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照片,有的因为我的异议被评委会接纳重新获得考量而拿到了奖项,有的依然榜上无名。"获不获奖,不是理由"——这是我曾经说过的话,所有的照片之所以被重新评价,只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价值,而与其它无关。

《家庭暴力》之一
李楠
第18届人民摄影报金镜头新闻摄影比赛已然尘埃落定,公之于众。从1月22日晚上8点开始,到23日深夜,30多个小时的评委工作绝对称得上高强度。但我依然发自肺腑地感谢人民摄影报,感谢金镜头评选,感谢所有参与本届比赛的评委和工作人员,因为正是所有这一切构成的经历和氛围,让我深感疲惫的同时更有心得,更有收获,更迫切地感觉到有许多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或许就是一次比赛最让评委兴奋与难忘的地方吧!
我从评选过程中我持异议的照片中,选取了比较有典型意义的几幅(组),想谈谈对它们的看法,以及由这些照片引发的、对于相关问题的思考。这些照片,有的因为我的异议被评委会接纳重新获得考量而拿到了奖项,有的依然榜上无名。"获不获奖,不是理由"——这是我曾经说过的话,所有的照片之所以被重新评价,只是因为它们本身的价值,而与其它无关。这也是我的"异议"的立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评选过程中,每位评委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看法;实际上,我们13位评委一直保持着自由、平等、友好的讨论氛围,虽然现场多次出现针锋相对。而最终大家看到的结果,是由所有评委投票决定的。这是"金镜头"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也是它获得业内"最具专业水准评选"美誉的原因,当然,更是我不揣浅陋、畅所欲言求教于同行的原因。
一、我持异议的几幅(组)照片
1、《家庭暴力》(非突发新闻类组照银奖)
个人认为,这是相当出色的一组作品,在本类别中"综合素质"最高。但这组作品,第一轮初评时,却未入围。经提出复议重投,进入下一轮。最后角逐阶段,金奖之争在这组作品和《自助透析室》中展开,最后《自助透析室》多一票获得金奖。
就作品而言,我认为《家庭暴力》明显优于《自助透析室》,应该获金奖。或许,在两组同样优秀、又都是关注弱势群体的专题中要一分高下是非常困难的,但正因为如此,比赛才有意义。
从题材和主题上讲,家庭暴力是一个长期存在又缺乏足够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在中国尤甚。事涉个人隐私,加上传统文化方面的禁忌,当事人大多选择隐忍回避,采访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多少年来,也没有特别有影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遑论影像呈现。这组专题9张照片讲述了9个不同的家暴事件,照片本身极好地证明了记者敏锐的社会问题意识、长期追踪的职业精神和很强的采访突破能力。这些素质和修养,难能可贵。
从摄影语言上讲,这组作品也相当成熟。一是对当事人的影像处理既突显其受伤害的悲惨,又不过份暴露其作为个人的隐私,镜头里有同情、有尊重、有克制、有回避。二是整组照片有层次起伏,有逻辑贯连,有感情节奏——有作为组照的"整体思维",而这,一向是中国摄影记者比较缺乏的。
从产生的影响上讲,这组作品所能唤起的感受决不仅仅限于这9个具体的家庭,它能让人从这些残酷的事实中去思考更为广阔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家庭暴力?还有多少人在遭受家庭暴力?如何能消除家庭暴力?等等。
《自助透析室》当然也不错,但在以上三方面感觉还是稍逊一筹——相较而[FS:PAGE]言,它所定格的社会内涵还是简单了些,镜头语言也比较单一。这组作品胜出和一位评委认为它可以"结合医疗改革的背景"的意见大约有些关系,但如是结合未免失之于牵强,因为,《家庭暴力》也可以结合上一个更为宏大的背景:和谐社会。
2、《性工作者》(非突发新闻类组照,最终未获奖)
疲惫的阿霞
化妆品和营养药品是阿美的主要开支
小丽的工作内裤
