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目前还处于普及阶段,其原因: 1、摄影比赛很红火,大奖赛可以说多于牛毛。从国际级看,有上海、平遥,丽水国际摄影展;从国家级看有20、21、22、23届国展,有第五届莆田中国摄影艺术节,有第六届都匀中国摄影艺术节;至于各省市的各种名目的摄影比赛 还有很多很多。 2、比赛的程序千篇一律。比赛的奖金是多少,参赛的人数是多少,参赛作品的幅数是多少,评选的结果:获奖的金、银、铜、优秀奖哪些人,哪些作品,评委是哪些人,职务和职称,当地领导参加的是谁,活动期间举办讲座几次,主讲人是谁,有哪些摄影展览,举行哪些采风活动,最后举行隆重的闭幕式,像模块一样的死板。23届国展还搞了一个插曲,邀请名星于丹点评几幅作品了事,把22位评委略在一边,总结也出不来,大出洋相。 3、从上可以看出:中国的摄影还处于普及阶段,这个阶段实在太长了,中国的解放已有60多年了,改革开放也有30多年了,摄影器材也从传统相机向数码相机发展,相机的拥有量逐步向家庭普及。摄影艺术应向提高发展。摄影讲究艺术质量。目前摄影比赛最缺少的是什么?是摄影作品的评论。获奖作品的理论根据是什么?总结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但每次摄影比赛,聘请的评委都是较有名气的摄影教授、学者及有名气的摄影家,比赛结束后,很少看到他们对得奖作品的评论,好象他们的任务是只选不评,只有在23届国展上,才读到部分评委的评选感言,但也拿不出一份中肯的全面的总结; 4、每次国展活动对中国摄影有哪些推动,与历次同类活动有什么不同?寻找中国摄影发展的轨迹,也缺少意见。有哪些摄影家在这次活动中脱颖而出,他的影响和作用怎样;哪些摄影家可以举办摄影专题研讨会,培养摄影大师。研讨中国摄影与外国摄影的比较,有哪些异同;中国摄影的特色有哪些,有哪些摄影流派? 5、从近几年看,中国的摄影批评实在是太差劲了。不管是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除发表照片外,还是照片;对这些得奖照片的发表,处于无人评论的境地,更谈不上争论。要么就是一片叫好声。对摄影论文如何呢?你看前几年召开的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在媒体上发表的三十四篇论文,没有看到有一篇文章对这些论文提出不同的看法。自从06年2月22日发表黄一璜先生的《中国摄影界有一种病叫‘自恋’》,引起一番争论后,再也没有争论批评的声音了,摄影批评处于死气沉沉的状态。 6、在出版方面,除出版摄影家的摄影作品集外,更要注重出版摄影家的理论集,不少摄影家为了出版自己的影集,筹集资金,影集出版了,销路很差,摄影集变成了赠品。理论集也很少出版,出版了,销路也很差。不要沉缅于当前的摄影比赛热火状态,而沾沾自喜。 7、中国的摄影要横看,要与其它艺术门类比较,哪些摄影作品对社会具有影响力和震憾力;哪些作品具有艺术的独创性和开拓性?哪些作品具有历史意义,获得社会的公认,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哪些摄影家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道德修养?除摄影作品集出版外,还有摄影论著出版。 你看文学家:鲁迅、巴金、老舍、冰心作品的影响力和特色;一看作品就知道是谁写的。你看音乐家:殷秀梅、腾格尔、刘欢、王昆,一听就知道是谁唱的。你看舞蹈家: 一看孔雀舞,就知道是杨丽萍跳的。你看中国画家: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黄宾鸿、李可染的山水,都有他们的特色,是谁也替代不了的。中国的摄影艺术作品目前还达不到这种程度,从摄影作品的拍卖市场看,摄影作品的拍价也很低,摄影作品售价也很低,一般一张售150元左右,还没有形成市场。同中国画的售价比,杭州画家陆俨少的百幅杜甫诗意国画,拍出六千多万元,黄宾鸿一幅《黄山众壑图》以200万元起拍价。真是天地之别。专拍长城的摄影家周万萍在1993年开[FS:PAGE]始在河北金山岭长城“库房楼”处,开了一家30余平方米的小店,常年摆着长城风光照片,150元卖给游客以媒生计,真使人心酸。所以要努力提高摄影作品质量。是当务之急。 8、领导中国摄影的中摄协组织不要太在意摄影家的衔头,评选什么“摄影大师”、“功勋摄影家”、“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家”等等,有什么能力,群众会给的;给什么帽子,群众会给他们戴的,用不着去推荐评选。如果中摄协一定要这样做,群众不一定会买账的。中国汉语的词汇还多着呢,你们要用的话,如“英雄摄影家”、“杰出摄影家”、“模范摄影家”、“诺贝尔奖摄影家”、“世界最优秀摄影家”等。最主要的实实在在的把摄影搞好,把摄影理论搞上去,出一本像样的《中国摄影史》,有一本《摄语录》就是功德。 影友童端友于杭州`2010、10、29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4 , Processed in 0.07408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