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19届金镜头新闻摄影比赛评委手记[李楠]

2011-2-18 15:22| 发布者: | 查看: 1498| 评论: 0

    事件之内,看到什么?


——第19届金镜头新闻 摄影比赛评委手记


李楠


    (来源:李楠博客)1月19日至22日,我在青岛参加了第19届人民摄影报"金镜头"新闻摄影评选,这是一次特别愉快也特别有收获的行程,密集地看了不少好 照片,也因此密集地思考了不少问题。本届获奖作品在网上公布之后,听到不少同行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这些作品称得上实至名归,不仅题材上有所拓宽,表现手法亦见创新,以此代表当下中国新闻摄影的专业水准,让人欣喜,更让人可见希望。

    这样的评价,作为评委之一,我既深感认同,又与有荣焉。其中特别鼓舞我的是,一批年轻摄影记者,不是青涩地崭露头角,而是仪态从容地显现出一种大气与成熟:

   《潇湘晨报》的杨抒怀,他的《窑奴全纪录》在2010年让我注意到这位摄影师擅长以沉静、肃穆的注视来表现一种理性的温暖,其后极具穿透力的《钟家姐妹》肖像定格了轰动一时的"宜黄血拆事件"。本届比赛他果然以《钟家姐妹》的题材、表现俱佳夺得了年度最佳图片大奖。

   《新京报》的赵亢,数年以来均有上乘表现,他的强项在于见人所未见,有着出色的视觉敏感和社会观察力,本届比赛他获奖的《彩虹先生》、《17岁的烦恼》,完全属于记者发动的题材,在偏僻、冷门的角落通过深入到内心世界的影像阐述出了平静寻常掩盖之下的社会问题。与被动地跟着新闻跑的记者相比,赵亢保持着头脑的冷静与心灵的热诚。因此,最终他还获得了年度杰出记者的荣誉。

   《杭州日报》的李建刚,一人独获两项金奖,有人说他是本届比赛最大的一匹黑马,但我知道,一朝成功的背后实际上是持续多年的坚持。《失足妇女》撬开了社会底层沉重的黑暗,《酒的过度消费》则以一系列发散的镜头聚合了中国特色的社会风气。两个作品都显示出有份量的思考。

    此外,《中国日报》邹红的《这是2010年的北京》,《都市快报》贾代腾飞的《我们正年轻》表现手法迥异于传统新闻摄影,但又不失人文情怀,一股新劲之风扑面而来。摄影当如是,常变常新,永远有无限美好的可能。

    这样的结果,是人民摄影报和"金镜头"多年来坚持专业至上、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的必然之得。一年前,我在第18届"金镜头"评委手记中谈到了目前新闻摄影存在的四个问题:摄影记者的视觉及人文修养问题、新闻摄影的专业标准问题、摄影比赛的评价标准问题和图片编辑的问题。时隔一年,从2010年度的参赛作品来看,这四个问题虽没有完全解决,但如上所述,已经有了相当的改观,整体水准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正因为这样可喜可贺的局面,使我更加深切地去思考当下面临的问题。本届比赛固然使我们有幸站在一个高峰之上,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基本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重视与深思。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样一个很基础但又很重要的问题:事件之内,我们到底看到什么?能看到什么?该看到什么?我们在事件现场看到的东西,又如何能让千里之外的读者、十年之后的大众同样看到?以照片清晰、准确、完整地陈述、阐释新闻事件,这是新闻摄影的基本功能,也是摄影记者的基本职能,很遗憾,在这一条基本线上,我们有时能超水平发挥,有时,又出人意料地大跌眼镜。本届比赛出现的一些现象,可以说明一二。以下具体论述。

    2010年,算下来大事也不少,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王家岭矿难、上海高层公寓大火以及数起拆迁事件等等,按理说,这些都是能出片子的,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不能说好照片没有,但与想像之间,多少有一定距离。

   上海世博会,参赛图片倒不少,但最终获奖[FS:PAGE]的一张也没有。当然,这种情况极大可能是好照片没有投稿,实际上,我也注意到的确存在这种情况。可是,三万余幅参赛作品,都挑不出一张关于一个持续半年之久的事件的像样照片,似乎也有些说不过去。评委们更多看到的,如过江之鲫的,是一些极其表面化、模式化的肤浅之作,说得不客气点,仿佛拿专业相机拍了个"到此一游",不是以记者的身份,倒像是游客的身份,所以,他们只看到了游客们看到的东西:长龙一般的队伍、新奇有趣的展品、造型各异的建筑......除此之外,偌大的世博园,空空如也。你把世博当庙会,它当然也只能是一场庙会。庙会,大概也就这些东西了。

1.jpg

 


   这里,我想举两个摄影记者的作品为例。上面这张是中国摄影师易欣的作品。鱼眼镜夸张了宏伟现代的世博馆,一切都是那么高级而华丽。这恰恰与前景中千姿百态、脱鞋解衫、席地坐卧的中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文明,不仅仅是有足够的硬件,还要有足够的软件。我们第一眼从照片中看到了这个。再细看,这正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人,那种微妙的当下状态的真实反映:有物质财富,有精神需求,有自信,有魄力,但,如何善用财富、如何善待精神,如何适度地显示自信以及适当地使用魄力,还在过程之中。

   数十万人熙熙攘攘的世博园内, 看到了这个。这才是世博会除却是一个大PARTY之外贡献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和触及内核的思考。

   再看意大利摄影师丹尼埃尔·马提尔利的《印象世博》,将具体的物理空间完全以视觉的纯粹予以解构,在将我们的视觉经验推向极致的同时,世博会的光怪陆离、神奇眩目也尽在其中。在这些照片中,看不到充斥于各种媒体、人云亦云的世博会,但又分明看到了世博会150年以来真正引人之处:人类梦想的现实陈列。


