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王福春 铁路流年

2010-5-7 15:37| 发布者:| 查看:5383| 评论:0|来自:《数码摄影》

         图/王福春 采访整理/王飞
 
 
 
 
 

1998年 通辽-集宁
 
 
 1995年 哈尔滨-五常
 
1996年 广州-成都 
 
 1998年 齐齐哈尔-北京
 
   2007年 哈尔滨-北京
 
 
1978年 三棵树车站
 
1980 哈尔滨-北京
 
1995年 西安-西宁
 
1992年 加格达奇-古莲
 
2008年 北京-柳州
 
 
2007年 格尔木-拉萨

这是一段关于铁路发展史的记忆,这里讲述的是一群陌生人之间的故事。在一节节车厢的狭小空间里,出现过一幕幕惊奇与巧遇,摄影师偶尔路过,不经意间按下了快门,然后车来车往,故事的主角们也都瞬间消失于视线和历史的记忆里。一切就像从未发生过。
    王福春就像一个导演,把铁路上本不相关的人与事串联在了一起。正如他自己所言,他的作品不是靠事件取胜,而是反映的平常生活与生活中的情感,而且是非常投入地30年执着于这种平凡的拍摄。火车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作品中的故事主角,各自演绎着自己人生旅途中的精彩,平凡却又真实。

王福春
    哈尔滨人,现居于北京。喜爱书画,后从影30年,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得主,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
    参加过众多摄影大展,其中连续参加了九届平遥大展,2002年《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获中国优秀摄影师“阿尔卡特”大奖一等奖;2004年《东北人家》获第四届平遥国际摄
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金奖;2006年《东北人》获山东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最高学院大奖;200日年《黑土地》获山东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世界杰出职业摄影师奖。

 编者按:王福春说,他30年来的拍摄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大的便是蒸汽机车系列。现在的小火车在东北的一些地区还有,但都在深山里,去拍摄比较麻烦,遂没有成行。这也成为了我此次随行采访的最大遗憾。

采访中,王福春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就木是精彩,他就是在这旅途的平淡中提炼着细微的精彩,也提炼出了国人出行生活的深刻记忆。

    讲经传道

    从书、从画、从影,并对展览展示很有研究的王福春,可谓是摄影、设计与绘画“三通”的人。他是如何打破三者界限并融合在一起的?我们不妨掀开他摄影的面纱,看看他摄影背后所坚持的美学观点和思想理念。

选题:深挖井,抓关键
    拍摄跨度这么长的影像叙事,需要的是一种毅力、勇气和信念,王福春把这比喻成深挖井的精神。当然”深挖井”也仍需要摄影师具备敏感细腻的感受力,和很强的策划执行能力。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在王福春的眼里,铁路就像一个小社会,像旅客自己的家,上车的什么人都有.有亲情、爱情,也有偷盗和不法的交易行为。所以拍摄这个特殊的空间,实际上就是在记录一个社会的缩影,是在记录一个流动的群体,在记录一个变迁的时代.所以他会有30年痴心不改的动力。
    30多年拍一个系列,能串联起来的确实得找准关键的点。80年代初期、  中期、后期到9口年代不同阶段,整个中国社会的变化很大,从服饰上、行为上都能看得出来。把这些节点拍出了.作品最后就有意识无意识地被串成了一条整线,这条线就是不同时期呈现出的改革开放30年来铁路上发生的日侵月食的岁月变迁。

