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新闻,可以摄影吗? ------------[李楠]

2011-1-5 15:18| 发布者: | 查看: 1295| 评论: 0

今年,承王保国兄厚爱,与晋永权兄一起在《中国摄影》杂志开设个人专栏,保国兄将之命名为"南腔 · 北调"——“当然是两位作者一北一南之故,但内里藏有向鲁迅‘南腔北调集’的致敬,也有学习大先生之‘论事实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之精神的意思。题材就是影像领域,主题不限。也可偏重两方面:新闻摄影;影像文化和影像事件。”这是一月号上刊登的第一篇。 

 

新闻,可以摄影吗?

 

李楠


    2011,会是怎样的一年?
    这个问题只能在2012年回答了——时间只能在现实经历中显现肉身,正如我们列举大事记来回顾曾经的十年、百年......。有趣的是,人们越来越喜欢让它们在照片里昔日重现,如艾科所言:"我们这个世纪的沉浮变迁是由几张划时代的经典照片总结出来的:......罗伯特卡帕的‘士兵之死';在太平洋一个小岛上插上旗帜的海军;子弹打入越南囚犯的太阳穴;切格瓦拉受到虐待,平躺在一张营房的床上。"的确,摄影如此神奇,它能将"时间的肉身"变成永恒的"睡美人",无论何时醒来,都是鲜颜如昨,活色生香。
    摄影凝固着"真相",保存着"真实",它将"现在"交给"过去",又让"过去"呈现于"未来",它能抵御死亡的啮食——人们对此深信不疑,因而,摄影得以强大;当人们需要确定的安全感时,来自于事件的现场照片成为首选——我虽不在场,但我可以掌握现场。新闻摄影发端伊始,就被认为天然地具备以上素质和功能。
    即使进入网络时代,新闻摄影依然籍此天份鸿运不减。且不说传统媒体毫无例外地将视觉传播纳入其生存竞争之战略战术范畴,新媒体中又有哪一个不是将图片作为主打之一呢?而且,近几年,经营重点显著由自娱自乐式的网民乱拍向主流新闻摄影转向。以四大著名门户网站举例,如网易,推出"看客",开发深度摄影专题、全球各大摄影比赛经典照片,新闻热点报道,还邀请业内名家点评网友图片,一切像极了一份成熟严肃报纸的视觉操作;如新浪,与由都市报为主要构成的新锐媒体视觉联盟签约合作,为其提供发布平台,当然也借此吸引眼球,新闻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怎么说也比网友的更专业、更可信、更有卖点!据说新浪当日图片最高浏览量是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的一组报道创下的。如搜狐,广邀摄影界内名记名编开博,号称打造最大的摄影博客圈;如腾讯,年度摄影比赛重点是向主流媒体摄影记者大派英雄帖,邀请的评委大都是具备媒体身份的资深人士。再比如号称"全球最大中文影像生活门户网站"的色影无忌,它的2010年度影像奖评选方案中,"在国内重要奖项上有所斩获、媒体曝光率较高"是标准之一——来自于主流的认同是网络试图打造"华语影像风向标"的重要保证。
    可以预期,新闻摄影获取的信任感将随着社会急速变化所带来的迷茫与危机与日俱增。但是,这种巨大信任的本身正包含着一个巨大怀疑:我们凭什么就认定这样一个瞬间定格就是连续不断发展变化的事实的本来面目呢?
    所谓新闻,其人其物其事皆有其时空关系,时间本身不可以割裂--摄影恰恰只取一点;空间依据三维支持,照片恰恰只是平面。当四维关系转变为二维呈现时,我们据何认定这两者本来是一物?注定不完整的反映,还会是真实的吗?新闻与摄影的结合,真的可以成就真相吗?
    ——新闻,可以摄影吗?
    这是一个从不被提出过的问题。乍看之下,它多么荒谬。这需要质疑吗?因为,无论是新闻,还是照片,都被先验地认为是真实的;"双剑合璧,天下无敌"——在政治至上的年代,新闻摄影是最好的宣传武器和图解证据;在商业属性的年代,新闻摄影是物美价廉的信息商品和[FS:PAGE]营销手段。其间的差异是:"真实"从信仰变成了消费。
    更加深具意味的是,与新闻摄影籍"真实"一路意气风发的另外一条线索,正是假照片的不断产生。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曾经由国家最高级别的新闻机构发布的,刊登在国家最权威的报纸上的领袖照片,很多是根据需要增删修改的,它们在被披露之前从不被怀疑,它们被赋予的神圣真实性实际上成为政治风向的微妙反映。人们是这样来理解这些新闻图片的。