2.jpg

 


    这两件作品都全神贯注地观察事件本身,在事件之内寻找发掘蕴藏着的本质意义,正是因为目光直抵内核,外在呈现的照片才具备了坚实强劲、屹立不倒的力量。它成为这个事件强大的理由,事件本身终会在时空中消失,照片可以成为其依然存在的理由--不是作为事实的存在,而是作为意义的存在。这种力量,是一张照片发自于内的直指人心。相反,柔弱,绵软,就事论事,游移表面,"趴在地上"的照片是无法生存太久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举国瞩目的世博会在本届比赛中竟没有产生一张获奖照片的原因。

   再看一个事件,同样发生在上海。11月,上海静安区胶州路高层公寓突发大火,58条人命被瞬间吞噬。这一惨剧引发的社会关注之强烈程度不亚于花团锦簇的世博盛会,本届比赛相关图片也是数量众多,最后虽然有一组获得突了发新闻组照银奖,但就总体而言,摄影的表现似乎可以更好。除却有些好照片可能没有参赛的客观因素,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仍然是:摄影记者没有从事件之内看到足够充分、足够准确、足够到位的东西。

    上海大火之所以成为公共瞩目并引发强烈关注的事件,显然不仅仅因为它导致的死亡人数。这起事件的吊诡之处在于:在上海这样一座高度现代化的繁华大都市里,一栋高层建筑竟会因雇用无证电焊工导致失火,事发后又竟然高达58人死亡。人们几乎是眼睁睁看着这栋大楼连同里面的生命被烧成焦炭。其间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不言而喻。正是这些被大火烧出来的问题触痛了民众的神经,那铺满马路的鲜花,寄托的不仅仅是哀思。而这一点,却很难在参赛照片里看到。

    那么,从这些照片里能看到什么呢?烈焰浓烟,奋力救援,相拥痛哭,鲜花遍地......基本围绕消防队员展开的拍摄像极了一首英雄赞歌。不错,每一张图片都在反映这个事件,都是真实的现场,这样的角度如在平时或许还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FS:PAGE]。但是,这些不是任何一场火灾都会看到的场景吗?这些画面,和上海人乃至全中国人永远铭刻于心、饱含剧痛的"上海大火事件"之间,能真正重合吗?或者说,这是那场大火真正被看见的东西吗?

    假以时日,若有一天人们凭借这些照片来认知这场火灾,很有可能只会看见英勇的警察叔叔们,而淡漠了那些死不瞑目的亡魂。

3.jpg


 

   毫无疑问,摄影记者拍摄这些照片时肯定在现场,而且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现场,但很遗憾:人在现场,却未必能传达真正的现场。因为,他们没有能看到正确的焦点应该对准哪里。有人说,事发突然,摄影记者不可能在现场了解幕后诸多问题。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的确,记者不是神仙,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全部事实。但是,起码,这是一场都市高层建筑突发的火灾,其伤亡本不应该如此惨重,这是在现场就可以看到的。照片应该能反映。比如这张《环球时报》记者陆云拍摄的照片,一群惊惶失措攀援在脚手架上的求生者,就能说明这一点。其次,事发当天的网络上已然有对事故起因及相关内幕的披露,记者在跟踪报道时完全可以掌握事态发展的方向,知道采访的重心所在。最后,参赛之前,图片当然要经过选择和编辑,这个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让影像叙述完整。很可惜,这三个机会都被轻易放过了,甚至没有人意识到这是"看见事件之内"的机会。所以,我们看到了一堆又一堆大火的照片,但是也可以说,我们什么也没看见。

    再如广州亚运、玉树地震,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除了现场,就是现场。这两个大事件也没有带来太多令评委眼前一亮的获奖照片。有一种说法:奥运之后再拍亚运,汶川之后再拍玉树,就没感觉了。也许,我们的眼睛总是需要更强烈的刺激;但是,摄影记者之所以专业和职业,在于他的眼睛是经过不同于一般人的训练和考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所以从根本上讲,激情不是与刺激成正比,而是凝聚着永不停滞的思索。

    事件之内,看到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时时提点自己的问题。

    禅宗曾论及观看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三重看,层层递进。第二重比第一重更进一步,第三重则真正接触到了核心:看到了最本质的山水。我们的摄影,有很多还在第一重。

    若是看不到东西呢?那是因为脑子里没东西;脑子里没东西,自然拍不到好照片。如何能看得更多、更深、更准?我这里提供一个阿尔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观看的艺术》作者)总结的公式:观看=感觉+选择+理解。看清楚往往是想清楚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知道
学习 感觉
记忆 选择
  理解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能量在其中不断递增:知道的越多,感觉到的就越多;感觉到的越多,选择的就越多;选择的越多,理解的就越多;理解的越多,记住的就越多;记住的越多,学到的就越多;学到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多......。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提高观看的能力。


    一年一度的"金镜头",总是给人启发与回味。这些启发与回味显然已超越了奖项本身,因此,"金镜头"在某种意义上已然不仅仅是一项新闻摄影的评奖,它已成为中国新闻摄影发展最具活力、敏感度、和权威性的风向标。这是我们的庆幸所在。

   摄影需要不断超越,摄影也需要自我救赎,无论超越还是救赎,一条道路是向外寻找,另一道路是向内探求。事件之内,看到什么?其实,这一问题的指向不仅是摄影如何表现眼前之事,更是我们如何由摄影完成自己内心和灵魂的修炼,抵达彼岸,获得自由。我们不是旁观者,我们身处其中,我们共赴那一个命运。

  [FS:PAGE]  注:金镜头获奖作品请见http://news.sina.com.cn/photo/rmsyb10/index.shtml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7 , Processed in 0.07594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