理念:纪实摄影内容大于形式
    记录、纪实、记忆,这是我们对人文纪实作品的认识和感受。记录可以理解为档案片,留存史料,所以真实再现最重要,而不去过多地追求美感和情感。而纪实一般又分为传统纪实和现代流行的心理纪实。著名学者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提到”情感性比形象性更使它们具有审美——艺术性能之所在。”这也是心理[FS:PAGE]纪实突破影像语言束缚开始流行的一个理论支点。记忆,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摄影里纪实范畴的名词,但作为一种影像感受,在这里提出来,它是纪实影像存在的意义。
    采访中王福春提到,对于纪实,他不喜欢冷冰冰的记录,表达情感很重要,唯美地去表达才完美。但作为纪实,他认为最重要的还应该是内容,没有了内容。作品就会落得空洞,摄影师要能从艺术审美的局限中走出来,去记录历史,反映社会。
    所以除了蒸汽机车部分很大的成分属于记录式的人文风光,王福春更多的作品都是在拍摄人,像他的《火车上的中国人》、  《地铁里的中国人》等系列。在王福春眼里,人才是社会的根本,是最应重视和体现的,也最容易引起观者的注意和兴趣,引发情感共呜。
    关于纪实摄影,  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一个是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  。《数码摄影》在第二期专门介绍了布列松和他的“决定性瞬间”理论,其主要观点是说任何一个场景都会有最佳的一个瞬间。抓住了这一决定性瞬间作品就成功了。而非决定性瞬间更多地是为记录作品背后的文化,决定性瞬间在表现文化上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对于这两种观点,王福春个人更倾向于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的理论,但两个方向并不是完全;中突的,如果可以尽量兼顾.取其交集。
    为了抓拍到看到的精彩,摄影师经常是在对方不注意时便按下快门,自己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构图,但这是经验的、潜移默化的。这需要你有良好的构图基础,需要有很好的美学功底。风光摄影可能形式更重要,纪实摄影却是内容最重要,内容大于形式。当然如果能达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那是最完美的体现。风格:要个性,要颠覆,要强化
    摄影的门槛太低,特别是数码时代到来后,所谓的摄影技术都不成问题了,这就形成了干人一面,人人都是摄影师的局面。王福春认为艺术就是要创造,要与众不同,要颠覆.要个性,要有个人风格。他的一组摄影与书法结合的作品《东北人家》,  曾获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金奖,便是有力证明。
    王福春一直从事书画艺术,艺术是相通的。1977年他在铁道部当干事,工作之需开始借用一台海鸥相机拍照,就这样靠海鸥起飞了。那时拍摄胶卷也不好.:中洗质量也不行,拍摄的也都是新闻片、留念照,但现在看看作品,那凝固下来的历史跃然在眼前,很是让人感慨,于是这种记录与表现,便成了他纪实作品的特色。以至于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普雷基在看其他名家的作品展时,都会盖棺定论地认为那是王福春的作品。这就是风格。当别人把某一题材定位是你的时,那就是你风格上的成功。
    有了风格,还要不断强化,并将之打造成熟。王福春拍摄时不喜欢用大广角。他认为纪实的东西,要还原生活中的真实,广角变形,从视觉上来说让人不太舒服。
    王福春还特别喜欢漫画,他认为漫画对纪实摄影很有借鉴意义。因为漫画包涵了很强烈的幽默与讽刺,包涵了提炼出来的思想和社会意识。

呈现:将特点放大到极致
    作品展示需要技巧。王福春善于呈现自己的作品。他将作品的特点放大到极致,实的地方入木三分,虚的地方意到境生,这样虚实结合,会大大增强对比、冲突效果。
    摄影容易受外在条件限制.像<火车上的中国人》系列,是用小数码相机拍摄的,平遥做展时都是放大到边长3米,从技术上来说,锐度肯定不够完美,但对于纪实作品,最重要的是表现内容,按王福春的说法,有了内容,极致地去表现,虚也生动。


告别蒸汽机车时代

[FS:PAGE]

    19S3年,我带着当一名火车司机的梦想,考入了铁路中专司机学校,并被分配到铁道车辆专业。没当上火车司机,竟成了我一生中的遗憾,却也因此让我对蒸汽机车更加热爱起来。
    每当我听到蒸汽机车那高昂的汽笛和铿锵的节奏,宛如一条巨龙吞云吐雾般地在我身边呼啸驶过时,我的心灵都会受到强烈地震撼,仿佛听到自己血管里血液奔涌的声音,这时我所感受到的不是生命,而是使命——那让我记录下时代发展音符的强烈使命。
    于是,蒸汽机车成为我这个铁路系列里耗费精力最大的一个专题。那个阶段我的镜头一直没有离开过它,冒着零下40℃的严寒爬高山、卧冰雪,乘直升飞机高空俯拍,坐汽车追赶着拍,探出飞驰的车身同步拍。
    2005年12月9日,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集通线铁路大板机务段,宣布最后一批超期服役的蒸汽机车退役。从此,在中国运行了130多年的蒸汽机车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这标志着中国铁路蒸汽机车时代的结束。我也一直坚持把蒸汽机车拍出了人们生活的视线。

