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评《形式内容孰轻孰重——间评2011各个摄影奖》一文

2011-2-17 16:18| 发布者: | 查看: 979| 评论: 0

    《形式内容孰轻孰重》一文发表在《中摄协网》上,作者,张瑾。是“张瑾博客”里的文章,本人读后不解其意,特请张瑾先生指教。

    第一段:“ 一组用 iPhone拍摄的照片获得 POYi的三等奖,让人们对摄影奖项的讨论达到了往年难见的热情。从金镜头到荷赛再到 POYi,今年的摄影评奖似乎就是要挑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 好照片 ,甚至对于什么是 摄影 的印象。”这一段说明用 iphone拍摄的照片获得 POYi的三等奖,引起人们往年难见的热情。没有有说明什么样内容的照片会引起如此大的热情,对象不清。接着说:“从金镜头到荷赛再到 POYi,今年的摄影评奖似乎就是要挑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 好照片 ,甚至对于什么是 摄影 的印象。”这   句话中的“好照片”“摄影的印象”含义模糊。什么是“好照片”?什么是“摄影的印象?”文章首段的开宗明义没有做到。究竟作者对 iPhone拍摄的照片获得 POYi的三等奖,持肯定态度呢,还是持否定态度,读者搞不清楚。  

    第二段:“既然以这组 iPhone拍摄的照片引发,就从这里说起吧。对于这组照片的讨论,更多的不是他使用的器材,而是手机内置滤镜产生的特殊效果。”  

这二句话中,第一句是“这组 iPhone拍摄的照片引发,就从这里说起吧。”第二句话说“更多的不是他使用的器材,而是手机内置滤镜产生的特殊效果。”  

上面句说“不是他使用的器材,”下面又说“手机内置滤镜”产生的特殊效果。“手机内置的滤镜”不是“器材”吗?作者概念不清,思维混乱。

接着说:“ 照片特效的问题并非始于照片的数码化,可以肯定在胶片时代,用宝丽莱或者 LC-A的潮人们拍摄的照片大概也就是这个效果,在那个时代人们似乎不会对这些照片指手划脚,因为人们首先会认定照片的真实性无可置疑,也会接受这些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确实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一段是照片的特效一事。众以周知,数码化以前,照相机就用各种滤镜产生照片的特效问题。“人们首先会认定照片的真实性无可置疑,”与“这些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确实也好不到哪里去。”上句与下句的含义联系不起来。那就是说“胶片时代”拍出来的照片“也好不到哪里去”,这不是糊人说梦吗?  

接下去又说:“毕竟假设用 iPhone的原始设置去拍照,产生的这些照片效果就会大为逊色,相对平凡的内容不但不够评奖所用,印在报纸上也不会吸引更多的眼球。但话说回来,长期以来摄影评奖一直接受,并且认可彩色照片去色转换为黑白,或者通过后期调整让色温看上去怪怪的照片,这自然也并非产生于镜头、 CMOS的特性。内容服从于形式,形式成就内容,这对坚守严肃摄影的摄影师或许更是打击,而非启发。”这一段话更使人搞糊涂了,“毕竟假设用 iPhone的原始设置去拍照,产生的这些照片效果就会大为逊色,相对平凡的内容不但不够评奖所用,印在报纸上也不会吸引更多的眼球。”“毕竟”和“假设”副词重复,“用 iPhone的原始设置去拍照,产生的这些照片效果就会大为逊色,相对平凡的内容不但不够评奖所用,印在报纸上也不会吸引更多的眼球。”这一句的内容作者持否定态度,我看不一定是这样的结果。
   
这一段最后说:“
长期以来摄影评奖一直接受,并且认可彩色照片去色转换为黑白,或者通过后期调整让色温看上去怪怪的照片,这自然也并非产生于镜头、 CMOS 的特性。内容服从于形式,形式成就内容,这对坚守严肃摄影的摄影师或许更是打击,而非启发。”  

“怪怪的照片“的产生的原因”是彩色换成黑白或后期调整色温,这也可以的。这么就下结论:“内容服从于形式,形式成就内容,”文章没有讲清,就突然下起结论来。还说:“这对坚守严肃摄影的摄影师或许更是打击,而非启发。”“打击”何来?“启发”何在?这就说明作者自己都没有搞清这一系列概念,有的胡说八道。  

第三段:作者说:“ 今年的金镜头、荷赛体育组照金奖有一共同点,即将这个奖项颁给一组各种体育运动照片的精选的堆砌。这堆砌不同于组合,它是一种无机的无序的没有轻重之分的排列,将每一张单独拿出来看,都是一张精彩绝伦的体育照片。这让人无法分辨这个奖项是颁给这些照片,还是颁给能在一年之内拍摄这么多精彩体育照片的摄影师?换句话说,这个奖项似乎算是颁给摄影师的 终身成就奖 。十分遗憾,作为一名体育图片编辑无缘结识北京青年报的郝羿。对于荷赛获奖者 Adam Pretty,却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对其作品相当熟悉。身为 Getty最出色的体育摄影师之一,给他颁发一个 体育摄影终身成就奖 。作者说明荷赛体育组照金奖共同特点是“奖项颁给一组各种体育运动照片的精选的堆砌。“精选的堆砌”是好呢还是不好呢?用词含糊。接下去表明这位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体育图片编辑,他对《北京青年报》的郝羿有意见,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这段的最后,作者说:“鼓励体育摄影师挖空心思创新拍摄手法堆砌好照片,还是鼓励拍摄更多更好的题材,这也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的博弈。显然在今年的评选中,两组评委对形式更加看重。”这句话中不少词语含义不清,如“挖空心思”与“创新”,“堆砌”与“好照片”不是矛盾吗?最后作者下结论说:“这也是一个内容和形式的博弈。显然在今年的评选中,两组评委对形式更加看重。”对“两组评委对形式更加看重”的结论从何处得出的,论征不够充足。  

第四段:“   相对其他摄影奖项,金镜头似乎更多的关注在新闻事件上,而非摄影本身。这让它多少看来有些像‘新闻事件配图评选’,而非一个新闻摄影的评选。”作者对金镜头评选持否定态度,理由是什么?未说清。  

对大奖“钟家姐妹”持否定态度。原因是“无论从摄影技法还是构图严谨程度来说,这都不是一张严格意义上的新闻照片。摆拍,构图时人物残缺不完整,暗角处理,再加上动情的文字说明,让人感觉这不是一张照片,而是中学生毕业典礼或者成人仪式上煽情的流媒体的一张截图。”这算是一个理由,但是否正确还要经过大家的公认,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文章最后说:“但它恰好配合了 2010强拆频发民怨四起的大背景,一如当年的 大眼睛 。中国摄影评奖似乎这许多年画了一个圈,回到了原点。内容在这张照片上和形式约可划上等号,但两者似乎都和摄影本身没多大关系。”这一段真难读了,“强拆频发民怨”与“大眼睛”有什么关系?内容与形式划上等号,要讲清道理。  

文章的副标题是“ 简评 2011各个摄影奖”,在全文中也要讲清, 2011年中头两个月,有哪些摄影奖也未告代?  

总之,全文对要论述的内容缺乏逻辑条理,语句含糊,有些句子不通顺,整篇文章的主题“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也未论述清楚,有的文不对题,望作者引起注意。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218评


[FS:PAGE]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03 , Processed in 0.07168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