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最后一天,抽时间看了台北美术馆的台湾摄影家张才的摄影展,还有一个讲座,关于台湾摄影三杰。晚上有一个当地的摄影人聚会,由顾铮和我一起聊聊摄影,地点是在紫藤庐,一家台湾最富盛名的茶馆。龙应台曾说:台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
张才(1916—1994),出生于台北大稻埕。1934年赴日本读短期写真学校,为早期台湾科班出身的摄影家。从日返台后,在台北开设“影心写场”照相馆,全心投入摄影事业和艺术创作。中国摄影学会理事、学术审议委员;台北市摄影学会理事、评审委员。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黑白作品
15
幅。
张才在台湾是个低调的摄影人。他多年以经营照相器材为生,但在生计之暇默默用相机记录自己周边的生活。他的摄影,长期不为人所知道,直到1980年代张照堂先生整理台湾纪实影像,才发现张才先生的照片是一个黄金般的宝藏。张才老先生也随着他的照片永垂青史,因为那些影像不仅仅只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台海两岸的中国人,属于历史。 因太平洋战争开打,为免去战场征召,张才与其妻、母离开台湾远赴上海,于1942—1946年间三度往返于台湾与上海。当时他住在日本租借,从事贸易,两位女儿在此诞生。他用莱卡相机纪录了当时上海在战争下的社会风貌,此系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同时也弥补了中国摄影史这一时期在影像纪录上的空白,因此被认为是一生中的巅峰之作。也因大环境的机缘,张才体会到摄影除是艺术表现之外,更进一步可作为时代的见证与反映。张才透过镜头冷静地关照上海租界区的繁华对应战争无情的掠夺,以及强权环伺的贪婪与紧张气氛。就像我们在画面中所看到的,车夫的背景和繁华的都市,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张才没有文化高低之见,擅长于深入庶民文化,感应于这股力量,从而用摄影,以一种正面、平实的手法贴近事物。所以说,张才摄影的“真价”,是他没有目的和欲求,就是要把它们拍下来的真诚。在张才平实、自然的作品背后,其实隐含著作者对于时代、对于土地、和对于人的那份纤细深情。1948年,张才在中山堂第一次个展,包括静物、人像、上海民风等五十一幅作品。直至1989年才在厦门艺廊举行第二次个展,上海的影像一直成为他的代表作。 龙应台曾说:台北市有五十八家星巴克,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星巴克,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国际化”不是让星巴克进来取代紫藤庐;“国际化”是把自己敞开,让星巴克进来,进来之后,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庐的光泽更温润优美,知道如何让别人认识紫藤庐——“我”——的不一样。星巴克越多,每一个城市自己的紫藤庐越重要。
从紫藤庐出来,大家兴犹未尽,又去喝了咖啡。左下方的张照堂先生,玩起了数码相机。可惜张照堂先生5月份的展览不能前去了,海峡两岸还是遥远得很,如今想来,恍如一梦。
[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8 , Processed in 0.06900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