   技巧点拨

    谈到经验,从影三十多年的王福春对拍摄技巧能够驾轻就熟。但摄影技巧其实不只是使用相机的技巧。长期关注铁路题材的他,甚至可以认出火车站里哪个是小偷,知道他们会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手。
    火车上拍摄,少不了遭白眼,我跟随王福春拍摄同样遭遇到了种种尴尬。列车员上前盘问,王福春也如实告知我们是在做一个采访,采访他怎样拍摄火车上的中国人。然而列车员并不满意于这样含糊其辞的回答,于是在两节车厢之间,我们见到了在那里“恭候”的列车长。在我递上了名片,并简要介绍了此行目的是为采访30年拍摄铁路主题的摄影家王福春之后.气氛才变得微妙起来。
    王福春确实具有亲和力,随即与列车长聊起火车上的拍摄故事来。这样几分钟下来,列车长不但支持我们的采访任务,配合我们的采访需要打开了硬座车厢和卧铺车厢间的通道,并决定为王福春做个火车上的摄影展。我们接下来的采访活动变得非常顺利,我也现场学到了很多沟通和拍摄的技巧。
    《数码摄影》:像刚才这样被问到是不是记者或被人拒绝拍摄.你是怎样应付的?
    王:沟通很重要。我就跟普通旅客一样,只是不断地在找机会,有戏了就往跟前凑,趁人家不注意按一下。被拒绝了就沟通,沟通不行再换下一个。好的瞬间很多,关键是你要不断地拍,才会有少量成功。不过这次与你一起相互配合,我更能放得开。这种感觉挺好,看来有机会我得收个徒弟一起拍了。
    《数码摄影》:1 2月底,我们受太原摄影家协会委托邀请李少白老师去授课,期间他谈到与您一起拍摄上海世博会的情景。李少白老师看了您拍摄的作品后也是很欣赏,很佩服您与被摄者之间的沟通能力,能做到在20厘米的距离进行系列组照的拍摄。
    王:作为拍火车题材的摄影师,亲和力非常重要。因为在那么狭窄的空间,在极短的旅途中,要短时间近距离拍陌路人.这确实是一个挑战。摄影本来就具有侵犯性,在这么近的距离进行拍摄,特别容易引起人的抗拒意识。亲和力是首要的,这是我之所以能在这个狭小空间里拍摄的最关键的因素,但也要勇敢才行。有意思的瞬间一闪即逝,你一犹豫便会错过。时间久了,我也总结出了不少拍摄规律和交流的方法出来。
    《数码摄影》:你怎样与被拍对象进行沟通交流?
    王:使用数码相机很容易交流感情,比如说像刚才在车站拍的戴不同帽子的大学生那场景,我拍完后对方没有反感。我便给他们看了一下,他们高兴地说挺好看的,我就放[FS:PAGE]开拍了。这样就更好了,然后要来他们的e-mail,回去给他们发过去,这就是“交流”。
    《数码摄影》:纪实摄影中抓拍与沟通后拍摄,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您是如何控制如何把握的?
    王:我一般会抢拍一张,然后再根据需要与被摄对象进行沟通。
    《数码摄影》:拍摄时老被周围的人盯着怎么办?
    王:我在这拍,旁边的人一瞅,对于我来说,刚好是很好的配合。我把他也纳入画面,我一拍他一瞅,眼神就出来了,作品中也就有了交流。
    《数码摄影》:在晃动的火车上,怎样保证成像质量呢》
    王:这就要说到现在数码相机的发展了。数码真是太神奇了,车厢里拍摄能达到1/20秒.好一点的1/30秒,甚至在一些较旧的列车里1/6秒都达不到,但是我用我的小数码松下LX3单手拍都能拍实,传统胶片相机根本做不到。
    《数码摄影》:数码技术发展很快。
    王:你们杂志也站在了一个非常好的位置上,在最好的时刻应运而生,应该说你们有先见之明。
    《数码摄影》:作为媒体,触觉是比较灵敏的,作为摄影人也一样需要敏感于身边的拍摄题材。
    王:就像你们这个栏目第一期采访的李少白的观点,艺术家眼里要有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数码摄影》:拍了这么久,你还会因兴奋而手抖或因没拍到某个瞬间而遗憾吗?
    王:偶尔也会这样。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妈妈在车上生了小孩,但因为不认识所以拍不了,现在仍然记忆深刻,感觉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手抖倒是不会太影响拍摄了,现在小数码也都有防抖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数码摄影》:怎么不用数码单反而选择用小数码?
    王:机器越小隐蔽性越强,我觉得小数码确实是帮了我大忙。我这人是传统型的,一直排斥数码。可是我当时最推崇的胶片小徕卡到地铁里就是不灵,无奈,我用小数码一试,一下就找到了感觉,令我兴奋不己。我这人是兴奋型的,一拍片就来精神,而且我一到地铁里就有兴奋感,兴奋状态拍片子成功率相对高。我形容自己用小数码“逼良为娼”!单反相机固然成像好,但在这种场合几乎就是废物,所以我也建议你出去时也带一台小数码作为备用机。
    《数码摄影》:这款相机的最大光圈是F2.8。
    王:拍摄近处时,F2。8光圈景深却能达到胶片机的F8—11,这样可以保证近处对焦时仍可让背景有所体现,这一点对于像在车厢里这样狭窄的空间里拍纪实,尤其重要。
    《数码摄影》:小数码快门时滞的问题比较突出,怎样做到看到拍到?
    王:有些场面非常激动的时候,你“啪”地一拍,就是好片子。有一次我在上海拍一青年检票刷不了卡过不云,他把带轮子旅行包刷地从栏杆下推出来,我预感有戏,便迅速举起相机,他两手一支,双腿腾空一跃跳过栏杆,于是我拍下了这可遇不可求的瞬间,这就是预感。
    《数码摄影》:看来如何抓拍下来很重要,你是如何掌握手中的小数码的?
    王:在地铁里一般我都不坐,就站着,这样就能守株待兔了。将感光度设为ISO 400,拍摄模式为P挡,最大光圈F2.8。那张接吻的作品,不是旁边的人挡着我么?我就把相机伸出去随便按了一下,车一停他们就下车走了。我一看LCD回显,哎呀,精彩[
    其实摄影没有捷径可走,只要认准了多拍就是了。拍多了水平就提高了,另外数量多了优中选优,  由量变到质变,相对成功率也就高了。
  [FS:PAGE];  《数码摄影》:视角如何选择?构图如何把握?
    王:学过美术,构图便会形成条件反射。构图是基础不可跨越,只能去努力学一些美学知识。我认为作品构图中一定要有对比,远近、大小、色彩.节奏一定要抓住一项突出出来。
    《数码摄影》:一次旅行你大概会拍摄多长时间?
    王:从北京回老家到哈尔滨,一天的时间我基本上会走六趟,上午三趟下午三趟,再密集了就要被乘务员盯梢了。

