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浙江丽水召开的“丽水摄影高端论坛”的感言

2010-11-29 16:06| 发布者: | 查看: 1110| 评论: 0

浙江丽水于 2010 11 12 上午 9 ,召开“丽水摄影高端论坛”开幕,主题是:“ 21 世纪摄影文化”。 11 13 日下午 闭幕。由丽水政府宣传部主办,地点放丽水摄影博物馆,副部长任韩高致欢迎词,省摄协主席吴品禾同志介绍来宾,组织者王培权主持,来自海内外摄影家、学者、及媒体人士近百人出席。

出席者有近 20 人发言,我根据《浙江摄影网》的报导,择要的把有关发言人重要的发言摘录如下,以供研究和讨论。

王培权(组织者)发言,题目是“希望丽水摄影节扎扎实实地提升”。王培权回答《浙江摄影网》提问后,回答说:“ 2004 年伴随丽水摄影节开始的,当时摄影对理论不太重视,认为摄影重影像实践,和学术理论关系不大。中摄协决定, 10 年中每 2 年召开摄影节都放在丽水,每届都同时举办。我们认为做好两个环节,非常紧张,所以把它分开办。”

记者又问:这个高端论坛的初衷是什么?最直接的效果是什么?王答:“论坛最大的目的,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给摄影家提供学习的机会。如 2008 年论坛是”摄影作品收藏和展示”,与当时建立丽水摄影博物馆有关。这次后,我们想做“港澳台的纪录摄影”,有人担议扩大范围,做“华人摄影”。

第一个问题:中国摄影理论的薄弱问题:

这次论坛的策划人是 鲍昆先生,他的发言是“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满意的专业论坛”。其中谈到一个论点:“我国有庞大的摄影队伍,但是我们一直缺少摄影批评的健康氛围,批评者的队伍特别孱弱,批评者队伍里搞理论研究的人更少。”

沈珂,《浙江摄影网》主编。记者提问:你觉得当前浙人摄影理论研讨氛围如何?沈答:“浙江理论氛围不能说没有,但相对很弱。理论文章、著作鲜见于媒体,有些写文字的,大部分停留在创作谈上或者所谓获奖秘笈上,很少有人深入地研究摄影理论体系。 …… 我们浙江人显然有些浮躁 , 大家往往被各类比赛所导引 , 迎合评委的作品数量大得惊人 , 但有新意或尝试用新的表现形式的作品却很少,理论导向不够,理论家或或批评者的声音几乎没有。”

鲍昆 和沈珂先生都谈到同一问题。他两人都指出中国摄影理论研究的薄弱,但都没有指出理论研究薄弱的原因何在?用什么具体措施去解决它。早在十多年前,《中国摄影报》特约评论员,就指出这个毛病,措辞严厉地指责,时至今日,病态仍在,病根何在?大家清楚:我个人认为:根在中摄协。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每 2 年召开的全国理论研讨会流于形式,效果很差。关健在于中摄协的领导在思想上没有扭转和重视摄影理论的研究。他们眼中的中国摄影,就是大搞各种大小的大奖赛,热热闹闹,其中还有各种利益可得。其次就是大办各地游览的创作团,实质是旅行社,风光照片满天飞。万名中摄协会员不好好地组织起来,去研究中国的摄影理论,被各种大奖赛所拖累,迷于得奖中。丽水的摄影高端论坛要认真地去解决这个问题,真是功德无量。

摄影理论的研讨,长期困扰着中国摄影界,摄影理论滞后于摄影创作,是摄影界的共识和共知,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行动上迟缓。全国性的摄影研讨会,一二年举行一次,只是一种点缀。当年《中国摄影报》特约评论员在《批评之声的分量》一文中说:“创作与理论要齐头并进,要相辅相成,要互相促进,几乎是人所共知,人所共识。可是,从第一届艺术节到第四届艺术节,历时十年,理论迄未走上前排。不把摄影理论评论当作摄影发展的成就之一而有意无意地看作 ` 云中龙 ` ` 掌上花 `,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摄影界的一个疏漏。由于对理论缺乏高度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我国摄影创作长期在一个低的水平上徘徊。 多深刻地提示了中国摄影界长期不重视摄影理论的研讨,摄影批评之声薄弱,各级摄影协会主要精力放在迎接各种摄影大奖赛,认为本协会的会员得奖是大事,学习是小事,对摄影理论学习普遍不很重视。现时光过了将近九年,旧事如故,摄影理论仍无重大进展,不得不说是件遗憾事。

