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迈尔生前只是个普通保姆,如今却因她留下的10万张相片,被供奉为最伟大的街头摄影师之一。 若生前足够平淡,或许可以增强死后的戏剧感。薇薇安·迈尔(Vivian Maier),在世时只是个普通保姆,唯独闲来爱拍照,如今升堂入室,10万幅相片俨然已将其列入最伟大的街头摄影师之列。去世两年后,其第一个个人展“发现薇薇安:芝加哥街头摄影师”在芝加哥文化中心开展,4月,另一个展览也将在芝加哥的罗素·鲍曼画廊(Russell Bowman Art Advisory)开幕。随后是将于秋季问世的摄影集,以及2012年计划公映的纪录长片《发现薇薇安》。
这一定是约翰·马卢夫(John Maloof)2007年买下她的第一批3万幅作品时无法想象的。“那时我还不知道什么是‘街头摄影’。”马卢夫在其关于薇薇安的博客上写道。这位eBay卖家、房地产经纪人,彼时正与人合作,为Arcadia出版公司的美国影像系列图书收集芝加哥波提吉公园(Portage Park)一带的历史图像。数万幅作品中,他没有发现任何波提吉公园的图像。实际上,他并不确定自己发现了什么。
2008年,第一幅薇薇安的作品出现在网络上,属于另一位拥有者罗恩(Ron Slattery)。此后这批照片转入杰夫·高德斯坦(Jeff Goldstein)手中,目前杰夫拥有1.2万张负片和70个自制电影。2009年10月,马卢夫也尝试着将照片放到博客空间,各类忠告、建议和赞美纷至沓来。此后,马卢夫写信给芝加哥文化中心,要求为薇薇安举办展览。
等待有数月之久。然后,薇薇安·迈尔,这位不吭一声的漂游者,漫无目的的记录者,开始在街头摄影的殿堂里被供奉。她的拍摄时段很长,有黑白摄影也有彩色相片,但她最主要的作品,描绘的是五六十年前的芝加哥与纽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已迈过狂飙突进的建设时代,现代生活与消费主义越发成熟,思索的皱纹却开始爬上都市的额头——这个时候,街头摄影师在黑白影像中找到了最有力的表达。薇薇安·迈尔无目的游荡的那个时期,海伦·莱维特留下了一个诗意的纽约,充满孩童般的天真,柔情,喜悦;威廉·克莱因在表现一个自我陶醉的城市,光怪陆离,躁动,冷漠。
而薇薇安,作为保姆的薇薇安,只是在休假的日子里,抱着一个禄来双反相机,在纽约和芝加哥的街道上闲逛。她所服务过的家庭说她“很隐秘地”去拍,从未示人。事实上,很多照片她自己也没见过。马卢夫如今只从他所有的10万张负片中整理出了十分之一。他手上还有数百卷黑白胶卷和约600卷彩色胶卷等待冲洗。
对于薇薇安的一生,我们所知甚少。她于1926年生于纽约,曾在法国和美国之间迁徙数次。1956年她搬到芝加哥,做了40年的保姆,其中14年在同一家度过。从薇薇安的自拍像中,可以看出她的自傲与自信,她从未对着镜头做忸怩或亲昵之态,总像一个旁观者那样拍摄自己。
相比其他著名的街头摄影师,薇薇安从未表现得很有目的或非常尖锐。纽约和芝加哥在薇薇安的相片中发现了60年前的自己,数量庞大,无所不包,充满阐释的可能。《纽约时报》赞美她的影像“抓住了那里的芬芳,以及让这座城市拥有其爵士风味的矛盾瞬间”。《独立报》则认为,薇薇安作品中最具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国人边上的人:孩子,黑人女仆,商店门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
薇薇安的相片已被一些人评价为近年摄影界最重要的发现。但薇薇安已逝,在经历平淡而执着的60年之后。芝加哥城留在10万张相片中,而这些故事仿佛从来不属于她。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9 11:42 , Processed in 0.10613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