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脫政治的官方藝術機構 ─以2009年的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例 王嘉驥 台北市立美術館在2009年這一年當中,以大規模的陣仗,分別在上半年與下半年的重要檔期裡,邀請了方力鈞(1963-)與蔡國強(1957-)這兩位正值壯年階段的知名藝術家,在館內舉辦大型的回顧展。此舉引起了藝術界許許多多同儕與同仁的嘩然,紛紛選擇敬而遠之或避而不談的冷漠態度以對。 台灣藝術界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此一做法的不以為然,其實自有其淵源已久的現實背景與心理基礎。主要原因至少有兩方面。首先,台灣傑出且資深的當代藝術家早就苦無機會受邀在官方美術館舉行具有重要發表意義的個展。就以台北市立美術館現有的機制來看,已經明訂許多機會給仍在「初升段」的年青藝術家展演,包括「台北獎」的競賽,以及鼓勵創作發表的「申請展」制度。對於四十歲以上的青壯以至中壯輩的出色藝術家,如果不選擇靠行商業畫廊,恐怕從四十歲到七十歲的三十年間都不會有機會受邀在美術館舉辦個展。過往以來,台北市立美術館雖然作為全台最資深且最受矚目的官方現代美術館,但是,有機會受邀在該館舉辦個展的台灣藝術家,卻少見例外地都是回首來時路的回顧展,而且,年齡如果不是超過七旬古稀的藝壇耆宿,就是年前不幸故逝的中壯或高齡藝術家。走遍全世界,四十歲至七十歲的藝術家肯定都是每個地區最重要的主力棟樑,然而,何以我們的美術館如此吝於主動邀請?而且總以排資論輩作為制式的官方托辭。此一怪現象長期存在於台灣,也難怪藝壇人士對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竟然能在短短一年之內,連續邀約兩位中國大陸藝術家在該館舉辦大型回顧展的做法,均同感驚訝且多有不平之鳴。 既然資深的台灣藝術家持續苦無機會,何以青壯輩的中國藝術家得以長驅直入,令美術館為其門戶大開,更以史無前例的規模為他們舉辦大型回顧展?這樣的心理正是台灣藝壇人士普遍存在的質疑。政治的問題往往起因於資源的分配不均。台北市立美術館在短短一年內獨厚來自中國大陸的兩位藝術家,且後續還將有更多的安排,這自然使人懷疑該館急於對中國示好的政治企圖究竟為何?是為了表態反映馬英九政府全面與中國正面交往的官方政策嗎?但是,即使主事者有此思惟,也應當先行考慮解決台灣資深的傑出藝術家遲遲無法在館內舉行重要展覽的課題。 再者,最近還傳聞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認為方力均與蔡國強不能單以中國藝術家等閒視之,而應以「國際」藝術家來加以理解,因為他們的成就不只侷限於中國內部──因此,台灣藝壇不應反應過度。這樣的思考方式亟待商榷。熟悉藝術市場的人士應當很清楚地知道,晚近幾年來,真正炒作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行家,其實多數出自台灣境內的作手。換言之,所謂「國際」,往往不脫台灣金融與證券市場經常提起的「假外資」概念。再者,如果以在「國際」展覽的資歷,或是長期活躍國際藝壇的實況來加以評斷,何以台灣藝壇已見的「國際級」藝術家卻未見率先在美術館登場? 真正讓藝文界同儕與同仁質疑,或乃至於憂慮的是,經過市場的炒作之後,台灣官方美術館如果以藝術家在眼前市場上的「天價」或「天王」聲名,來判別其藝術價值,那麼,這種偏差其實是可怕的。官方美術館的專業在於建立一種獨特的觀審價值,其中更應以符合時代性且經得起檢驗的美學判斷作為根柢。若以世俗拍賣會落鎚價格所意味的「相對價值」作為藝術審美的「絕對價值」,那可真是本末倒置了。 方力鈞與蔡國強都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姑且不論他們晚近作品的優劣良窳,他們至少在過去的十五年來,的確都是國際藝壇甚為矚目的中國藝術家。台灣藝壇同儕容或有同行相輕的評議,然而,官方美術館在主動邀請海外藝術家個展的同時,也更應優先考量資源的分配是否適宜[FS:PAGE]合度。面對畫廊源於市場價值的遊說力量,乃至於有些藝術家或畫廊嘗試夾帶政治關說的影響,官方美術館的主事者,或乃至於更高的文化政務官員,應有必要有的道德勇氣,做出兼具區域主體性與專業倫理的判斷及選擇,以利台灣藝術與文化的長遠發展。否則,妥協了市場性與政治上的相對價值,卻犧牲並斲喪了藝術在人類文明中所代表的絕對價值,這對藝術家與美術館都是莫大的傷害。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0 , Processed in 0.13987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