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喜欢旅行,女性带着照相机走在异国他乡的路上,更是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浪漫。然而浪漫也许只是一种表象,女性孤身一人行走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孤独,恐惧甚至是迷惘,都会在一个瞬间袭来,让按动快门的手指多了无数次颤抖的空间。当然回首看去,颤抖之后的收获却是令人震惊的,因为女性的敏感,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可能,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惊喜。
这里我们看到的,就是澳大利亚女摄影家对古巴的感受。这位叫坦妮亚·乔凡诺维克的女性,以其照片带给编辑们的震动,却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当坦妮亚·乔凡诺维克的照片不断从古巴寄到编辑部时,责任编辑这样说道:“我总是很快对它们发生了深深的迷恋。我无法不被这些景象所感动,这些电影般的街道,剥落的油漆,魅影般的豪华轿车,音乐的节奏在每一幅画面中间起伏飘荡,古典的时尚氛围弥漫着变幻不定的、优雅的芬芳,在流逝的时光上面,是轻松和活泼的各种各样的人,有着不同的姿态和色彩。每一幅图像就像是一首公共社区的歌,充满了热情,充满了生活的爱。”
坦妮亚也曾经受到挫折,甚至感到失望和沮丧。她在古巴看到的常常是灯红酒绿街区后面的贫困和不足,还有各种从政治到生活的限制。尤其是在
1991
年以后,古巴人生活在一种严峻的状态中,面临着经济崩溃的边缘。东欧的解体,使古巴缺少了许多可以依赖的同盟,包括美国对其实行的长达
35
年的商业禁运,使日常的经济生活显得是如此残酷无情。坦妮亚常常坐在街头,以绝望的姿态面对一个在绝望中奋斗的民族,一次又一次振奋起自己的心绪,重新按下快门。
于是两年中不断寄给编辑部的照片,都在不断地强化着同一个主题。照片中的氛围始终带着温情和执著的精力,但是却在不断开拓着新的含义,甚至在空气中飘出了一丝甜甜的芬芳。坦妮亚在一开始传递出来的原始精神在一点点深化,这样就使最初的印象,逐渐添加了复杂的成分,让人们在古巴热情四溢的狂欢的另一面,看到了经济的严峻,和为之奋斗的努力。
她的作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比如“大街”,是摄影家在古巴街头的纪实,是她犹疑不定目光对古巴现实的瞬间观照。她将古巴的日常生活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带有最为真实的生存体验。还有“工人”,是摄影家对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关注。古巴的今天和未来,不仅是劳动者身上破碎的衣襟,不仅是已经被收割的过去,更多的是劳动者目光中的凝视,向着一种深不可测的期待。至于“古巴黑人的宗教仪式”,画面不多,却也很感人。
这里重点介绍的,就是她给我们带来的两个部分的节日和狂欢。一部分题为“狂欢节”,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激情四溢的古巴最为外在的表露。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的活力在这里全部释放成金属的快门声,吸引了所有对异国他乡的神秘向往。尤其是那张最为精彩的《狂欢节》,少女舞动的手臂和噘起的嘴唇,对狂欢节做出了激动人心的注释。古巴的魅力就在于它始终燃烧的热情,以及它永远不会屈服的灵魂。
另一部分就是“狂欢”,是日常生活中的狂欢。也许狂欢本来就是古巴人的生活节日,是他们在艰难的奋斗中释放自己激情的一种方式。这里有街头的狂欢,有室内的狂欢,比如《旅馆中的狂欢》,摄影家有意让虚化的空间,将狂欢者的热力弥漫开来,弥漫成浪漫的生活序曲。
当然,这些作品并非意味着是对古巴景观全面广泛的理解和终结。这只是一个个体以其自身的经历遭遇一种文化所形成的理解和价值观。古巴正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于是在这些我们所看到的照片中,就有着一种无法想象的力量在延伸。
[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5 , Processed in 0.071504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