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对鲍昆先生在《浙江摄影网答记者问的一些看法》

2011-1-17 16:22| 发布者: | 查看: 1088| 评论: 0

 

在《浙江摄影网》2011年1月16日刊有鲍昆先生答摄影记者的一些看法,本人看后有些不甚理解,特向鲍昆先生请教。

1、鲍昆先生对连州摄影有进步的看法,说“干净利落,进步不少。展览参展人由以往的150左右减少到70余人,虽然展览少了,但更明确,显得大方和有节奏;布置专业性加强,很多展览装裱到位,空间灯光也得到很好调整。整个展览的效果可以说是迄今国内摄影节中最好的;听说每天都安排一些互动性的学术活动,整个大展的学术空气提升;策展团队与评选团队终于彻底分离,终于规范化。”我把它概括成4点:第一点是干净利落,进步不少。原因是参展人数的减少。第二点是专业性加强,装裱到位,室内灯光很好调整。第三点是每天安排互动性学术活动,大展的学术空气提升。第四点是策展团队与评选团队彻底分离。以上四点都是参展的技术性的的问题,不是参展的作品有没有进步的问题。作品的提升是展览的中心问题,其它是次要问题。

2、鲍昆对张大力的作品《第二新闻》表示肯定。他说:“张大力的展览是一个极其严肃和学术性极强的展览,为这次连州大展的学术性色彩提升做了巨大贡献。但可惜没有获奖。原来听说张大力参展,还担心“炒冷饭”,但看到他将假照片的案例研究分析扩展到国际传媒,一下子感到了这个展览才是真正贴近连州本次展览主题。”在10日晚的博客上,鲍昆这样写道。鲍昆对张大力的作品展览认为“是一个极其严肃和学术性极强的展览,认为这次连州大展的学术性色彩提升做了巨大贡献。但可惜没有得奖。”鲍昆没有指出张大力的学术性强在何处?没有得奖的原因是什么?为张大力未曾得奖而惋惜!这样的论述未免太抽象化了嘛!

3、鲍昆先生认为:“不足之处,不搭题。”“ 摄影节的不足之处在于展览、评奖与摄影节主题不尽相符。” 他建议可将大奖颁给张大力,“那就会达到完美的效果。” 鲍昆先生是资深摄影理论家,应当用事实和说理的方法来说来说明,为什么要将大奖颁给张大力的理由,使得群众心服口服。展览、评奖与摄影节的主题不符。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接下来鲍昆先生回答了摄影记者所提的凡个问题。

浙江摄影网:您说连州仍然是中国摄影节中学术性最强的,您觉得摄影节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中国的几大摄影节的定位有何不同?

鲍昆:学术性主要表现在,1.摄影节有鲜明的主题;2.策展团队围绕主题进行策展;3.在展览遴选上尽量宁缺勿烂,注意展览空间和展览之间的协调;4.要有相应的学术论坛,并且能够有讨论的成果;5.围绕主题展开的系列讲座;5.评奖要严肃,要有严肃的评委会,评委的身份应该是具有学术背景的人组成,起码应该占多数;6.策展团队和评选团队必须分开,以保证公正性。

以上6点是鲍昆先生的回答,我表示赞同。但我要补充几点:A、每一次摄影节要有学术争论,对参展作品要有评价;B、对摄影节要有总结,成绩要肯定,缺点要指出,为下一次摄影节作好铺垫。C、平遥、连州、丽水摄影节都缺少评价和总结,表面上热热闹闹,事后感到冷清。

5、鲍昆先生说:“多数摄影节都是缘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最后着眼点都是经济,具体的目标是旅游,所以大都有盲目国际化的色彩。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经都上了一个水平,而且各级各地政府也都开始意识到文化是未来城市地区发展的指标,那些拉大旗做虎皮、华而不实的假国际化应该停止。摄影节的真正实力建设还要立足本土文化,不要再花那些自欺欺人的国际化的冤枉钱。”这一段话,我非常赞成。中国有成百上千的各种名目的摄影大奖赛,都是摄影搭台,筑巢引凤,发展经济,不管是政府举办,或是地方、单位举办,着眼点都是发展经济,对他们来说,无可厚非。但对摄影单位来说,摄影变成了大奖赛的附庸,成为次要角色[FS:PAGE],对大奖赛的作品不点评、不总结、不研讨,对摄影事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对繁荣摄影事业极其不利。我们翻开《中摄协网》、《色影无忌网》、《中国摄影在线网》等为代表的各大摄影网站,无不登有各地大奖赛的征稿启示,成盖天铺地之势,赛后公布得奖和入选名单了事。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2011年1月16日星期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0 , Processed in 0.06993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