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谈张大千画论与现代摄影的关系。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yuán),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 祖籍广东省番禺,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特别在艺术界更是深得敬仰和追捧。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张大千说:“画山水画,一定要实际,即要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霭、飞瀑奔流。”画家告知我们摄影人要拍摄山水,首先要学会观察:对中国三山五岳、长江、黄河,九寨、张家界的奇峰峭壁,黄土高坡,庐山、黄山的烟岚云霭、飞瀑奔流,黄果树、壶口瀑布等进行观察。要了解这些地方的地质地貌,形成规律,多方位、多角度地仔细察看。再思考如何构图,光线状态、线条、影调、色彩等因素,如何体现这幅图的主题表现。
1、画山水 :
张大千说:“国画中山水的境界最为重要,然而也要笔墨来辅助。有了境界,但是没有笔墨,或者有了笔墨,但是没有境界,也就不成为名画。它那结构和位置,必须特别加意,如画寺观,这些地方就不宜象人家的庐舍,好像和讲风水一样。这个说法,要多看古人名迹,以及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自然会了解的。”绘画要有笔墨,摄影要有照相机,这两种艺术工具不同,都是平面艺术。但是画法和摄法却有不同,画法来自画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却包含着很大的主观成分,用笔墨画出对象;摄法来自摄影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后,选取的拍摄角度、方位来决定拍摄对象。
张又说:“假如画了一张画,其中主要安置人家处,却恰恰似一块坟地。这样的画,挂在中堂上面,试问别人看了,舒服不舒服呢?还能引人入胜吗?郭河阳论画,要可以观,可以游,可以居。他所谓可以观的,是令人一看这张画,就发生兴趣,要一看再看,流连不舍。第二步就想去游玩游玩,第三步就联想到,这样的好地方,怎样能够搬家去住才好呢!这样的山水才算够条件了。”画山水,要做到三个步骤:可观、可游、可住。摄影要拍摄山水,照片做到可观、可游、可住,那这幅山水照片算是成功了。
“有些人说中国山水画,是平面的,画树都好像是从中间锯开来的,这话绝不正确。中国画自唐宋而后,有文人画一派,不免偏重在笔墨方面,在画理方面,比较失于疏忽。如果把唐宋大家名迹来细细的观审,那画理的严明,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简直是体会无遗。董源画树,八面出枝,山石简直有夕阳照着的样子。关同画丛树,有枝无干,岂是平面的吗?画山水一定要实际,多看名山大川,奇峰峭壁,危峦平坡,烟岚云蔼,飞瀑奔流。宇宙大观,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凭着意想,是上不了笔尖的。眼中看过,胸中自然会有,一摇笔间,自然会一齐跑在你手腕下。”这一段说明绘画的画理[FS:PAGE]是严明的,是经过画家的仔细察后才下笔的,不是乱涂乱画的。摄影人也要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后按下快门的。
“画山最重要皴法,古人有种种名称,只不过就其所见的山水而体会出来的。应该用那一种皴法传出,那所见的形状如何,遂名叫作某某皴,并非勉强,非用此皴法不可。如北苑用披麻皴,因为江南的山,土多过石,有因为要画的林木蓊郁,自宜于用这皴法。若范华原画北方的山川,太行王屋,石多过土,地也高亢,草苔也稀少,自然宜于用泥里拔钉、雨大墙头、鬼面这些皴法。设使二公的皴法,互相变换,又成何面目?所以我的意思,山水皴法不必拘泥,只要看适于某一种,就用某一中皴法。古人皴法,略举数种,荷叶皴、大小斧劈皴、披麻皴、雨打墙头皴、泥里拔钉皴、云头皴、折带皴、鬼面皴、牛毛皴、马牙皴、卷云皴、此皆常用者。”作者具体说明画法要根据不同的山水和地质地貌进行创作的,北方和南方就不同。摄影人要了解南方沿海地区民情风俗、地貌不同。桃红柳绿、小桥流水、园林山水,连吃的饭菜也不同,喜欢吃甜食;而北方地处高原,人格坚强,吃的辣食。拍摄时也注意方式方法的不同。
2、画人物
“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形态是指整个身体,精神是内心的表露。在中国传统人物的画法上,要将感情在脸上含蓄地现出,才令人看了生内心的共鸣,这个当然是很不容易的。然而下过功夫,自然是会成功的。杜工部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学画也要这样苦练才对。画时无论任何部分,须先用淡墨勾成轮廓,苦工笔则先须用柳炭描之,由面部起先画鼻头,次画人中,再次画口唇,再次画两眼,再次画面形的轮廓,再次画连耳,画鬓发等。待全体完成以后,始画须眉,须眉宜疏淡不宜浓密,所有淡墨线条上最后加一道焦墨。运笔要有转折虚实才可表现阴阳凹凸。有时淡墨线条不十分准确,待焦墨线条改正。若是工笔着色,一样的用淡墨大底,然后用淡赭石烘托面部,再用深赭石在淡墨上勾线,衣褶如果用重色,石青石绿那就用花青勾头一道,深花青勾第二道,硃砂用岱赭或胭脂勾它。不论脸及衣赭的线条都要明显,不可含糊没有交代。巾帻用墨或石青,鞋头用硃砂或石青或水墨”。这一段说明作画时,画家既要有精神,又要有工专有画法。按部就班地画。摄影人要学会对人的观察,特别是人的眼睛的刻划。眼睛是人的心灵的最好的表现。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对祥林嫂的人物刻划就是通过对眼睛的描写来实现的。
3、画梅
“老干上不可以着花,因为无姿态的缘故。为显示干的苍老,所以不能不点苔藓鳞皴,表示它经过雪压霜欺,久历岁寒,但是它的贞固精神,是超卓绝特的。点皴时,光用焦墨秃颖,依着它的背点去,一定要点圆点,若点成尖长形,那就不是树上的苔,而是地面的草了。更不可作横点,如山水中树上所点。待等墨干后,用淡墨加点一次,比较有生动的气味,不然那就枯而燥了。若是着色的,那就用草绿加在焦墨上面,或头二绿也可以,不是全部盖满,而是偶尔留几点焦墨在上面,也自生动自然。”这一段说明对画梅花的画法,讲得细致详情。摄影人要同样留意拍法的讲究,这关系到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对一棵老梅树观察得多么详细。
总结上面所述三方面的内容,张大千从画山水、画人物、画静物着手,从思想层面上,学艺要过硬,刻苦钻研,孜孜不倦,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从画技层面上, 不马虎,追求完美,好上加好,事业有成。我们摄影人要认真学习、发扬光大,提高摄影水平。
影友童端友于杭州`20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