小倩的住处很狭小
阿红说,化妆是她们一天工作前最重要的事情
小萍每天得准备充分的安全套医用药棉
小兰细辨客人给的百元钞票,她已收过好几张假钞。
小敏在地板上踩出的痕迹
阿蓉在出租房等客人
这也是很不错的一件组照作品。第一轮初评同样没有入围,经提请复议重投进入下一轮,最终未获奖。
为什么说这组作品不错?还是上节说过的原因:摄影语言成熟——有作为组照的"整体思维"。这个思维就是真正理解了:组照既不是单幅照片的数量叠加,也不是事件本身的流水账,它是摄影师理解、提炼、升华之后的事实瞬间组合,反映的是事件与人物的社会内涵,而不仅仅是外在表象。如果说,单幅照片可能更考验记者现场的反应能力和敏锐度,那么,组照更考验记者深层的观察能力和认知程度,以及对摄影语言的系统掌握能力。这组照片的场景基本上是在一间逼仄的小屋里,人物也很简单,但它通过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不动声色地将主人公扭曲的身心、异样的生活慢慢展现,很安静,也很动人。
也许是不够"新闻",也许是不够"重大",这组作品没有获奖,我替它可惜。本届比赛获了奖的组照里,坦率地说,有一些多少是占了点题材的天时,影像本身的表达其实非常单薄,缺乏厚度和力量,有的甚至一张直接反映新闻主体事实的照片都没有。
3、《强制拆迁》(非突发新闻类单幅,最终未获奖)
2009年12月17日,几名阻止强制拆迁的妇女被城管队员挡在现场外围。武汉市洪山区公安、城管、规划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约500名执法人员强制拆除了左岭镇3个村近4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为加快武汉至黄石城际铁路施工扫除障碍。
注:该图作者陈勇看到本文后给我发来邮件,说:“需要说明的是,我并没有向人民摄影报2009“金镜头”比赛和尼康杯“2009中国瞬间”新闻摄影大赛投稿,事后我才知道是中国日报选送我的作品参加比赛的,参赛中的说明并不是《人民摄影报》上的原文(这幅图片曾在该报发表),而是有所删减。”下面是陈勇补来的说明文字:强拆“抢建房”
2009年12月17日,在武汉市洪山区左岭镇高家山村,一名妇女遭到盾牌和人墙的阻挡,十分无奈地坐在地上。在这个村庄,当地政府出动500多名执法人员强制拆除了约2000平方米新建的房屋(当天在3个村拆除建筑3处,共有近4万平方米)。铁道部和湖北省政府计划修建的“武黄城际铁路”将从这里经过,农民赶在征地前抢建了这些房屋,希望自己的土地能获得多一点的补偿金。有专家指出,农民在征地前抢建房的直接原因是利益的驱使,而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征地补偿低,农民担心失去土地后生计得不到保障。政府只有及早安排就业或者是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让农民从经济上、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使农民真正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受益者,才能从根源上杜绝征地前的“抢建风”。
应该说,非突发新闻类单幅里头值得一看的照片还不少,几轮筛选下来,这一幅也在其中,本来颇有希望,只是在最后一次PK中落选了。原因是图片说明中的一句话:拆除违章建筑......,有的评委认为:既然是违章建筑,那这张照片就不成立了,自然不在获奖之列。
我不敢苟同。
这张照片从画面上看,无疑是一张好照片,事实清楚,情理兼备,一目了然。记者现场抓拍得非常准确、到位。这一切是否因为拆除的是违章建筑而不成立了呢?我认为没有。因为即使如此,紧张对峙的双方,他们的强弱对比和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并没有质的改变:一方是手持盾牌的警察人墙,一方是手无寸铁的老者弱妇--违章建筑,难道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暴力强制拆迁吗?我们对待罪犯尚且要讲人权讲人道,何况是并没有触犯法律的一般群众呢?即使是现行的某些制度,也未必全部合情合理、甚至合法。比如收容制度的改变。社会总是不断在进步的,我们怎可以用脑子里一些想当然的成见、偏见去左右我们对社会、对民众的关怀与观照呢?
