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谁决定谁的瞬间?

2010-5-13 16:19| 发布者: | 查看: 1478| 评论: 0|原作者: 李楠

李京蜀兄摄影作品《2009年的夏天·黄河岸边》所引发的一场业内热烈争论,似乎已告一段落,再言及此,大约有些时过景迁?但我想,严肃认真的学术讨论永远都不嫌迟,况且这本影册京蜀兄早早就寄来,还一直说要"多提批评意见",面对如此热情而率真的他,理应回报以热情与率真。

    引发争论的焦点在于京蜀兄的一句话:"我蔑视决定性的瞬间,厌恶所谓的‘读图训练'。"这话说得鲜明,也招来强烈的质疑,更有意思的是,有评论者撰文认为《黄河岸边》中的许多照片,恰恰正是"决定性的瞬间"。

    既如此,我们当咒语一样念的"决定性的瞬间",到底是什么?

    这一理论的创立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的序言里是这样说的:"摄影有很多形态。从放在钱包夹层里褪了色的快照,到光鲜明快的广告目录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更多形态的照片——都是摄影。我并不想为摄影下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定义。我只为自己的摄影(snapshot快照摄影,此处为笔者所加)下个定义:

    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将构成事件的意义、以及恰如其分表达这个意义的精准无误的结构形式同时确认下来的方式。"这样的瞬间被称为"决定性的瞬间"。随后他进一步说道:"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能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

    这句话揭示了主体(摄影者)——客体(外部世界)——作用结果(图片)三者之间的关系:摄影者以特别的眼光观察外部世界诸事物的发展变化,在这些发展变化所呈现的时空关系达到一种精妙的、合乎特殊秩序的组合与结构时,按下快门,CATCH  IT(捕捉瞬间),就得到了一张不可复制、不可替代、而且表达意义的图片。——摄影的特质从这句话获得了前无古人的发现与提炼,摄影的本质的确在于:它是将世界凝固在某一个特定瞬间的艺术。而抓住这样的瞬间,必须采用摄影独特的观看方式,遵循其内在规律,而得到的结果——影像,也是其它艺术形式,比如绘画,所不能替代的。

    "决定性的瞬间"对摄影的伟大贡献在于:以摄影语言的独特性阐释了摄影本体,确立了摄影自身的视觉语法规范。而且,虽然布列松使用了"精确无误"一词,但这并非指人为干预甚至扭曲,而是顺其自然地发现和捕捉。

    "决定性的瞬间",回答了摄影如何说话的问题,这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同时,它也在因此陷入了某种误读所带来的混乱。

    首先,它被当成不可违背和不容质疑的唯一法则。这一语法形态几乎适用于所有摄影,但不是所有摄影一定是它。正如布列松所说,那是他"自己的摄影",也就是snapshot快照摄影。它绝对不是摄影的最终目标和唯一路径—— "决定性的瞬间"虽然立足于摄影本体,其本身,更多的还是指向摄影语言。因此你会发现布列松更在意的是"用图片说话"这种方式,是影像本身散发出来的可遇不可求,以及抓住这一刻时难以言喻的快感。然而,对"决定性的瞬间"的膜拜导致一种模式化的理解:将表现文本的语言等同于文本本身,而且是所有文本。因而,就在当年,许多摄影家对"决定性的瞬间"发出了诘问:摄影主体的表达——戏剧性、高潮与巧合,它们就是生命的全部吗?或者说,这些就是代表生命最本质的东西吗?

    对于罗伯特·弗兰克、威廉·克莱因、黛安·阿勃丝这样的摄影家来说,他们表达的世界,怎样用"决定性的瞬间"来解释?

    可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决定性的。

    又或者说,真正的决定性瞬间是事物本质自然的表现,那些更揭示内涵的典型呈现,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忽然之间捕捉到的东西[FS:PAGE]。

    拿起相机的一刻,谁决定谁的瞬间?

    这是一个问题。

    因而,讨论一个摄影师的作品,主要还是对其影像文本的分析。当然,语言的分析也非常重要,但是,不能由其某几张图片使用的语言来判断和分类其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是,或不是"决定性的瞬间",都不能成为决定的标准。

    其次,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国将"决定性的瞬间"作为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的行业标准。中国式的"拿来主义"自是"洋为中用",而我国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本身有一个很显著的时代特色:主题先行。"决定性的瞬间"很容易为这样的摄影找到理论支持:主观截取的瞬间画面诠释主题,为主题服务。显然,这是一种有意或无意地误读。布列松的玛格南图片社成员身份很让人以为他的"决定性的瞬间"就是来诠释纪实摄影的,但其实不然。如前所述,与其称布列松是一个纪实摄影家,不如称他为摄影语言大师。因此,"决定性的瞬间"在成为行业标准甚至是最高标准之后,作用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助长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不应该有的匠气和做作。

    所以,如果京蜀兄是从 "决定性的瞬间" 被误读的状态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深表理解。但是,"蔑视"二字,不免言重?如前所述,"决定性的瞬间"自有其伟大之处,;而且,那些灿若星辰的伟大名字之间并不是互相否定的关系。

    同理,做八股文式的"读图训练"自然令人心生厌恶,但是,基本功的扎实与修养,却是一日不可偏废。

    最后说说《黄河岸边》这本书。

    我想京蜀兄自定的戒律:"全部影像必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摄取,不玩花架子,不哗众取宠,不得有任何虚假",应该是都在这本书中体现出来了。作为一个不曾千里走黄河的南方人,我从这本书中面对面地看到了2009年的夏天,黄河岸边男女老少的作为生息。这一特定时段的存在,将来也能作一可靠详实之资料。殊为难得、不易。

    但我仍然想追问一句:"这样就足够了吗?"

    斯地斯人,如此而已?

