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见“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论坛”《第七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专辑》,作者李江树。现又见于《中国摄影在线网》“专家论坛”中的“李江树”条,发表的时间是
一、
论文摘要:全文
57节,约
18000字。
第
1节:开头语,以纯粹的精神力量来创造图像,并在其中承担责任和寻求自由,是人生选择。
第
2节:面前这个人孤独内向,沉默寡言(指侯登科),于德水不属于后者。
第
3节:河南是个贫穷的农业大省,人均收入排全国第
18名,九千万人口,七千万农民。概括河南古代历史。土、苦、古。
第
4节:河南还是一块灾难深重的土地,
1941年大饥荒,饿殍遍野、典儿卖女、易子而食。河南三千万人中,三百万人逃荒,另有三百万人病饿而死。
第
5节:花园口决堤,信阳地区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浮夸风,有几十万人因灾荒饿死,黄河断流。于德水拍下了大量照片。(作者注:于德水同志现为河南省摄协主席)
第
6节:于德水专程考察济源至开封段,他的镜头始终追踪着黄河两岸的百姓。
第
7节:于德水的简历。没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自修美术,当过工人,
76年调周口文化馆。
78年涉足摄影。
第
8节:于德水
85年
5月和友人
18人从花园口出发边走边拍,历时一月抵达黄河壶口。承担责任和寻求自由,是人生选择。
第
9节:
60年代,世界风云突变,一连举了有影响的事例
18个。
第
10节:又举了事例
8个。
第
11节:作者大抒感想,三个梦想。于德水读了两个伟人而受到深沉的感动。
第
12节:作者抒发感情,引“伏而泰”的话。
第
13节:又引用苏格拉底和黑格尔的话。
第
14节:引申智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对理想的追求。
第
15节:于德水面对风云,何去何从?
第
16节:又抒发,谈后消费时代。
第
17节:又抒发。
第
18节:叙述三农问题。
第
19节:记述农民纳税一事,农民与“不少干部腐败”对比。
第
20节:谈农村人口,谈工农业不协调,谈城乡差别,谈农民工问题,谈中国主流知识分子对此都表现麻木。
第
21节:大谈对知识分子的评价。
第
22节:继评:中国的许多知识分子附庸政治,大骂一通。
第
23节:引用雨果《悲剧世界》序言,谈三个问题。于德水血脉里流淌这种深沉的底层意识。。
第
24节:介绍济源这个英雄辈出的地方。又引用数据对比中国与世界贫困人口。
第
25节:抒发感叹,例举于德水六幅照片的题目。
第
26节:从民歌中使于德水想起许多农村的生活细节。。。。。。
第
27节:抒发历史上发生的大量史实,只有摄影是民族的显史。
第
28节:摄影家应该是一个手持相机的人文主义者,他是用相机发言。
第
29节:又抒发感言。
第
30节:引发有关艺术的话题。
第
31节:引述“现代摄影是一种摄影而非一切摄影”,于德水这一类摄影家则很在乎拍摄什么。
第
32节:叙述对于德水产生影响的摄影家。
第
33节:经二十余年的探索,于德水终于认定了,图象中真正撼动人的还是生活本身。
第
34节:引用诗歌和鲁迅话。于德水在北京联展时相识了侯登科。
第
35节:又议论有关知识分子问题。
第
36节:于德水、侯登科是真正的知识分子,他们一直坚持“良知摄影、草根摄影”,他们关注乡村、关注农民。(作者注:侯登科是著名的摄影家,已病亡)
第
37节:简介侯登科:没受过高等教育,拍过一本《麦客》。
第
38节:侯登科的童年,失去母爱,同情农民。
第
39节:侯登科是一介书生,而是草莽英雄。
第
40节:侯登科拍出的东西不像于德水那样柔情,又引申议论。
第
41节:侯登科不像于德水那样含蓄,又引申议论。
第
42节:侯登科在拍照时敢干冒险。
第
43节:侯登科自己时常处于矛盾和两难之中。
第
44节:议论:农民不像城里人面对各色虚荣的诱惑。
第
45节:侯登科热爱生活,他拍各种各样的人。
第
46节:引用古印度,新婚夫妇于贤明大德前接受祝福。
第
47节:于德水拍农民不像侯登科那般刻意,他拍各种人物。
第
48节:于德水对农民的生活有种天然的认定。
第
49节:于德水的作品还有种凝重性。
第
50节:记述拍摄素材的来源。
第
51节:平静的视点是于德水的基本视点。
第
52节:中原厚土,大地耕诗,黄河玉成了于德水,于德水也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挣得了一份黄河人的光荣。
第
53节:议论抒发,于德水早早就没有了作为一个名人的那份虚荣。
第
54节:侯登科得了肝癌,于德水昏蒙蒙了好几天。
第
55节:大发议论。
第
56节:议论:活着是一天天的死去,人只能是向死而生。引用一首诗。
第
57节:引用马塞尔
.普鲁斯特的话,表现这样一个思想:于德水的位置于永远在底层人民中间。(全文完)
二、
对此文的评论
1、
在内容上评:作者的原意,在中原厚土的滋润下,成长起来的两位摄影家于德水和侯登科,如何深入黄河两岸农村,拍摄了大量反映三农的照片,引起大家的关注。这个主题是否达到,我认为没有达到。其理由如下:
第一、
作为摄影家的于德水和侯登科,如何深入农村生活,访贫问苦进行摄影创作的活动没有记叙,高尚的人物形象没有树立。
第二、
这两位摄影家的作品缺乏具体的分析,文中仅举六幅照片题目,太抽象。
第三、
“中原厚土”到底厚在何处?文中议论的是“土、苦、古”,从历史上的河南到现今的河南,反映的是河南的苦难史,看不到河南人民开山辟地的“红旗渠”的精神,也看不到焦裕录艰苦奋斗英雄气慨。看到的是苦难和沮丧。文艺工作者应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鼓舞人,文中听到的是作者大发不满的声音和叹息。
第四、
对许多敏感问题大发议论,如对知识分子问题、三农问题、干部问题、世界风云问题、城乡差别问题、人口问题等,不是本文能讲得清的,离开了本文的主题。
2、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
全文共有
57节,约有
18000字。文章写得很拥肿,多中心,不集中。到处引用名人的话、诗歌、民谣,又大发议论,使文章离开了应议论的主题。摄影评论家应知道,言论可以自由,真理可以辩论,文章应环绕主题而写
.。本文是摄影评论,不是政论,这一点大家都明白。应环绕两个摄影家于德水、侯登科如何用摄影艺术反映河南的现实,有理有据来说明事理就行。
关于河南问题,
05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河南篇”有报导,河南是我国的中原腹地,是中国的粮仓,也是中国古代的发祥地,自中央号召开发大西北以来,河南省是重点的开发省市,与作者的文章所表达的气氛恰恰相反。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1、
16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6 , Processed in 0.07150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