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刘海粟画论与现代摄影(探索之十五)

2010-11-10 17:26| 发布者: | 查看: 1147| 评论: 0|原作者: 童端友|来自: 中国摄影在线

    本文谈刘海粟画论与现代摄影的关系。

刘海粟是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美术史家、画家。江苏省武进县青云坊村人。刘海粟6岁读私塾、酷爱书画。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西洋画。1912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创办现代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任校长,招收了徐悲鸿、王济远等高材生,并冲破封建势力,首创男女同校,增加用人体模特和旅行写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讲学,并第一次举行个人画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称赞。

刘海粟的时代,正当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际,绘画的发展更首当其冲。刘海粟则早在1923年便明确指出:是“皆未明国画之为国画,西洋画之为西洋画也。殊不知万国作画,皆逐时代而递嬗,故欧洲古典派之画与唐画相同,写实派之画与宋画相同,以至元画废弃形似,倡为士气,即与印象主义以后之画趋一致焉。石涛,余推为后期印象主义之元祖也,其画其论,以视今日之新艺术思潮又如何?”。艺术的发展不同于科学的发展,它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套,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就当代中国画的发展而论,只要不是对西洋画抱有偏见,恪守传统,拒绝西洋画的渗入,也未必不是一条出路,例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的艺术,便是在传统的固有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功,特别是潘天寿所论“越是具有民族性,也就越是具有世界性”的观点,更有其深刻的真理性,绝非一般盲于中国画而大骂西洋画者所能同日而语。但是,无论如何,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之际,唯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是远远不够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以刘海粟等为代表的一批亦此亦彼的选择,所作出的融合中西的努力,也就更具有时代的开拓的价值。刘海粟为代表的一比画家,对中国画和西洋画两者融会贯通,不是采取排斥的态度。正如现代摄影对西方的摄影采取容纳的态度一样。
    融合中西的艺术思想,对于刘海粟来说是一以贯之的,而且,不仅贯之于教学,更贯之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他要培养出一大批融合中西的画家,更要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开风气之先。从1923年以来,他不遗余力地大肆鼓吹融合中西的观点:
 刘海粟说:“吾愿国人,一方面固当研究欧洲艺术之新思想新技法;一方面益当努力发掘吾国固有之宝藏。……合中西于一炉……吾知今后必有英绝之士——合中西而为雕刻之新纪元者应运而兴起矣!”

  “故近数十年来,虽西学东渐之潮流日甚,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矣,艺术上亦开始容纳外来情调,惟无鉴别、无抉发,本末不具,派别不明,一味妄从,故少新机运。愚生于此种‘艺术饥荒’之时代,冥思苦索,发愿一面尽力发掘吾国艺术史固有之宝藏,一面尽量吸收外来之新艺术,所以转旋历史之机运,冀将来拓一新局面。……吾知将来必有英绝之士,努力锻炼奋发,合中西而开艺术史上之新纪元也。”

