邦:90年代末,2000年初,我回到福建办企业,割舍不去对摄影的那种情怀,我便又拿起了相机。
陈伟录:这个时候主要拍什么题材?
彭邦:当时我住在福建宁德,我是在这里成长的,熟悉和了解这里。有空我便开车到海边去拍照,主要还是拍滩涂。
陈伟录:摄影上取得过什么成绩吗?
彭邦:作品入选过国展和丽水国际展,国际沙龙在海峡摄影艺术节办过个展,在国内外一些摄影杂志出过专版,有些作品获过奖。
陈伟录:你什么时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的?
彭邦:我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拍摄。近20年没拿相机了,与摄影方面脱节了很多,所以我只有从新开始学习,看些摄影类书籍,向前辈、老师、影友们去学习。对现代艺术摄影和其他一些摄影的形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期间我开始从事风光创作。
陈伟录:国内影友对这个比赛的了解不是很多,哈苏摄影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彭邦:哈苏品牌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所以今年的哈苏大师的选拔,放宽了限制,不限于哈苏品牌相机拍出的作品。而是放开了,中画幅及以上的相机拍摄的作品都可以参与评选。
陈伟录:你投的是什么作品?
彭邦:我投了两组作品,一组是拍的关于福建滩涂的作品,第二组是这组获奖的西部风光作品。关于滩涂作品较多是在表现人文的东西。但我个人更喜欢拍风光,所以我会去走西部。入选的这一组五张作品,都是在西部拍的
陈伟录: 评委对你的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你想让人去怎样理解这组作品?
彭邦:我还没有了解到评委们更多的评论 . 在参选的这一组片里,有我第一次到西部的云南拍的 . 当时看到 严峻的场景中,见不到路,也看不到植被,环境那么恶劣,却有人类生活,当时看到这种场景,对我的心里产生很大的撞击,我在想到底是人类很坚强还是大地很包容?人与自然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参赛选片时心中有了这个主轴,我便开始在自己一堆的片子中,去组织这组作品。
[FS:PAGE]
陈伟录:这组作品的拍摄时有没有难度?
彭邦:要拍到一张较理想的片子肯定是有难度的,获奖的这组五张作品,是前后在三年多時间里,不同時间和地点拍的,一张是在云南拍的,其余是新疆及青海各二張,在拍这些片子时,我也思考过,房子的位置怎么摆?我当时用了不同的构图都拍了,试图用环境去表达生命的高度或生存的高度的,尝试人与大自然关系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会更好一些。
陈伟录:看单张,作品中缺乏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又为什么会获大奖呢?
彭邦:很多人不理解,我这组单张都很一般的作品,怎么会获得大奖?这种看法很正常,我认为片子的的组稿方式要有特点,和较轻松的观看感受,整组片子的整体及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关注的,在较多国外评委的眼里,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片子,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看到的最真实和具有特征的东西,每个单张都是很有个性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也许就没用个性了。
陈伟录:你报送参赛之前有没有担心这种组合不被理解?
彭邦:我是以一种平常心去参赛的,当然我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我只是尝试用这种理念,这种意图去组这组作品,别人是否能读得出我无法得知。但评选是专业评委和社会各方的摄影爱好者共同投票选出的,既有专业评委大比分的专业意见,也有大众审美的意识参与其中,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评委和读者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
陈伟录:为什么做成这种偏暗褪色的色调?
彭邦:我不想单用强烈的色彩去吸引读者的视线,片子的影调很重要,我想表现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当然要消弱一下纯感观的引导。其实片子所表现的色彩和现场是没多少差别的。
陈伟录:你从事过音乐工作,那组拍海滩的作品很有乐感。
彭邦:我当过乐队的演奏员,音乐对于我的影响不小,片子的主题,就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每个声部构成的和谐乐章,也就是片子中所要表现的信息元素,就好像我看到滩涂上那些竹竿和线条,有时就会把他当成五线谱,海带和紫菜挂在上像音符,像是身临其境的在演奏
陈伟录:为什么滩涂那组作品没有获选?
彭邦:可能因为那种片子只是表现形式感,缺乏内涵,海的特性表现的不够明显,在作品中表现不出那种强力。沙龙化和过于强调唯美的东西可能不被评委和读者接受。
陈伟录:你认为黑白摄影容易控制还是彩色摄影更容易拍,为什么?