 

第二个问题是摄影的市场问题。

在高端论坛中, 那日松先生作了“中国影像市场现状”的发言,一句话,摄影作品的收藏市场堪忧。

  那日松说:“  现实情况是:中国的照片收藏市场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形成过。据媒体调查,中国前 10名首富只有两个有收藏的爱好,还都是香港的。媒体上各种照片的收藏家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只是感兴趣,不确定,起伏很大。目前收藏中国摄影家照片的藏家以国外为主。但他们喜欢的基本是以当代艺术(观念摄影)为标准的。  

  目前的市场,中国能真正进入收藏领域的摄影家也很少。被收藏的摄影家一般有三种:摄影史上经典摄影家,有潜力的正在发展的老摄影家,刚被发掘或未被发掘的老摄影家。那么由于整个摄影收藏市场的低迷,加之摄影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又很尴尬,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市场评价体系,因此真正能被认可收藏的中国摄影家很少,很多非常优秀的摄影家由于此类原因而被市场所埋没。也就是说,其实中国的影像价值是被严重低估和误读的。  

   2002年以后,中国摄影产生了两种“语境”:一种是类似于摄影家协会体系的“传统摄影语境”,这种语境几乎没有市场化的概念,还沉浸在比赛和获奖的情景里。另一种是“当代艺术的语境”,这是一个几乎完全市场化的语境。尴尬的是,那些寻求市场化的摄影家们被夹在了这两个语境之中。”  

 

第三个问题是纪实摄影如何正确理解。

胡武功(陕西省摄协主席),作了《中国纪实摄影实践与理论研究问题》的发言,现摘录他的一些言论:“纪实摄影是关注人类生存,揭示人性,研究社会问题的一部分摄影,一定以人文关怀的方式和慈悲去关怀人性的。 ……. 贫困、疾病、灾难、吸毒受到广泛关注。”

又批评导演式的摆拍。他说:“这叫贵族式的消费主义,这是‘呆照’。”又说:“总体上说,,中国缺少文化启蒙,没有经过文艺复兴这样的阶段,文化历史是一个断代的历史。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美学修养、艺术理念,都是缺乏的。怎么把科学的审美教育普及到群众中,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提高。”

纪实摄影在目前的报刊和媒体上争论不少,各抒已见,大家择善而从之。

 

第四个问题是“当代影像的语言与观念”这是王春辰的发言。(美学 史学博士,副教授)他谈了:摄影摆拍问题;摄影与绘画的交叉问题;又提出‘行为摄影’和‘私密性摄影’概念;和当代影像新概念。

“摆拍”和“抓拍”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是一笔胡涂账,暂且不管。摄影与绘画问题,现在不是有画意摄影的品种,以朗静 山先生为代表,后继者有香港的 陈复礼先生。行为摄影和私密性摄影,各有说法,各自理解。

 

第五个问题是港、澳、台代表介绍了各自地方的摄影概况。

其中台湾 张美玲女士介绍比较有意思,特为大家介绍一下:她介绍现在台湾摄影家一些拍摄专题。

姚瑞中,拍废弃的军事设施,用来反映战争的残酷。

钟顺龙,记录台湾的高铁,见证台湾的快速的发展。(中国也有,这次参加的代表 王芯克先生,《青年时报》副主编,他作了《中国高铁——劳动者与媒体报导实践》的发言。)

陈敬实,以‘天上人间’为专题,反映台湾人,人、神、鬼共享土地,人和坟墓为邻,和庙宇接壤。

李旭林专拍天灾。

陈义佰,专拍台风所造成的灾难。

沈昭良,拍货车改装成舞台,到处演出。

杨蜇一,专拍拆迁。

何经泰,拍底层的人民生活。

陈界仁拍工人失业。

以上作为广大影友的参考。

总之,这次丽水摄影高端论坛,时间虽是二天,收获是不少的。我概括为四句话:“提出问题,指明方向,交流情况,增进知识。”这就够了,不必苛求。这也是我的感言。

读者:童端友于杭州 `11 29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0 , Processed in 0.07002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