    显然,网络催生的公民意识使人们对于假照片有勇气去怀疑,同时有技术去鉴别。各种新闻摄影比赛也都将结果进行网上公示,一旦发现做假即取消获奖资格。监督与处罚不能说不严厉,然而,从华南虎、藏羚羊、广场鸽,到桑玉柱等事件看下来,造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止,同时,其中的狡辩不断升级。造假者正是钻了摄影瞬间性特点的空子,人们是由对此瞬间真实的认同进而认同整个事件的真实,那么,捏造篡改出一个我需要的瞬间,也就同时生成了一个我需要的整个事件。反过来,打假者也是攻其一点,不计其余——我只要证明照片中有一个视觉元素是假的,整个照片就是假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决在去年关于"挟尸要价"图片真实性的争论中有了更为耐人寻味的演绎:在"挟尸要价"事件真实存在、当事人客观上确实参与了"挟尸要价"过程、并且照片没有任何后期改动的情况下,指责者仍然可以凭借图片说明里的问题(指第一次发表时人名有误,后来发表时对人物动作意义描述有误)指认摄影记者所纪录的瞬间是在歪曲事实——注意,这里的事实不仅指那个瞬间的事实,而是"挟尸要价"的事实。如果"挟尸要价"被证伪,所有对此事件报道过的媒体都将成为造假者,这恐怕将是新闻史上一次重大丑闻。摄影记者在此刻发现,摄影的瞬间性将自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虽然他后来举证了一系列的相关照片,但是,指责者仍然指出它们都是分离的瞬间,不足以呈现原貌;而在瞬间与瞬间之间发生的事情,足以改变整个事件的性质。
    新闻,真的可以摄影吗?
    摄影永远都是瞬间的,那么摄影记者,是对瞬间负责?还是对事实负责?瞬间与事实,不能完全重合吗?
    摄影,当这个动作发生的那一刻,来自于摄影者的主观因素使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一张没有经过选择和评价的照片。所以,更准确地说,摄影生成的照片,是摄影者对于眼前之物进行选择判断之后产生的一个图像,这个图像是现实的一个投影。在大众一般意义的讨论层次上,我们只讨论这个投影是否与当时的现实情况完全一致。如果一致,则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反之,则是虚假的。
    而在更深的学术讨论层次,真实的照片和照片的真实是两个问题。
    在大众传播媒介通道中行走的新闻摄影,之所以被认为必须真实,源于大众对照片期待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面上是前述的图像与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内在其实是照片所指与大众期待其所指之间的一致性。人们需要这种真实,需要这种确定,需要在主观自身和客观世界之间达成共鸣。
    由此返观网络对于新闻摄影的青睐,我们完全能够理解,这其实是必然的选择。只有提供确定性信息的媒介才能保持生命力,不被大众抛弃。
    借用贡布里希的观点:镜子可以照出一模一样的现实,地图则是在高度提炼中创造性地模仿了自然。但在镜子中总是有地图的——人们在再现的同时总是有创造的欲望。所以,世界从未与照片完全相同,但照片却可以展现出世界的表象。
    新闻,可以摄影吗?
    通过以上的分析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回答:二者的交集,与其说是在真[FS:PAGE]实,不如说是在评价。所有的新闻其实也都是评价的产物。只有被选择出来的事实才成为了新闻,只有被选择出来的瞬间才成为了新闻图片。在这里,价值判断是关键因素。
    我们依然可以用新闻图片来回顾历史,历史并非是冷冰冰的材料集合,它也蕴含着价值判断。因而我们不必担忧所有的摄影可能都与真实有着距离,而是要担忧:为什么照片越来越多,我们对于世界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多?在随时随地都可以摄影的今天,照片的产生更像是一种现实的碎屑四处飘零,而无法整合成人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认同。照片作为一种电子产品日益显得功能强大的同时,它的评价力越来越弱。
    新闻摄影如果还想担当历史的重任,它必须深刻检视这一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28 , Processed in 0.19959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