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参加陈晖《筑梦的人们》影展开幕式,感受了一下世博前夕的上海。
策展人王九龙兄
摄影家陈晖兄
建造了世博园的民工——影展的主角被请到现场
陈晖向民工们赠送了自己的作品及世博会门票
大师兄为师弟颁奖
王九龙和他的弟子们 我与陈晖的对话 藏 策:影像是记录历史进程的一种有效媒介,这些年来摄影家们纷纷把镜头从“风花雪月”转向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但记录即将消逝的旧城,即将拆迁的老街老房的多,而记录都市建设进程的却比较少。其实都市的建设过程也是瞬息万变的,也同样是不可复得的珍贵历史资料。比如天津的五大道小洋楼,假设当年也有修建过程的老照片留下来,那一定是更加珍贵的,因为那是一个城市的“现代性”进程的历史。然而拍建设比拍老城老街难,那么一片乱哄哄的工地,那么一群干着活的人,想拍出彩儿来实在不容易。前一阵子天津的摄影人拍正在建设中的“中新生态城”,请我当评委,我看了其中的很多片子,深知拍类似题材的苦衷。从哪个角度切入?怎样把无序的场景拍出秩序感和故事性?都需要做新的探索。我看了你的片子后,感觉你的思路特别清晰,从劳动者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和劳动状况入手,又兼顾了世博会正在建设中的各个标志性场馆。我会把你的这些经验讲给天津拍“中新生态城”的那些摄影人。 陈 晖:我自己就出生在县城,童年的大多数时间在外婆舅舅处度过,那里就是农村,我从小也是过着穷日子长大的,直到今天,我的六个舅舅中仍有四个在务农……我对农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从严格意义上说 , 世博的官员 , 设计师 , 工程师等等 , 也都是世博建设者 , 但他们已经有太多的人关注 , 而民工呢 ? 我们的社会给他们的关注太少了。我们的官员总被聚焦,场馆的辉煌总被放大,那么他们呢? 他们可是真正让我们的梦想成真的人啊! 美国的《时代》把中国工人评为 2009 年年度人物,而我们又给了他们多少掌声呢?我知道,我拍他们,并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变化,我的一己之力,也不可能做到,但是我至少可以做到的是,给他们留下一份记录,一份回忆,给他们一份我内心的尊重。
我历经了中国和上海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 , 穷和富的变迁 , 旧与新的对立 , 强与弱的并存 , 中和外的碰撞 , “高尚”和”卑微”的落差……这也就决定了我对生活的理解和观察 , 可能会和老上海人、新移民以及所谓的成功人士和弱势群体都有区别。这可能也是我为什么选择拍摄世博会题材 , 特别是把主要视点对准那些建设者——民工的原因吧。世博会是中国人继追求奥运会之后的又一个梦想。姑且不论我们民族热衷于追求这样的大梦是不是理智,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两件事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大事,都是梦想的实现。我的拍摄对象,就是上海,而且主要集中拍摄各类工地或类工地 , 拍摄地域集中在沿黄浦江一线,在我看来 , 工地的变迁 , 是城市变迁的缩影和符号 , 聚集了新与旧 , 强与弱 , 等等 . 变迁是对象 , 工地是载体 , 而浦江就是串起的线条。这样下来 , 拍摄位于黄浦江边的世博会工地 , 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藏 策:说得好!文学中有所谓“底层叙事”,而在纪实摄影中,关注底层生存状态更是一种传统。你这个点切入得不错。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在拍摄中遇到的困难,一定会超出我的想象。天津是一群摄影人拍,而你是一个人拍,可谓甘苦自知。你讲讲这方面的情况吧,也给其他摄影提供些经验。 [FS:PAGE] 陈 晖:拍世博难 , 最难的就是如何进入世博园区。