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家卡伦·欧文举例说:在普罗斯特的《曝光
#39
》作品中,两张画面是在同一个瞬间描述同一个女人,但是却选择了不同的方式(下图)。一张是彩色的,她正经过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乡村,远处是山脉。而另一张则是黑白的,让人看到了彩色照片的拍摄是一个幻象:女性实际上是在纽约摩天楼的楼顶,经过的是一幅墙上的田园风光的背景画。这样一种双重的并置,实际上就是普罗斯特生活的一种隐喻。出生于慕尼黑的芭芭拉·普罗斯特(
Barbara Probst
,
1964
—
)于
1997
年移居纽约,等待更为专业的机会,同时也结识了她后来的丈夫。和许多国外的移居者一样,普罗斯特有着两个不同地域的强烈的身份认证,但是却出现在同一个时间。基于这样的理念,也就有了现在的一系列作品。尽管我们所看到的画面在时空上有着很大的限制,但是却能让我们很快产生强烈的共鸣。
普罗斯特的《曝光》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种张力——身处某处却想象另一个空间。因为她那些组合的画面,来自于同样的对象却在同一个瞬间展现了不同的角度。当然,她选择了遥控装置,同时释放快门并且捕捉了不同的照片,似乎在邀请我们参与一场智力游戏,来比较和对比摄影家和照相机的方位。尽管几台照相机的距离可能并不远,但是最终的照片却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包括风格、氛围、相互关联等等,从而对真实的世界进行了有选择的阐释。由于她的照片相互之间具有颠覆性,从而对我们与生俱来的对于摄影的真实性产生了莫大的疑惑,最终揭示的是媒介所具有的讲述故事的能力,更让我们对故事本身更为信服而已。
在《曝光》中,普罗斯特表现出对具象事物的敏感程度,从而得以在同一个瞬间以无数的可能加以描绘,并且加以延伸和体验。当然她的这种实验在艺术史上不乏先例,包括爱德华·马奈在同一个瞬间描绘的双重影像,以及乔治斯·布拉克和帕布鲁·毕加索等立体派画家构成在同一个瞬间展现的多个立面。在摄影史上的先驱,可能是伊莎·宾拍摄于
1931
年手持徕卡相机的自拍像,通过镜面描绘了摄影家的多重角度。面对这些实践,普罗斯特拒绝重复,从而以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感到了迷惑。
然而和宾一样,她通过这些画面所强调的是真实和艺术认知之间的分裂状态。尽管摄影具有不可否认的证据价值,却难以传递清晰的意念。《曝光》系列作品则因此证明,一张照片不仅和时空相关,也取决于我们的阅读判断,以及如何捕捉的过程。
作为更富有舞蹈指导经验而非摄影家的普罗斯特,她制作了两种类型的作品:一组画面展现了同一对象的不同的观看角度,但是不出现摄影家和照相机,让人们想象整个拍摄的可能。或者就是将拍摄的现场从另外一个角度同时展现给观众。不管如何,同样都传递出这样的理念:一张照片既依赖于机械也依赖于创作者,并且透露出摄影家的理念,这就是模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中学毕业后,普罗斯特学习过雕塑,但是取代展示三维空间的雕塑作品,却是这些雕塑展示的黑白照片。她在标签上强调“芭芭拉·普罗斯特——摄影作品”,从而模糊了雕塑和摄影的界限,从而让观众在平面的空间向立体的空间在想象中延伸。
同样,普罗斯特的《曝光》将空间地图介入了我们的体验之中。就像是安迪·沃霍尔
1962
年的《舞蹈图解》让我们想象自己的身体是如何穿越空间,普罗斯特给我们也提供了一个可以想象的平面的空间。她的《曝光》让我们想象如何超越摄影的框架,哪里是空间的重叠部分,就像是摄影家和他们对象之间的关联。但是我们和图像的关联并非是线性关系,其实是一种智力的角逐,要求我们在不同的空间又回到同样的瞬间。
[FS:PAGE]
基于上面的诸多理由,普罗斯特站在了当代摄影的领域中,这不仅仅是关于摄影的摄影,而是提出了一种阅读影像的质疑,同时也是混杂着观念和体验的艺术。每一组画面都诱惑我们的探索,从而提升了我们对于艺术的感知力,从而以非同凡响的想象力往返于时空之间。
普罗斯特曾经举办过二十多个个展,数十个联展,如今生活在慕尼黑和纽约之间。
(下为展览现场)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57 , Processed in 0.20223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