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报》于
我看不必不报气,此地无银三百两,人家说了这样一句话,冷静地想一想,可能有他一定的道理。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虚心倾听不同的意见。我看作者的论据苍白无力,不足以证明作者论点的正确。众所周知,科学在发展,要做好工作,总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充实新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这是工作的需要,学者读些书,这是很正常的事。这些同志不读书,这才怪事。用这几个论据作证摄影圈内有文化,读书气氛很高,说服力不强,我可以从任何艺术部门都可找到这些例子。 我认为摄影圈内无文化的说法,要从几个方面来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论断。摄影圈内倒底有无文化,答案是明确的。当然有文化。能摄影,当然有文化,绝不是文盲。关键是这个“文化”的内函有多大、多广、多深,层次怎么样?从高标准看,还是从低标准看? 我认为要从高标准看: 1、 看摄影队伍。以中摄协会员看,全国已达 10000 多人。据说是艺术范围内人数最多的一个协会。请读者了解以下情况: 第一、 看文化程度。从正规高等艺术院校毕业的会员有多少人,而不是什么短训斑结 业的。(这里没有对短训班的岐视) 第二、 看成就。人民承认的摄影大师有多少人?用推荐办法选出的有“十位”大师, 这些大师能否被群众承认的还是个未知数? 第三、 看论著。正式出版社出版的摄影理论书有几本?有几人?除沙飞外,还看不到 其它人有摄影理论著作。 第四、 看创举。有独创理论,对国内、国际有影响的有多少人?至今看不到摄影人 出版理论性的“摄语录”,只看到沙飞的《摄影论述》。而绘画家出版的《画语录》已达 多本。 第五、 看价值。摄影作品在拍卖会上的价值,有多少人拍出自己的作品,价值有多少? 与绘画比,现在是小巫见大巫。只要看拍卖会就知道。 第六、 看摄影协会的工作。各地摄影协会在干些什么工作?主要干的是各地举办的摄 影大奖赛,从征稿到选出,到发奖,就结束。很少有点评、有总结,有研讨。只有 23 届国展开始有了改正,有了一些点评,但也缺失总结。 2、 看媒体。报刊媒体。有《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等。这些报刊在宣传什么?有哪些作品和理论文章影响最大?这些媒体和报刊是在发表作品和研讨文章,但我们认真地看一看,中国摄影界对待摄影的态度就知道,摄影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做的比较差,只有表扬声,缺的是争论声。 3、 看摄影网站。代表性的网站有“中国摄影家协会网”、“中国摄影在线网”、“色影无忌”等。这些网站发表了哪些作者和作品?影响有多大? 无可否认,摄影队伍中的人,为摄影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不少功劳,不可抹去的大事,人民是不会忘记的。特别是现在到了读图时代,摄影发挥更大的作用。要虚心谨慎,既要看到中国摄影的成绩,也要看到中国摄影的不足。不要听到一句不合自己口味的话,就不服气。要从多方面找差距,要纵比,要横比,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大踏步前进。 一、 要与其它艺术门类比。摄影艺术是最年青的艺术。从摄影术的发明至今,只有 170 多年的历史,与绘画艺术比,摄影是小弟弟。与电视艺术比,摄影影响力要少得多。要借其它艺术的成就,来提高摄影的水平,走向世界。 二、 要与外国摄影艺术比。从中找出差距,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的不足。他山之 石,可以攻玉。为什么中国摄影家理论引证采用桑塔格、布列松、等人的话。 三、 要从中国摄影艺术发展的轨迹中找自身的不足。倾听他人的意见,广采众长, 使中国摄影有长足的进步。 最使读者感动的新中国摄影有两位作者和两件大事: 一是解海龙同志拍的“希望工程”组照。一看到失学儿童苏明娟渴求学习的大眼睛, 感动得热泪盈眶。解 支助希望工程。使中国千百万失学儿童有书读,读得起书。改变他们的命运,也改变中国的命运。这是摄影艺术为新中国做了一件永世不忘的大善事。 二是卢广拍的河南省上蔡村的爱滋病组照。一看到坟场上一堆堆像馒头样的坟莹, 看后使人说不出的悲伤和愁苦。人间还有这样的悲剧。老百姓穷得卖血度日。由于抽血而感染爱滋病毒,留下多少寡妇和孤儿!卢广不惧自己受到生命的威胁,深入到该地区,拍摄了这组照片,反映了摄影人的良知和勇气。从而引起了中央高度的重视,也引起了国际上的震动。爱滋病人也得到了救助。当然,还有不少摄影师为新中国的摄影事业作出了贡献。 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摄影的不足: 一是中国摄影家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摄影家”的头衔的人数实在太多。一旦批 准为中摄协摄影家,永世享受。几年或几十年也没有发表一件作品。早几年《中国摄影报》报导,对中摄协会员的调查报告中说,会员的文化水平偏低。现在有了变化。 二是摄影理论迟后于摄影创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摄 影界,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是摄影教育迟后。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只完全独立的摄影学院。只有一只附属 摄影学院。其它大专院校只有摄影专业的系科,数量也不多。中函院也改名为北京函院。杂牌多,科斑少。(这里说的杂牌并没有贬义) 四是摄影斑子水平有限。个别中摄协领导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发言,缺乏调查研究, 欠慎重。早几年,《人民摄影报》派记者到浙江、江苏两省调查摄影事业,历时半月之久,发表洋洋万言的文章。江浙两省很有代表性,所反映的基层摄影组织活动情况。调查研究显示:基层摄影组织人数众多,摄影比赛名目繁多,次数之多,始料不及。但看不到基层组织会员学习研讨,提高摄影理论水平的报导。更谈不上组织会员读书。再说最高级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也没有看到组织会员学习的报导。 五是以丽水地区摄影为例,丽水到现在已发展中摄协会员已达上百人,在网上搜索结果:有发表摄影论文的很少,只有季叶海同志发表关于丽水摄影的有关论文,和宁波一同志发表的论文。正如丽水地区宣传部长所说,丽水摄影在理论上还很薄弱,所以下决心选派 40 名学员到北京电影学院进修一年,希望能出几位大师级的摄影家,今后拭目以待。 综上所述,“摄影圈内无文化”之说,决不是什么空穴来风。是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1 、 24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48 , Processed in 0.07112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