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于
出席者有近 20 人发言,我根据《浙江摄影网》的报导,择要的把有关发言人重要的发言摘录如下,以供研究和讨论。 王培权(组织者)发言,题目是“希望丽水摄影节扎扎实实地提升”。王培权回答《浙江摄影网》提问后,回答说:“ 2004 年伴随丽水摄影节开始的,当时摄影对理论不太重视,认为摄影重影像实践,和学术理论关系不大。中摄协决定, 10 年中每 2 年召开摄影节都放在丽水,每届都同时举办。我们认为做好两个环节,非常紧张,所以把它分开办。” 记者又问:这个高端论坛的初衷是什么?最直接的效果是什么?王答:“论坛最大的目的,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给摄影家提供学习的机会。如 2008 年论坛是”摄影作品收藏和展示”,与当时建立丽水摄影博物馆有关。这次后,我们想做“港澳台的纪录摄影”,有人担议扩大范围,做“华人摄影”。 第一个问题:中国摄影理论的薄弱问题:
这次论坛的策划人是
沈珂,《浙江摄影网》主编。记者提问:你觉得当前浙人摄影理论研讨氛围如何?沈答:“浙江理论氛围不能说没有,但相对很弱。理论文章、著作鲜见于媒体,有些写文字的,大部分停留在创作谈上或者所谓获奖秘笈上,很少有人深入地研究摄影理论体系。 …… 我们浙江人显然有些浮躁 , 大家往往被各类比赛所导引 , 迎合评委的作品数量大得惊人 , 但有新意或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的作品却很少,理论导向不够,理论家或或批评者的声音几乎没有。”
鲍昆
摄影理论的研讨,长期困扰着中国摄影界,摄影理论滞后于摄影创作,是摄影界的共识和共知,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行动上迟缓。全国性的摄影研讨会,一二年举行一次,只是一种点缀。当年《中国摄影报》特约评论员在《批评之声的分量》一文中说:“创作与理论要齐头并进,要相辅相成,要互相促进,几乎是人所共知,人所共识。可是,从第一届艺术节到第四届艺术节,历时十年,理论迄未走上前排。不把摄影理论评论当作摄影发展的成就之一而有意无意地看作 ` 云中龙 ` 、 ` 掌上花 `,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个疏漏。由于对理论缺乏高度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我国摄影创作长期在一个低的水平上徘徊。 ” 多深刻地提示了中国摄影界长期不重视摄影理论的研讨,摄影批评之声薄弱,各级摄影协会主要精力放在迎接各种摄影大奖赛,认为本协会的会员得奖是大事,学习是小事,对摄影理论学习普遍不很重视。现时光过了将近九年,旧事如故,摄影理论仍无重大进展,不得不说是件遗憾事。
第二个问题是摄影的市场问题。
在高端论坛中,
那日松说:“
现实情况是:中国的照片收藏市场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形成过。据媒体调查,中国前
10名首富只有两个有收藏的爱好,还都是香港的。媒体上各种照片的收藏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只是感兴趣,不确定,起伏很大。目前收藏中国摄影家照片的藏家以国外为主。但他们喜欢的基本是以当代艺术(观念摄影)为标准的。
目前的市场,中国能真正进入收藏领域的摄影家也很少。被收藏的摄影家一般有三种:摄影史上经典摄影家,有潜力的正在发展的老摄影家,刚被发掘或未被发掘的老摄影家。那么由于整个摄影收藏市场的低迷,加之摄影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又很尴尬,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评价体系,因此真正能被认可收藏的中国摄影家很少,很多非常优秀的摄影家由于此类原因而被市场所埋没。也就是说,其实中国的影像价值是被严重低估和误读的。
2002年以后,中国摄影产生了两种“语境”:一种是类似于摄影家协会体系的“传统摄影语境”,这种语境几乎没有市场化的概念,还沉浸在比赛和获奖的情景里。另一种是“当代艺术的语境”,这是一个几乎完全市场化的语境。尴尬的是,那些寻求市场化的摄影家们被夹在了这两个语境之中。”
第三个问题是纪实摄影如何正确理解。 胡武功(陕西省摄协主席),作了《中国纪实摄影实践与理论研究问题》的发言,现摘录他的一些言论:“纪实摄影是关注人类生存,揭示人性,研究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摄影,一定以人文关怀的方式和慈悲去关怀人性的。 ……. 贫困、疾病、灾难、吸毒受到广泛关注。” 又批评导演式的摆拍。他说:“这叫贵族式的消费主义,这是‘呆照’。”又说:“总体上说,,中国缺少文化启蒙,没有经过文艺复兴这样的阶段,文化历史是一个断代的历史。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美学修养、艺术理念,都是缺乏的。怎么把科学的审美教育普及到群众中,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提高。” 纪实摄影在目前的报刊和媒体上争论不少,各抒已见,大家择善而从之。
第四个问题是“当代影像的语言与观念”这是王春辰的发言。(美学
“摆拍”和“抓拍”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是一笔胡涂账,暂且不管。摄影与绘画问题,现在不是有画意摄影的品种,以朗静
第五个问题是港、澳、台代表介绍了各自地方的摄影概况。
其中台湾
姚瑞中,拍废弃的军事设施,用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钟顺龙,记录台湾的高铁,见证台湾的快速的发展。(中国也有,这次参加的代表
陈敬实,以‘天上人间’为专题,反映台湾人,人、神、鬼共享土地,人和坟墓为邻,和庙宇接壤。 李旭林专拍天灾。 陈义佰,专拍台风所造成的灾难。 沈昭良,拍货车改装成舞台,到处演出。 杨蜇一,专拍拆迁。 何经泰,拍底层的人民生活。 陈界仁拍工人失业。 以上作为广大影友的参考。 总之,这次丽水摄影高端论坛,时间虽是二天,收获是不少的。我概括为四句话:“提出问题,指明方向,交流情况,增进知识。”这就够了,不必苛求。这也是我的感言。 读者:童端友于杭州 `11 、 29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0 , Processed in 0.07002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