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评鲍昆先生的《影像背后的权力》一文

2011-2-1 11:16| 发布者: | 查看: 1129| 评论: 0


鲍昆先生在答《浙江摄影网记者问》的报导,我在文章中提出不少质疑。后又在《新世纪》周刊发表了《影像背后的权力》一文,解释不了对张大力为什么样不能得奖的原因。因此我对鲍先生的两文一并提出质疑:
一、是鲍先生对连州摄影的看法,认为连州摄影有进步,提出4点意见,都是从布展的技术性层面上说明的改正。不从摄影作品上的品质上去看,对连州的摄影作品有无提升,一句也未曾提及。抓住枝节,忽略主体,回避质疑。
   二、是鲍先生对张大力的《第二新闻》表示肯定,对张大力没有得奖表示惋惜。对张大力学术性强在何处?没有得奖的原因是什么?没有明确的说明。鲍先生事后发表《影像背后的权力》一文,(此文发表在《新世纪》周刊上,《中国摄影在线》转载)想作说明,但文章所举张大力的“第二新闻”的论据都是国外的事例,在国内的事例中只是抽象地说:“他首先将目标瞄向那些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政治人物摄影照片,在尘封的资料库中找出其原始影像,发现大量领袖照片都是被“美化”过的,这种美化其实就是篡改。”没有举出具体的实例来证明。”鲍先生又说: “ 这种现象与现代伊始的政治美学观有关。在前苏联解体以后,国际学术界已经做了非常深入的剖析,而且指出希特勒纳粹政治的兴起也和这种操作性的美学观有着深刻的关联性。所以,张大力的工作,是在中国的影像学术历史逻辑中补上了一课。”因为没有具体事例,所以比较抽象,说服力不强。
 接下去鲍先生连举四例都是国外发生的《第二新闻》,一是举伊朗导弹造假事例。二是举是前苏联的列宁演讲的照片,,站在他右侧椅子上戴帽子的是俄共的领导人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斯大林掌权之后,把宿敌托洛茨基的影像抹去,还将他由十月革命的实际领导者篡改为“暗中破坏十月革命的罪魁祸首”。以空椅子代替托洛茨基与加米涅夫的照片在史书中频繁引用,甚至戈尔巴乔夫时期还在流传。 中国解放后,《开国大典》照片中,原有林彪站立的,自林彪叛逃后,林彪的人像就被抹去。
三是美国的例子,二战时期美国士兵将国旗插上硫磺岛的事件中造假。把第二次插上国旗的照片当作第一次插上国旗。
四是1993年,德国《明镜》周刊为加强新闻效果,在申请难民场景的图片上增加了两名边防警察。 这一段举英国的例子,将照片修改,增加了两名警察。
张大力举了伊朗、前苏联、美国、英国等例子,唯一的是没有举中国的例子,难道说,中国就没有政治上照片造假的例子吗?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开国大典》,原始的照片,是有林彪的,自从林彪叛逃后,林彪就消失了,这不符合历史的原貌。难道说张大力没有注意到这件事吗?还有其它不可告人的原因?鲍先生在文中缺失了张大力的主要部分,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我猜想:张大力专心研究“第二新闻”的摄影人,不可能不研究“中国的第二新闻”,要么是鲍先生有意回避中国敏感的政治问题。众所周知:中国新闻照片造假事件也层出不穷。大跃进时,亩产二万多斤稻谷,小孩在田里的稻谷上打滚的照片记忆犹新,浮夸风很盛。水稻之父袁隆平都研究不出这样多的产量,在照片中“出现”了。以后有周老虎、广场鸽、桑合作、侯PS、等都出来造假。全国影人,个个知道,难道说张大力不知道吗?
三、在回答浙江摄影网记者提问时,鲍先生对“展览、评奖与摄影节的主题不符的的问
题,”具体表现在什么样地方也没有说明。
四、在回答浙江摄影记者的提问,鲍先生作了6点意见回答,我表示赞同,但我作了3
点补充。对浙江摄影网记者所提的:“几个摄影节的定位有什么不同”,鲍先生未曾明确说明。
鲍先生总体回答: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目标是旅游。对“几个摄影节有什么区别?”
也未曾回答。
总之:鲍先生对浙江摄影网记者的提问后的回答也好,还是事后写了《影像背后的权力》一文也好,特别是对张大力在连州没有得奖的原因,说服力不强,没有把应说明的的问题说清楚,留下深深的遗憾。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2、1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01 , Processed in 0.09778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