彭邦:我感觉彩色摄影较难控制。色块对视觉影响很大。彩色作品要注重色彩的和谐,注重色彩色块的比例、位置,增加了拍摄时取舍的难度 。
陈伟录:元素多了就会难以控制?
彭邦:简洁就是美,确实就是这样,但简洁的要有内容。
陈伟录:你有什么拍摄原则吗?
彭邦:我拍风光这么久,我觉得拍风光一要“真”,二要“美”,三要作品感动人,四是片子应当有它的功能性。对于“真”,强调的是作品要真,不应当是虚假的,二是心要真诚。大美天地,记录下来的应当是美的,要感动别人,首先应当感动自己,功能虽然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 ,但是摄影师最终得到的图像应当是有作用的。
陈伟录: 谢谢彭大师在四千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陈伟录: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玩摄影的?
彭邦:我在 70 年代上过山下过乡,后来考进了剧团搞音乐,这时我就认识了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他是在50年代,福建第一批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夏念长老师,开始涉足摄影的。
陈伟录:那时你拍什么样的题材?
彭邦:因我工作的需要,会接待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拍一些活动现场,业余时间拍拍风光。
陈伟录:那怎么把摄影放下了?
彭邦:80年代,我去了香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继续这个爱好。但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和摄影界老师,朋友的交往。
陈伟录:看来你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没有离开这种氛围。是什么机缘让您再次拿起相机的?
彭邦:90年代末,2000年初,我回到福建办企业,割舍不去对摄影的那种情怀,我便又拿起了相机。
陈伟录:这个时候主要拍什么题材?
彭邦:当时我住在福建宁德,我是在这里成长的,熟悉和了解这里。有空我便开车到海边去拍照,主要还是拍滩涂。
陈伟录:摄影上取得过什么成绩吗?
彭邦:作品入选过国展和丽水国际展,国际沙龙在海峡摄影艺术节办过个展,在国内外一些摄影杂志出过专版,有些作品获过奖。
陈伟录:你什么时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的?
彭邦:我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拍摄。近20年没拿相机了,与摄影方面脱节了很多,所以我只有从新开始学习,看些摄影类书籍,向前辈、老师、影友们去学习。对现代艺术摄影和其他一些摄影的形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期间我开始从事风光创作。
陈伟录:国内影友对这个比赛的了解不是很多,哈苏摄影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彭邦:哈苏品牌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所以今年的哈苏大师的选拔,放宽了限制,不限于哈苏品牌相机拍出的作品。而是放开了,中画幅及以上的相机拍摄的作品都可以参与评选。
陈伟录:你投的是什么作品?
彭邦:我投了两组作品,一组是拍的关于福建滩涂的作品,第二组是这组获奖的西部风光作品。关于滩涂作品较多是在表现人文的东西。但我个人更喜欢拍风光,所以我会去走西部。入选的这一组五张作品,都是在西部拍的
陈伟录: 评委对你的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你想让人去怎样理解这组作品?
彭邦:我还没有了解到评委们更多的评论 . 在参选的这一组片里,有我第一次到西部的云南拍的 . 当时看到 严峻的场景中,见不到路,也看不到植被,环境那么恶劣,却有人类生活,当时看到这种场景,对我的心里产生很大的撞击,我在想到底是人类很坚强还是大地很包容?人与自然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参赛选片时心中有了这个主轴,我便开始在自己一堆的片子中,去组织这组作品。
陈伟录:这组作品的拍摄时有没有难度?
彭邦:要拍到一张较理想的片子肯定是有难度的,获奖的这组五张作品,是前后在三年多時间里,不同時间和地点拍的,一张是在云南拍的,其余是新疆及青海各二張,在拍这些片子时,我也思考过,房子的位置怎么摆?我当时用了不同的构图都拍了,试图用环境去表达生命的高度或生存的高度的,尝试人与大自然关系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会更好一些。
陈伟录:看单张,作品中缺乏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又为什么会获大奖呢?
彭邦:很多人不理解,我这组单张都很一般的作品,怎么会获得大奖?这种看法很正常,我认为片子的的组稿方式要有特点,和较轻松的观看感受,整组片子的整体及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关注的,在较多国外评委的眼里,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片子,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看到的最真实和具有特征的东西,每个单张都是很有个性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也许就没用个性了。
陈伟录:你报送参赛之前有没有担心这种组合不被理解?