刚好前几天,1月29日,国务院正式对拆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对非因公共利益进行的拆迁,不得采取中断供水、供热、供气、供电等方式或者以暴力、胁迫以及其他非法手段实施拆迁。虽然还只是部分调整,但也是明显的一个进步与完善。
这张内容与形式都不错、而且相当能反映现实问题的照片没有获奖,我也颇有遗珠之憾。
4、《揪心》(日常生活新闻类单幅金奖)
2009年2月14日,一位运送蜂窝煤的老工人在用手机拍摄火灾后的现场。
我认为这是一张相当"称职"的"日常生活新闻类"好照片。所以,在评选中一直力顶;自然,我也不赞同有的评委认为这是一张"被拔高"了的照片。
每届摄影比赛,日常生活新闻类往往是参赛作品最多的一个类别。这倒不见得是因为这个类别的好照片特别多,更真实的原因,恐怕是不太好投到别的门类的作品,一般就全部"日常生活"了,反正"生活"嘛,什么不是生活呢?这样一来,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新闻"倒显得模糊了。
这张《揪心》(标题倒是太主观,建议换一下)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回答。一位老大爷,绝对普通群众;冬天拉煤,绝对日常生活,经过失火后的央视大楼,掏出手机,"啪",给大楼拍了一下。就这么一件凡人小事,却是以小见大:过着最俭朴生活的普通百姓,也在关注着这个城市、这个社会的每一点变化;尽管这件事儿似乎跟他没什么直接关系,但人物的心态已然表露。而且,关注的方式——随身掏出手机拍照,这比拍一个摩登青年用掌上电脑更能反映数码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最普及、最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比方十年、二十年后再回放这张照片,我们从中就能玩味出这一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把握这一个年代的时代特色。
以生活的细节反映生活的特征,这就是"日常生活新闻"的真谛。
二、 由此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
1、 摄影记者的视觉及人文修养问题
这是我在观看参赛照片时感受最深切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好作品少?说到底是个修养问题。
首先说视觉修养。很遗憾,即使是摄影记者,有很多人也没弄明白应该怎样用图片来说话,以及说怎样的话。没有相当的视觉修养,不能深刻地理解视角、镜头语言与拍摄对象之间那种精妙的相互依存,互为表达的关系,如何能用影像[FS:PAGE]传情达意?所以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单幅照片杂乱无序,主体不明;看到许多的组照空洞无物,堆砌拼凑。
这次有许多主题集纳式的组照出现,比如《哈欠》——各种各样的打哈欠镜头;《标语》——各种各样的街头标语......有什么意义呢?没有。只是相似图形的集合。我们对照片里的视觉元素到底有多少认识?它们有没有产生关系?如何让它们产生关系?似乎完全没谱,也毫不在意。
再说人文修养。不妨看看随意摘录的几个作品标题:《风往何处从不说》,《纳达尔"一汗"中国》,《中国减排有信心》......够玄吧?看得懂吗?还有《黎强笑对打黑》这样后现代的。至于图片说明,更加超现实。一组反映精神病人的图片说明这样写:"我有病,自杀五次没死成。"......而一组题为《和谐》的照片,一张一排穿统一制服的空姐,一张一排穿统一制服的保安......这就是我们对"和谐"的理解?
新闻摄影作品,不仅是报道事实,更寄托情怀,体现人文。我们如何看待在我们镜头前面发生的事情?我们懂不懂理解和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健康或是身有疾患。我们对于文化艺术、经济科技了解多少?这类作品长期贫弱,和我们的缺乏修养有没有关系?
我们太多地强调摄影专业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忘了相机是掌握在人手里的,而人,最重要的是思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这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手机和电视获取知识和交换信息,这些新媒体的共同特点是:实时性强、流动快、内容简单浅易、无定向。这些快餐式的文化载体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降低文化的门槛,消解经典的意义,削弱思考的能力。文字越来越多,而文化越来越少;照片越来越多,而影像越来越少——人们已经没有时间来修养,导致真正有价值的,经过思考锤炼的作品越来越少。
近年,媒介融合成为传播新态势。需要指出的是:融合仍然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本末倒置只会催生大量粗制滥造的新闻产品,最终导致整个行业水准下滑。这也是摄影界应该及早警醒的。
2、 新闻摄影的专业标准问题
我们有没有专业标准?似乎有,又似乎没有。
说有,是因为有那么多比赛规程、那么多理论文章、那么多技术要求,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怎样的摄影记者才是合格的摄影记者?新闻摄影的追求和使命是什么?