火车上的中国人——链接记忆的三十年

    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在中国的版图上,截至2009年底,铁路运营里程达8.6万公里。然而,面对人口众多这一国情,铁路线的人均拥有量只有一支香烟那么长。中国铁路曾经有年人口流动量达10亿多人次的纪录,买票难,乘车难……旅客列车这流动的小社会里,演绎出一幕幕人间百态。火车上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感受写下了中国铁路这段无法忘怀的历史,作为摄影师,我只是记录下历史。
    我关注着人们的旅途生活状态。30多年来,我北上漠河,南下广州,西奔格尔木,东至上海……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十几万公里,拍摄近几万张底片,数码作品更是不计其数,留下了我人生旅途的印记,也留住那段不止息的铁路进行时。
    今天,当我踏进飞驰的豪华车厢,就像漫步在流动的宾馆,满车厢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炒股,从人们的精神面貌、时尚装备可以看出车厢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答疑解惑

    《数码摄影》:如何深人拍摄一个主题?
    王:拍主题就要像挖井,要挖深挖透才能打出水来。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要有重点。
    《数码摄影》:你是如何做到30年一心拍摄一个题材的?
    王:其实我不只是拍铁路,车上车下都在拍。我的两大系列便是车上30年和车下30年,这样一来,何时何地拍出的好作品都能融入主题,形成的关系是形散而神不散。《数码摄影》:怎样才能走出影友的局限?
    王: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从打比赛走过来的,不过我参赛的作品都是我系列中的某一幅两幅,既可以拿出来参赛获奖,也可以融人到系列作品中去。
    《数码摄影》:在长年的拍摄中,您都体会到了小数码哪些优势?
    王:在狭小的空间里用小数码相机,非常值得推荐。
◆小巧,不经意间就可以抓取到所要拍摄的画面,不易引起注意;
◆携带方便,可以随时带在身边,随时进入拍摄状态;
◆像在拍着玩,没有专业的感觉,不会给被拍对象压力感;
◆具有防抖和高感功能,在弱光下仍可拍摄得很清楚;
◆很容易获得全景深效果,即使光圈开得较大,离被摄人物很近,仍可以做到前后景致都在可接受的虚实范围内,可以记录下更多信息,这对于纪实创作来说,非常有意义。