世博园区保安很严,我第一次到浦西世博园拍摄时就被保安拦住……两年来 , 我一共前后进入世博园区拍摄约 50 余次,进入世博配套工程的核心部位拍摄了十多次。我没有证件,也没有打通什么关节,可是我还是做到了。反过来,成功地拍摄,又让我进一步坚定我的这个信念。我曾经在世博园地下的迷宫里背着沉重的器材疲惫不堪,两小时都没找不着出口……曾经一脚陷入月色下看似发白干燥的淤泥里,连大腿都陷进去了,直到远处应声而来的民工兄弟将我拖出……可当我在盛夏的雨后,一个人站在演艺馆的顶上,沐浴着满月的清辉,俯瞰脚下黄浦江船来船往、城市灯火时闪时灭时 , 当我在寒冬的夜里,坐在低矮的工棚中,和民工兄弟们围坐炉火一起取暖吃饭聊天时,当我把自己拍的照片拿给他们看,并看到他们开怀大笑时,我所有吃过的苦,都轻轻地飘走了。 藏 策:你对民工的拍摄,很有些社会学问卷调查的章法。我们平时在各式各样的工地上,看到过太多民工的身影,但对他们却没有很深的了解。其实对他们的群体、分布、籍贯和状态等等,都是纪实摄影所应该详细记录的。 陈 晖:据官方介绍 , 世博会使用的民工大约有 3 万多人 , 如果包含短期工和外围工地工人 , 则超过 10 万人。我所接触的民工 , 自报年龄最大的 70 岁 , 最小的 18 岁 , 但以 50 岁以下的居多 , 其中又以 20-30 岁为最多 , 其次是 40-45 岁的较多 . 40 岁以上的 , 通常工种都比较差些。地域上 , 比较集中的是安徽 , 犹以阜阳一带最多。其次江苏 , 以苏北地区较多,再下来是浙江、河南、四川,其他的就远至内蒙 , 贵州 , 云南、广东各地了。他们的生存状况,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大型项目 , 通常都是由大型建筑公司承建 , 会在工地现场搭建较正规的宿舍 , 8-12 个人一间 ( 视房间大小 ), 宿舍区内有食堂 , 公用厕所和冲淋处 , 少数还会有小超市 . 但宿舍规模有限。小一些的项目 , 比如某些有中方承建的馆舍 , 会在现场搭建一两幢小型活动房 , 或者直接拉来一个集装箱。这些基本没有配套设施 , 纯粹睡觉的地方。另外一部分 , 是在现场周围空地里 , 由工人自己搭建简易工棚 , 但这种情况在世博园区内并不太多 , 说明世博园区内的管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
工余的生活 , 大部分人基本是空白 , 一些条件好的宿舍会在食堂里放上电视机 , 其他就没有什么了。聊天 , 打牌 , 喝酒 , 无所事事 , 睡觉基本构成了他们大部分的工余生活。有少数年轻人会到园区外找地方上网 , 但由于来去很不方便 , 次数也不多 . 除此之外,给家人朋友打电话,大概是他们最能得到安慰的时候了。曾经和他们以玩笑的方式聊起他们的性压抑的问题 , 一般刚开始时都有些羞涩 , 但一旦放开了 , 说话便无所顾忌 . 除了极少数人偶尔外出“解决”外 , 基本都只能以言语打闹互相安慰了。 藏 策:这个能构成世博建筑工人的谱系了。早年英国文化研究中有一部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而今日的中国工人阶级也正处于换代与重组的过程之中,所以我很看重你这些拍摄的意义。当然,拍摄世博场馆建设也还有其他的思路,比如以建筑的修建进程为主线等等,你以后的思路肯定还会更宽更深。祝贺你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FS:PAGE]
。 。 下面是我从陈晖影展中精选出来的几幅作品:
。 。
以上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作品,尤其是第四张,非常朴素而且内敛,从画面上看并不出奇,但却蕴涵着力量,犹如拉满了的一张弓,却引而未发,具有极大的文本张力。 。
下午转了趟世博园,门口已是戒备森严
世博的安检
从窗口望出去的景观
屋顶
上海式阁楼
高楼大厦上的清洁工
天上随时盘旋着直升机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5:22 , Processed in 0.07854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