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普罗斯特分割的瞬间(下)

2010-8-10 17:20| 发布者: | 查看: 712| 评论: 0|原作者: 林 路

下面是一次访谈——

问:我们从摄影的内在状态开始谈起吧。和绘画不同的是,摄影不可避免地包含着令人信服的真实图像。这样一种源自感性的信任是和现场感紧密相连的,包括空间和时间,以及摄影所展现的这一切。它们明确无误地发生在某个地点和某个时间。你的作品从本质上也是以时间和地点为出发点的。

答:在我的作品中,时间和地点不可避免地呈现在一系列的影像中,但是这样一个系列是在同一地点的不同的角度观看的,又是确定于同一个瞬间。准确地说,这就是《曝光》系列的基础所在。所有的画面绝对来自于同一个瞬间,这一系列的画面也就有了观看时的内在关联。(注:在现场的拍摄过程中,通过一个信号发射器传递给所有的遥控快门,同时释放)。


问:这就意味着,你会在同一时间触发两个以上的画面记录,但是来自不同的角度,可能相互之间距离并不远,但是视觉画面有着极端的差异。这样一来,实际上你破坏了和摄影相关的一个基本的假设:一张照片往往就是一个人通过镜头的观看过程并且曝光。实际上你的破坏是通过假定的许多观看点、许多观看角度、许多不同的位置,却是在同一时间,记录的不是一幅画面,而是相互之间的关联。

答:是的,所有这些不同的观看点都同时出现在一个瞬间,这就让观众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需要调整自己的感觉方式。这也许是一种挑战,也许不是。如果是的话,他也许会试图找到实际上的观看的位置,也许他会算出和重建各个不同的视点,也许他还会想象出这些图像之间的内在的关联。甚至他还可能有能力重建这样一种三维的立体构成。也就是说,他可能会有一个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在拍摄时需要事先精确考虑到的问题所在。

问:于是观看者也就完成了和空间相关的心理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他是被吸引进入了分析过程,然后通过他的体验加以合成:首先他需要构建一种关系,或者是一个相互交叉的视点,源于每一幅独立的画面。这就意味着观众自身也成为多个不同视点的核心,他也在同一时间进入了不同的观看位置。此外,也能够使他从智力的层面上进入空间的重构,也就是从更高的层面上领会空间的相关性,甚至从一个鸟瞰的角度想象这样的现场。

答:或者说,他可以在心中从所有的角度重建空间的现场,就像是雕塑。我认为的双重肖像,就是相互叠映的双重肖像,让观众明显地是面对一种挑战,找到他自己的视点。有时候你会发现观众的视点是很混杂的:被摄对象也在凝视他,于是他必须决定新的观点或者摆脱这样的凝视。所以作品本身不仅仅是观众的观点,同时也是他的凝视以及他对观看点所做出的选择。

问:这也就是同时性在你的照片中的决定性作用所在:对象本身产生了多个层面,可以从不同的入口进入摄影的媒介。在这一点上,照片所产生的关联,就是介于观看者和个人观看之间。这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关联。这也是主体和机器之间的关联。这样的关联反过来说,就是一种被观看的东西。说的远一点,就是没有任何人甚至是没有任何一位观看者,能够确信他自己是处于主客体的那一个位置上。

答:是的,那是一种理想的结果,观看者始终将自己的疑问悬留在了现场的参与者的立场上。我的作品实际上也是一种摄影家之间的反馈,在一系列的照片中产生了无数种可能性。尽管观众最终看到的一切就是摄影家曾经看到的,但是他自己也转向了被照相机观看的位置上。尤其是当观众在展厅中围绕这些照片观看时,效果尤为强烈。

问:回到照片的背景上,你可能十分注意这些背景的安置。你通过这些背景作为一种补充,再加上模特儿、服饰以及各种可能性的环境。你利用这些元素交互的力量,尤其是在情感上值得融合在一起的部分。你也明白如何在尽可能简单的元素中产生最大的效应。这也是一个技术的过程。不仅仅是聚光、逆光、普通的照明等等,还有对颗粒性的注意,包括聚焦和失焦等等。所有的这些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阐释这些对象,尤其是当这些对象有点模糊不清、产生歧义的时候,可能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叙事的,一种是戏剧化的。因为你的照片往往不是刻意强调某种强烈的、具有说服力的甚至是充满活力的效果。最终这些照片会产生一种“迷惑”,让观众的理解摇摆不定,从而出现强烈的情感震撼,以及出现某种神秘性。

答:是的,这也是作品真正给我带来快乐的原因所在,包含让观众陷入某种困境。在一些实践中,如果我的兴趣在于让摄影产生某种错误或者快照式的印象,都是为了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面对面的遭遇,我的目的也就达成了。

问:这也就意味着,你将自己放在了超越了艺术方法学的立场上,包括观念学的批评,或者媒介学的批评。的确,将观众放在社会学或者社会存在学的位置上,或许更能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

问:这也就意味着,你将自己放在了超越了艺术方法学的立场上,包括观念学的批评,或者媒介学的批评。的确,将观众放在社会学或者社会存在学的位置上,或许更能心平气和地展开讨论。

答:我宁可让问题的提出进入纪实层面的社会关联的部分。一旦我们对此进行完整的思考,我们就可以假定以怀疑的姿态进入照片本身或者照片的效果上。如果去检验其效果,或者照片的影响力,其兴趣只在于第一现场,开始于照片制作的动机,以及摄影家。然而我们以往只是停留在一些理想的构成上,可以明显地看到的那些构图、框架、角度、色彩等等。我希望超越这样的基础成分去捕捉真实,很少使用我所掌握的更多的技术的成分,比如柔焦、变形以及特殊的曝光方式等等。至于电脑的修改,我是绝对不涉及的。这不仅没有价值,反而会毁了这些作品。至于画面中出现的焦点和失焦,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是和前景以及背景相关的,也和我们的感知力密切相关。因为我们的感知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将前后的一切都看清楚,于是只能聚焦于前景或者背景。这也和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相似,包括我们的感知能力,以及在感知上的主观的选择,从而使人确信这是我们真正所看到的一切。

问:这也意味着你并不想求助于模拟学原理,比如有这样的说法:“不管怎么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影像的世界中,我们无法从影像中逃脱,这是不可能的……”
答:恰恰相反,我的作品是在挑战我们对世界的观看能力,我们对世界的意识,我的作品实际上是对原创的充满热情的探寻,为了所有这些照片的模板。当然我的作品也是提供了对世界观看的怀疑,以及我们所构建的围绕着我们的影像世界,避免这样的一种误读。我的目的是通过对影像的凝视,找回他们自身。(下图为展览现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6 21:31 , Processed in 0.071810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