彭邦:我是以一种平常心去参赛的,当然我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我只是尝试用这种理念,这种意图去组这组作品,别人是否能读得出我无法得知。但评选是专业评委和社会各方的摄影爱好者共同投票选出的,既有专业评委大比分的专业意见,也有大众审美的意识参与其中,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评委和读者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
陈伟录:为什么做成这种偏暗褪色的色调?
彭邦:我不想单用强烈的色彩去吸引读者的视线,片子的影调很重要,我想表现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当然要消弱一下纯感观的引导。其实片子所表现的色彩和现场是没多少差别的。
陈伟录:你从事过音乐工作,那组拍海滩的作品很有乐感。
彭邦:我当过乐队的演奏员,音乐对于我的影响不小,片子的主题,就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每个声部构成的和谐乐章,也就是片子中所要表现的信息元素,就好像我看到滩涂上那些竹竿和线条,有时就会把他当成五线谱,海带和紫菜挂在上像音符,像是身临其境的在演奏
陈伟录:为什么滩涂那组作品没有获选?
彭邦:可能因为那种片子只是表现形式感,缺乏内涵,海的特性表现的不够明显,在作品中表现不出那种强力。沙龙化和过于强调唯美的东西可能不被评委和读者接受。
陈伟录:你认为黑白摄影容易控制还是彩色摄影更容易拍,为什么?
彭邦:我感觉彩色摄影较难控制。色块对视觉影响很大。彩色作品要注重色彩的和谐,注重色彩色块的比例、位置,增加了拍摄时取舍的难度 。
陈伟录:元素多了就会难以控制?
彭邦:简洁就是美,确实就是这样,但简洁的要有内容。
陈伟录:你有什么拍摄原则吗?
彭邦:我拍风光这么久,我觉得拍风光一要“真”,二要“美”,三要作品感动人,四是片子应当有它的功能性。对于“真”,强调的是作品要真,不应当是虚假的,二是心要真诚。大美天地,记录下来的应当是美的,要感动别人,首先应当感动自己,功能虽然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 ,但是摄影师最终得到的图像应当是有作用的。
陈伟录: 谢谢彭大师在四千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FS:PAGE]

 

按:2010年3月,2009年度哈苏大师彭邦(香港),在四川新都桥海拔4000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了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陈伟录:您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玩摄影的?
彭邦:我在 70 年代上过山下过乡,后来考进了剧团搞音乐,这时我就认识了我的摄影启蒙老师,他是在50年代,福建第一批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夏念长老师,开始涉足摄影的。
陈伟录:那时你拍什么样的题材?
彭邦:因我工作的需要,会接待一些艺术界的朋友,拍一些活动现场,业余时间拍拍风光。
陈伟录:那怎么把摄影放下了?
彭邦:80年代,我去了香港,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办法继续这个爱好。但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和摄影界老师,朋友的交往。
陈伟录:看来你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圈子,没有离开这种氛围。是什么机缘让您再次拿起相机的?
彭邦:90年代末,2000年初,我回到福建办企业,割舍不去对摄影的那种情怀,我便又拿起了相机。
陈伟录:这个时候主要拍什么题材?
彭邦:当时我住在福建宁德,我是在这里成长的,熟悉和了解这里。有空我便开车到海边去拍照,主要还是拍滩涂。
陈伟录:摄影上取得过什么成绩吗?
彭邦:作品入选过国展和丽水国际展,国际沙龙在海峡摄影艺术节办过个展,在国内外一些摄影杂志出过专版,有些作品获过奖。
陈伟录:你什么时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的?
彭邦:我是从2004年开始使用哈苏相机拍摄。近20年没拿相机了,与摄影方面脱节了很多,所以我只有从新开始学习,看些摄影类书籍,向前辈、老师、影友们去学习。对现代艺术摄影和其他一些摄影的形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期间我开始从事风光创作。
陈伟录:国内影友对这个比赛的了解不是很多,哈苏摄影大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彭邦:哈苏品牌作为摄影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也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比赛活动中来。所以今年的哈苏大师的选拔,放宽了限制,不限于哈苏品牌相机拍出的作品。而是放开了,中画幅及以上的相机拍摄的作品都可以参与评选。
陈伟录:你投的是什么作品?
