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11日到西安,当晚和13号下午分别在陕西师大和陕西艺术摄影协会讲了《纪实摄影向何处走?》 这是我第一次来西安。本来19年前就该来,那次是在山西临汾开会,会后组织去司马迁祠参观,都到韩城了,可为了赶回去发稿,我竟眼看着近在咫尺的西安没去,回天津去了。这一等就是19年! 以前对西安的印象主要来自《废都》和《四方城》,觉得这是座有根的古城。这次来后一看,果然如此,真的很喜欢西安!喜欢西安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与这里的知识分子在价值判断和基本立场方面太有共同语言了。这次又新认识了姚轩鸽教授,更是一见如故。 在陕西艺术摄影协会的讲座最令人难忘,协会的几位副会长以及西安的一些著名摄影家基本上都到了,其他各方面的摄影人来了130多人,会场里都坐不下了。会长惠怀杰因没在西安,还特意发来短信,后来又打来电话问候。 说是来讲座,其实更是我与陕西摄影家们的一次亲密交流。陕西是纪实摄影的大省,人才济济、卧虎藏龙,所以更是我向他们学习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纪实摄影向何处走?》是我眼下正写着的一篇文章,其中汇集了我近年来对纪实摄影的全面思考与最新的理论探索。本来是叫“纪实摄影向何处去”的,西安的朋友说,“向何处走”比“向何处去”好,想想还真有道理。 《纪实摄影向何处走?》的大致内容主要如下: 1、纪实摄影的现状分析:主要是我前年去平遥后引发的一些思考,已经在《平遥归来谈观感》里提到一些了。我以为:前些年摄影界大力倡导纪实摄影,解决的是“镜头对准谁”也就是“拍什么”的问题,而今天我们更需要解决的,是“怎么拍”的问题。 2、纪实摄影家的构成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风格:a、由新闻摄影而纪实摄影的;b、由艺术摄影而转入纪实摄影的;c、由日常零星的扫街、抓拍而进入系统的纪实摄影的……以及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的分析。 3、纪实摄影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a、纪实摄影需不需要摄影语言?何为真正的摄影语言?b、纪实摄影能不能“艺术”?其与“艺术”的真正关系是什么?c、解放影像:纪实摄影的核心语法。 在这部分里,重点是我对纪实摄影与“艺术”关系的考虑。首先,这里所说的“艺术”,绝对不是摄影摹仿绘画的所谓“艺术”,也就是传统艺术摄影中的所谓“画意”的“艺术”,而是由纪实摄影自身的“核心语法”(也就是“解放影像”)所形成的“艺术”;第二、这里绝不作“纪实摄影是或不是艺术”的本质主义式的判断,而是根据不同的风格流派去考察其“艺术”成分含量上的多寡;第三、判断“艺术”含量的标准是根据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凸显能指而实用信息相对较小的,如布勒松式的抓拍,“艺术”含量就比较高,反之,凸显图像实用信息(也就是所指)的,“艺术”的含量就较低。我的结论是,纪实摄影可以“艺术”,也可以不“艺术”,这只是纪实摄影的风格问题,而不涉及价值评判上的高下之分。其实,纪实摄影家都是在“艺术”与“非艺术”的两极间游走的,不可能有人能做到“纯艺术”,因为纪实摄影不可能没有实用信息;同样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非艺术”,因为那样的影像就没法看了。 4、讽喻在纪实摄影中的应用——社会景观摄影:以马丁·帕尔及孙京涛为例。 5、新[FS:PAGE]媒体时代的纪实摄影走向。
讲座前和陕西师大的李老师逛了碑林,其实书法也是可以“艺术”,可以“非艺术”的。书法首先以实用信息的传达和交流为目的,而其中“艺术”含量高的就“艺术”了。碑林里收藏的,都是些“艺术”含量最高的,而至于写的什么(实用信息),在今天看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大雁塔
和西安的朋友在一起 左起:鲁九同学冯希哲教授、田刚教授、阿拉、特立独行的作家狄马、《华商报》记者张静、学者姚轩鸽
又见同学冯希哲
在“荞麦园”边吃饭边听陕北说书,说的是《毛主席在延安》,词就是狄马写的,笑喷了,那叫个反讽呀!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30 , Processed in 0.107440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