    还是那个问题:谁决定谁的瞬间?

    黄河岸边的人们,肯定不知道什么是"决定性的瞬间"。

附:

    感谢孙京涛同学翻译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在《决定性瞬间》中的序言,原文近万字,此处节选部分发表,相信“原版”对大家理解这个问题会有所帮助:)

"决定性的瞬间"序言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世上凡事皆有其决定性瞬间"

——红衣主教 莱兹(Cardinal de Retz)
   

    我,像许多孩子一样,带着一个布朗宁方盒镜箱闯进了摄影这个世界,当某种情景展示在我的眼前时,我总是渴望在一张照片的限定范围内,抓住它的全部精华。

    从我端起相机算起,已有25年了,但是,虽然我已不再是个外行,我仍然把自己当作一个业余爱好者。

图片故事

    有时,一张无与伦比的照片,构图是如此生动而华美,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这单张的照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这可遇而不可求。能够使一个主题显示出它的光彩的因素往往是分散的--不是分散在空间里,就是分散在时间里。硬要把它们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舞台式的安排"(Stage Management),我认为这是一种欺骗。但是,如果能用几张照片把主题的核心和它的光彩都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组图片故事;通过书页的编排,是能把分散在几张照片中的相辅因素重新组织起来的。

    图片故事是脑、眼和心联动的结果。联动的目的,就是描绘正在演变中的事件的内容,[FS:PAGE]并传达相应的印象。但这其中并没有定规和程式。你的脑、眼和心必须时刻警觉,而且需有足够的体力。

    一个摄影者必须防止那种什么都想拍的倾向。我们必须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提炼再提炼,但必须有辨别力地进行提炼。

    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的能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我们摄影者就是和一些不断消逝着的东西打交道的。在拍摄时,我们不应篡改现实,同样,在暗房里也不应该篡改原有的效果。

    摄影这行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摄影者和被摄影者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上。关系不好,或是一句错误的话和一个不妥当的态度,都能毁坏一切。当被摄者感到有些不自在的时候,我们的摄影机就无法拍到这个人真正的个性。


主题

    主题并不等于是事实的收集,因为事实本身很少是有趣的。然而,通过事实,我们可以懂得它们的内在规律,从而较好地从中选择表达事实的实质性题材。

    在摄影中,最微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主题。人间渺小的琐事能变成乐曲中的主调。我们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把它表现出来,这些事物本身具有形式上各种各样的有机的韵律。
  

构图

    如果一张照片要强烈地表达主题,照片的形式之间就必须建立精确的相互关系。摄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中真实事物的有节奏的认识,因此,眼睛的作用是在纷纭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寻找和集中注意那些特别的题材;摄影机的作用仅仅是把眼睛的决定纪录在感光片上。在一张照片里,构图是眼睛所看见的各种因素在同一时间内结合并有机配合的结果。既然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因而我们也就不能事后耍聪明,为了构图而把某些东西叠印到基本素材上去。构图必须有它自己的必然性。

    我们协调地工作,就好像我们事先已预见到生活本身发展的道路一样。但是在运动的内部,在某个时刻运动的各项因素会趋于平衡,摄影必须稳稳抓住这个时刻,把这种平衡固定下来。

    你可以发现,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释放的,你必然已本能地完成一个几何图形,要是没有这种几何图形,照片就会既没有形式,也没有生命。  

色彩

    要在彩色摄影领域真正有所创新,我们应该改变和调整各种彩色,因为各种色彩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有纵深感的安排,而在平面上--无论是画还是照片--又是另一种安排。

    快照给我们带来的许多困难在于我们没法掌控被摄物的运动;在彩色摄影报道中,真正的困难则在于我们不能控制主体物的各种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

技术

     不管怎么说,人们对技术问题的关心太多,而对如何观察却考虑得太少。

     如果一个摄影者对他的照相机感到满意,而这架照相机也很适合他的工作,那就够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暗房里如何制作和为什么要制作精致的照片的问题。

    在放大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再创作还原拍照时的价值与状态,为此甚至要改变照片的色调以便和摄影者按动快门那一瞬间的意图相一致。重新建立眼睛所继续认定的光与影之间的平衡也是需要的,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摄影创作的最后一关发生在暗房里。

顾主

    照相机让我们获得一种视觉记录(Chronicle)。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日记。我们这些摄影报道者是些给世界快速提供信息的人--这是个充斥着偏见与杂音的世界,但也是个渴求信息的世界,人们需要照片给他们带来的指引。作为摄影师,我们在拍照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对我们所见到的事物进行评价,而这正意[FS:PAGE]味着一种巨大的责任。可是我们必须依靠印刷业,因为对那些图像类杂志而言,我们就像是技工一样,提供的应该是最原始的素材。
   
    我已经说的够多了,但是也只是谈到了摄影的一个形态。摄影有很多形态。从放在钱包夹层里褪了色的快照,到光鲜明快的广告目录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更多形态的照片--都是摄影。我并不想为摄影下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定义。我只为自己的摄影下个定义:

    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刹那间对构成事件的意义以及恰如其分表达这个事件意义的精准无误的结构形式同时确认下来的方式。

    我相信,通过生活实践,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会与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识步调一致起来,这个世界能改造我们,而我们也能够影响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在这两个世界--我们的内在世界和我们的外在世界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这两个世界趋于统一。而这就是我们必须表达的世界。

    不过这里只谈到了照片的内容。对我来说,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我认为形式是平面、线条和色调三者相互作用的严谨的组织。唯有运用这种组织,我们的概念和感情才变得具体而又有感染力。在摄影里,视觉组织只能萌芽于发展的直觉。                 
(译自http://e-photobooks.com/cartier-bresson/cartier-bresson.html)
 
(资料来源:李楠博客)
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30 , Processed in 0.16320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