正是本着融合中西的宗旨,刘海粟在孜孜研求传统绘画史论的同时,对于西洋美术史论也时有涉猎;其中,尤以1932年所撰《西画苑》最具系统性。作为中国学者所撰最早的“西洋美术史”之一,这部数十万言的专著,其理论的深刻、分析的精辟,不仅在当时具有毋庸置疑的最高学术地位,即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所以我们23届国展中的“青年组”就含有西方的“观念摄影”的味道。
 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代画坛,融合中西者并非只有刘海粟一家。但是,他在这方面的具体实践却是与众不同的。首先,他认为,“贯通中外”、“融合中西”决不是生吞活剥,不是一半西洋画、一半中国画地硬拿来拼凑,而是让二者不同程度的精神结合起来,在表现技法和构成意义上有明显的民族风格。他的油画,常有意无意地渗进了国画的技法,以明快、简洁、概括的线条、颜色和笔触,形成浑厚[FS:PAGE]有力的中国民族气派;有时画布上并不画到,表示“意到笔不到”;有时甚至在空白的画布上题上几首诗,如此等等。这些做法是否可取,当另作别论,但他有意识地要在外来的油画形式中注入中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质,这样的努力,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他的国画,常在泼墨的基础上再加泼彩,又自然而然地渗进了油画的技法;此外,有些山石的皴法、焦墨山水、花卉的勾勒运笔等等,还可以看出受到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贝纳尔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的线条的影响。他在中国画中吸收这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把它们搬下来,也不是故意做作,而是在有意无意中反映到笔墨之中。相比于他的油画的融会国画技法,其国画的融会油画技法之作,无疑要成功得多。这并不奇怪,因为刘海粟出身诗礼簪缨之家,受过旧式教育,书法和国学都有一定的根底,所以要走入中国画的圈子就比较容易,而且一旦进入之后,也比较容易与传统合拍。他早年的中国画以传统为主,偶有西画的影响。但结合比较生硬。一入老境,则借助于离披老辣的书法线条支撑画面,辅以西方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的光色变幻之妙,在生宣纸上的特殊功效,终于矫然突出,令人耳目一新!这里可看到刘海粟具有创新改革者的勇气,不墨守成规。摄影人要学习刘海粟的改革精神,对中国摄影在继承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基础上,敢于吸取外来的西方摄影的优点,创造性地改革中国的摄影。
  他对于色彩分割方面,并不采用点描法,却很流畅的依了他敏锐的性格和神经质的力量,驱使他的颜色长条,这种颜色长条的劲势在画面上极为活跃,像无数小蛇的颤动。他的自画像上虽然采取了印象主义的秘密,而同时又呈露他那独特的性格。但是他温故之后,却发展了一种适切他那强烈性格的画风。他是画家中最富热情之一人,他所得的印象,就好似我们在电火闪烁的瞬间所见到的不可思议的幻光。……他在光芒炎烈的太阳下面,燃着内心狂激的热焰,像风车一般旋动他的画笔。……论其技巧,他不用纤巧的笔触,多用粗野放纵的线条,所以物象坚实有力而带装饰的趣味。他的力量像塞尚一样的伟大,能使观者有悠久的感铭。他那高调而合度的色彩,可说是把他的人格和体魄着实的按捺到作品里面,不单是物体表现上的力量。……总而言之,凡高的艺术,是含有坚固的实在;所以他画幅上的形象轮廓有时不够形象轮廓,有时又不止形象轮廓。他可说不是模仿形象,却是创造形象。不是模仿,是创造出一件有同等价值的东西。

刘海粟在画法上也具有创新精神,在“色彩”、“线条”上都有独到的画法。联系摄影,在摄法上也要创新。同样在线条、影调、色调、摄法上处处留意改革创新。
  尤其是他那种不为形役、不求合矩、无法而法的泼墨泼彩画,以龙蛇一般颤动的线条为构架,正如钢筋铁骨,力敌万钧;又“燃着内心狂激的热焰,像风车一般旋动他的画笔”,大碗大碗地往上泼墨、泼彩,因其形象,或成山水,或成荷花,或成葡萄,或成红梅……与后期印象派色块、线条的表现方法很是符合。
  刘海粟对泼墨法的理解源于传统,画史所载“王洽泼墨成画”,一度令他神往。1934年,在瑞士避暑时,曾作过一幅 泼墨山水,但当时泼的规模并不大。后来受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等光色处理方法的启发,遂于泼墨的基础上为泼彩准备了条件,并且,泼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狂。大约从70年代以后,开始整碗水整碗水地往纸上倒,遂以大泼墨大泼彩的作风独树一帜,最终奠定了他在画史上的地位。

  石涛《画语录》中“动之以旋”这四个字,对我处理《天门坎》的技法有启示,每块平面,每条线都是必要的“句子”,使松树呼呼有声,看过之后,能常常往来于心中,希望使人先感到宁静肃穆,继而奋发,产生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操。
  刘海粟善于从古今中[FS:PAGE]外优秀的画家中吸取营养,为我所用。取用之广,积累之深,才有改革的资本,否则从何谈起。是我们摄影人要深思熟虑,要效法吸取。
  “十八、十九世纪西洋画家的理论,认为竖的东西崇高,横的东西浩瀚……墨用横泼,体现的妙境,仿佛无数仙女舞起彩色瀑布,雷奔电激日生烟,上层未散,下层又涌。山则直上直下,以线为主,松只画其干,松针从略,横竖相比,远近参差。大远景则以淡墨没骨出之,山由竖变横,过渡的微妙,在深浅墨的交替中。大块白云是水浇出来的,水和墨之间的痕迹,似有似无,才产生烟云吞吐迷茫空蒙的幻觉。”(均《黄山谈艺录》)

 

 影友童端友于杭州市 11、5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2 , Processed in 0.081927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