彭邦:我投了两组作品,一组是拍的关于福建滩涂的作品,第二组是这组获奖的西部风光作品。关于滩涂作品较多是在表现人文的东西。但我个人更喜欢拍风光,所以我会去走西部。入选的这一组五张作品,都是在西部拍的
陈伟录: 评委对你的作品是如何评价的?你想让人去怎样理解这组作品?
彭邦:我还没有了解到评委们更多的评论 . 在参选的这一组片里,有我第一次到西部的云南拍的 . 当时看到 严峻的场景中,见不到路,也看不到植被,环境那么恶劣,却有人类生活,当时看到这种场景,对我的心里产生很大的撞击,我在想到底是人类很坚强还是大地很包容?人与自然是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参赛选片时心中有了这个主轴,我便开始在自己一堆的片子中,去组织这组作品。
[FS:PAGE]
陈伟录:这组作品的拍摄时有没有难度?
彭邦:要拍到一张较理想的片子肯定是有难度的,获奖的这组五张作品,是前后在三年多時间里,不同時间和地点拍的,一张是在云南拍的,其余是新疆及青海各二張,在拍这些片子时,我也思考过,房子的位置怎么摆?我当时用了不同的构图都拍了,试图用环境去表达生命的高度或生存的高度的,尝试人与大自然关系用什么手法去表现会更好一些。
陈伟录:看单张,作品中缺乏令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又为什么会获大奖呢?
彭邦:很多人不理解,我这组单张都很一般的作品,怎么会获得大奖?这种看法很正常,我认为片子的的组稿方式要有特点,和较轻松的观看感受,整组片子的整体及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关注的,在较多国外评委的眼里,我们认为不怎么样的片子,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看到的最真实和具有特征的东西,每个单张都是很有个性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也许就没用个性了。
陈伟录:你报送参赛之前有没有担心这种组合不被理解?
彭邦:我是以一种平常心去参赛的,当然我也并非完全没有顾虑,我只是尝试用这种理念,这种意图去组这组作品,别人是否能读得出我无法得知。但评选是专业评委和社会各方的摄影爱好者共同投票选出的,既有专业评委大比分的专业意见,也有大众审美的意识参与其中,庆幸的是,我的这种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评委和读者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感受
陈伟录:为什么做成这种偏暗褪色的色调?
彭邦:我不想单用强烈的色彩去吸引读者的视线,片子的影调很重要,我想表现的是,一种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当然要消弱一下纯感观的引导。其实片子所表现的色彩和现场是没多少差别的。
陈伟录:你从事过音乐工作,那组拍海滩的作品很有乐感。
彭邦:我当过乐队的演奏员,音乐对于我的影响不小,片子的主题,就是乐曲中的主旋律,每个声部构成的和谐乐章,也就是片子中所要表现的信息元素,就好像我看到滩涂上那些竹竿和线条,有时就会把他当成五线谱,海带和紫菜挂在上像音符,像是身临其境的在演奏
陈伟录:为什么滩涂那组作品没有获选?
彭邦:可能因为那种片子只是表现形式感,缺乏内涵,海的特性表现的不够明显,在作品中表现不出那种强力。沙龙化和过于强调唯美的东西可能不被评委和读者接受。
陈伟录:你认为黑白摄影容易控制还是彩色摄影更容易拍,为什么?
彭邦:我感觉彩色摄影较难控制。色块对视觉影响很大。彩色作品要注重色彩的和谐,注重色彩色块的比例、位置,增加了拍摄时取舍的难度 。
陈伟录:元素多了就会难以控制?
彭邦:简洁就是美,确实就是这样,但简洁的要有内容。
陈伟录:你有什么拍摄原则吗?
彭邦:我拍风光这么久,我觉得拍风光一要“真”,二要“美”,三要作品感动人,四是片子应当有它的功能性。对于“真”,强调的是作品要真,不应当是虚假的,二是心要真诚。大美天地,记录下来的应当是美的,要感动别人,首先应当感动自己,功能虽然是多元化和多样性的 ,但是摄影师最终得到的图像应当是有作用的。
陈伟录: 谢谢彭大师在四千多米的高尔寺山顶接受中国摄影在线的采访!
 
消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05 , Processed in 0.32415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