说没有,是因为这所有的一切,虽然存在,却没有真正地在这个行业树立起来,成为规范、成为标准;没有深入骨髓地真正内化成为从业者的一种自觉,或者至少是一种姿态。
之前接受东方IC采访,最后一个问题是:谈谈您对新闻摄影的前瞻。我回答:"前瞻谈不上,只能说希望,希望新闻摄影不要沦落为一种廉价的一次性商品。"
我们需要一条及格线。
从本届比赛来看,这条及格线就算有,也很模糊。
3、 摄影比赛的评价标准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问题。每一个摄影比赛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彰显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无论如何,摄影比赛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在专业范畴和职业范畴内建立,除此以外的因素,可以考虑,但不宜过多,更不宜作为主要考量标准。
题材的重要、事件的重要,都不能取代作品本身的重要。摄影比赛就是摄影比赛,不是央视春晚,凡一年下来的大事儿都得露个脸儿,方显得太平盛世,和谐气象。况且,硬提起来一张水准平平的照片,也撑不起大事儿的场面。
同时,评委的心态应该既坚持意见,又保持开放。评委的视觉修养和人文修养也很重要。我个人非常珍视每次参评时评委之间的研讨,每一次都给我非常大的启发,无意间校正了自己不少偏颇的思维。而且,正是因为不同评委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保证评选结果最大程度的公正和丰富。
三、图片编辑仍然是个大问题
本届年度杰出图片编辑奖空缺,当时我在笔记本上写了一句话:"年度杰出图片编辑奖的空缺,微弱地捍卫了一下图片编辑的尊严。"
为什么这么说?
也许因为我自己是图片编辑,也许因为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奖就是人民摄影报的这个奖,所以,我对年度图片编辑的评选不但充满感情,也充满期待。当参评版面以5秒一幅的速度从大屏幕上快速闪过时,我坐不住了。因为我几乎什么都没看清。版面和照片不同,5秒看一幅照片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时间可以更短;可是一个版面,上面有照片(不止一幅)、标题、文字、版式,怎么可能在5秒钟内全部看完、看清还要做出优劣判断?犹豫了很久——图片编辑是最后一项评选,时值深夜,所有评委都疲惫不堪;终究没忍住,提议:图片编辑的评选能否多花点时间?图片编辑在整个新闻摄影的发展中都有很关键的作用,我们又特别缺少优秀的图片编辑,所以,这个奖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每个编辑的作品,认真地看清楚他是如何在编辑、处理图片的,再做定夺。我建议应该有几条简明的标准,评委以此为据进行评选。
孙京涛评委在现场谈了三条标准。我在他的基础上稍做补充,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四条标准:
1、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
2、图片编辑、编排。
3、文字编辑。(包括标题、内文和图片说明)
4、版面呈现。
图片编辑的工作是复杂的,多向度的,因而在评选时应充分考虑其工作特点,这个奖才能实至名归。
可惜的是,最后投票结果过于分散,没有一位编辑能过半数,因而只能空缺。这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如果提早制定一套统一的评选标准,可能有助于这个奖项的评选。实际上,所有年度杰出类的奖项都应该有一个评选标准;否则,容易指向不明。
我们必须尊重图片编辑,认识到图片编辑的价值。如果摄影人自己都不重视图片编辑,又怎么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好的编辑呢?
罗嗦了这么多,或许有不少错漏,希望各位师友指正。每一次比赛都会有欣喜,都会有遗憾,重要的是,我们的眼光投射在哪里?至少,它应该比我们的脚步更远一些。
(资料来源:李楠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