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事业蓬勃发展,表现在摄影比赛如火如荼,层出不穷的各级比赛,名目繁多;有摄影家头衔的大小级别的有五六万会员之众。单中摄协会员就有一万多,称得上世界摄影界之最。各种报刊媒体刊登的照片数量之多,无法统计。拍照工具从传统照相机到现在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手机相机,逐步普及到家庭,照相技术得到了飞跃发展。 在如此迅猛发展的摄影事业面前,最缺少的是摄影理论指导。表现在: 1、摄影理论家少之又少,不但人数少,评论的方向也有些偏差。面对如此像潮涌一样的比赛,摄影理论家视而不见,见而不评,钻在螺蛳壳里研究什么“后现代主义摄影”、“象征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观念摄影”等。对中国各地举办的国际展、国展等大奖赛,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读不到他们的评论文章。 2、对大奖赛获奖的作者,也很少读到他们创作的经验和体会。好像他们得奖的作品是凭运气和机遇得到的,好像没有什么理论去指导创作似的。就是连较出名的摄影家也写不出一本《摄语录》来。再横向看看现代著名画家,他们都有《画语录》出版,他们的画作拍卖,动辄几十万、或上百万起价。 3、中国摄影界的人士也很少去研究中国文学、中国绘画对中国摄影的创作指导。所以很少有出版中国摄影理论的经典著作,无奈之下,只有引用外国的摄影大师的经典,如布列松、亚当斯、桑塔格等。 4、中国摄影家协会召开了七次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如在辽宁省通辽召开的第七次摄影理论研讨会,会上宣读了三十四篇论文,见于中国摄影家协会网。综观这34篇论文,很少与当今轰轰烈烈的大奖赛挂钩。只研究摄影作品的分类、等级标准、评奖等问题,还有其它问题,唯独对得奖作品缺乏评论和分析。如第五届中国摄影节在福建省莆田市召开、第六届中国摄影节在贵州省都匀召开,第11、12、13届国际摄影艺术节在浙江省丽水市召开,都有重创作、轻理论的表现。摄影理论的研究滞后于摄影创作的倾向仍未从根本上扭转。记得早几年前,《中国摄影报》发表特约评论员的文章,针对不重视摄影理论的现象进行批判,但时至今日,仍未好转,留下遗憾!再说这34篇论文发表后,也不见什么声响,也不见什么争鸣。 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开后,无论文见于报端, 为什么有上述这些倾向呢?笔者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中摄协领导层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还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意识。还是按老一套工作方法做,认为摄影唯一的方法就是大搞比赛,喜欢轰轰烈烈,评选、得奖、刊登、庆祝,皆大欢喜。不善于从热闹中寻求冷静思索,在轰轰烈烈中探求平静研究。把中国摄影推向更高的一个层次。如这次23届国展,在江西宜春闭幕,连一篇全面而中肯的总结也拿不出来,请明星于丹点评几幅得奖作品了事,把22位国展评委略在一边,大出洋相,为国人所耻笑。 2、 在组织上没有一套摄影评论班子。名义上有中摄协属下的理论研究会,作用不大。只求在摄影协会会员上大力发展,现有中摄协会员上万人,拉大旗,壮大声势,每次大奖赛在评委的选聘上,大都是头上有光环的领导、教授、学者,编委,他们只充当作品的评选工作。而摄影理论家呢,他们无缘与大奖赛结缘,只有隔靴抓痒,另当别论。 3、 建议:在上万多的中摄协会员中挑选有理论基础的会员,组成摄影评论班子,最好每省都有一个班子,对中国摄影从多方位、多角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研究。研究成果可发表在摄影报刊上,或专门创办一个《摄影评论》刊物,来推动中国摄影事业的发展。 影友童端友于杭州2010、10、26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25 , Processed in 0.07830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