神秘青藏线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青藏线的拍摄,因为那是冒着生命危险去的。那时候青藏线铁路局邀请去拍摄,因为身体不适我两次都婉言谢绝了。后来拍中国铁路大提速,就感觉到不去拍青藏线是个遗憾,主题系列中会有缺项。于是我就去做了体检,当时血压有些高,感觉身体不太舒服,但还是坚持上阵了。
    当真踏上开往拉萨的列车时,我兴奋不已。当我面对那满脸刻着苍桑、手摇转经慈祥的老人,对视那一双双穿透心灵的明亮眼睛、那身穿紫红色袈裟读经文的虔诚喇嘛;那打手机玩电脑的时尚青年和那天真好奇顽皮的孩子时,我兴奋地忘掉自己。
    高原反应带来的各种症状接踵而至,血压高升不降,无奈之下我住进了格尔木解放[FS:PAGE]军医院。经过一个星期的调理,身体状况有所恢复,我便又在从格尔木至拉萨的列车上穿梭起来。
    列车进藏,融汇了中华民族百年宏愿,青藏铁路应该是铺在汉族人民和藏族同胞居住地的一条哈达,是藏汉民族交融和谐的心灵桥梁,是朝圣者虔诚和执著的神秘天路,是一条承载着文明和机遇的希望之路。然而当我准备第三次进藏时,却遇到了拉萨暴乱,即使车厢中普通人眼神里,也总会流露出些许不同,拍摄、交流都变得困难起来。让我痛心的不是难以拍摄,而是民族同胞的间离,我的拍摄计划也因此更为坚定,因为我是在用影像记录社会和谐的进程,这应该是影像文化的最大价值。

地铁里的中国人

    地铁里的拥挤让人与人近了,心与却心远了。我在地铁上拍片,总是偷偷摸摸,像做贼似的,眼睛不停在“扫描”。都是想要从被“扫描”的人那里得到什么,这就应了一句话叫“不怕贼偷,就怕贼瞅”。
    拍片子就是这样,因为它不允许你公开去拍。有时你一举相机马上会遭到白眼或指责,骂你两句算客气的了,有的上去抢你的相机。
    被拍的年轻人不太在意,小孩也没说的,他们好奇爱玩,但中年人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而且坐火车的更多的是中年人带着小孩,所以你想来。我把内容形式上相近的组在一起,作品增加了重新审视的角度,包括对比啊,立意啊,情趣啊,都出来了,单幅远远达不到这个效果。
    《数码摄影》:感觉作品是乱中有序。
    王:有好些人看后感觉画面非常拥挤、非常躁乱。这种感觉对,地铁本来就是拥挤的环境,就是一个躁动的空间,这就是我的目的。
    《数码摄影》:你拍摄时是怎样把握的?
    王:第一张是抢拍下来的,通常没有构图。构图是你潜意识形成的,体现的是你的功力,是你美学思想的沉淀。接下来的拍摄就要更讲究一些,近了远了都不行。角度根据需要确定是栅自还是仰拍,车厢里空间窄,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透过车窗广告等时代背景,利用各种文化符号来表现。拍出点好作品不太容易。
    我哪热闹往哪凑,这样氛围好,拍片时放得开,并容易被接受。
    我就是在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深圳地铁,还有香港地铁来回窜,要游刃有余、灵活自如地穿越人群,还要随时按快门。
    《数码摄影》:这个系列我们杂志刊发过其中一些作品。
    王:最先就是在你们杂志刊发的。
    《数码摄影》:  《火车上的中国人》系列更具历史感,这些更像是小品。
    王:说这组没有那组好,我也承认。地铁里的这组片于是现在的,是速成,拍得也比较轻松愉悦,五年十年后才能有距离感。
    《数码摄影》:你将两张作品排在一起的想法很有意思。
    王:原来两张下角料的照片,有的都不能称其为作品,但经我这么一编排,就变得有趣起来了。
 
2007年 格尔木-拉萨
 
 
 
 
 
 
 

路过
2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11 , Processed in 0.07097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