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家.我的摄影大家

读藏策写的《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走向》一文

2011-2-21 14:38| 发布者: | 查看: 871| 评论: 0

    在《中摄协网》上读到藏策先生的文章《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走向》一文,好些地方没有读懂,特写此文与藏先生切磋。

第一段:作者提出了本文的论点:“新媒体理论”的五字真言:。“媒介即信息”。这个论点的释义是“媒介”。“媒”,媒体(包括括语言、纸质媒体、数字电子媒体),“介”介质,由各种媒体组成的不同介质,经由从事各种介质的人传播不同的信息。下面各段论证第一段的论点,理由是否充足,且看下面分析:

第二段:作者说:“‘形式即内容’的道理理解透了,‘媒介即信息’也就容易明白了。”其意是“形式就是内容,”把形式和内容等同起来,我认为不妥。原作者认为其理由是A、感光原件的改变影响和促进了摄影的发展。我认为:摄影内容的丰富,改变了摄影胶卷的张数,135相机的胶卷变成了36张,也是方便带和存放,是内容决定形式。B、诗歌字数的改变,从4言变5言,再变7言,促进了诗歌的发展。我认为,唐朝统一后,为了发展生产,休养生息,繁荣经济,有了贞观之治,出现了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及众多的有名诗人。李白的诗打破了7言的限制,出现了多言的诗歌。也是内容决定形式。C、印刷术与长篇小说的兴起更是有着直接关系。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因为长篇小说内容众多,不改变印刷条件,就不符合长篇小说内容的需要,也是内容决定形式。D、摄影与文学又不尽相同,摄影是现代工业产物,增加摄影语言的维度,是永远是动态的发展。那文学呢?有什么特点?与摄影相同在何处?不同点是什么?摄影语言的丰富,决定了对相机的改变,镜头的发展,特别是数码相机的出现,这是划时代的变革。也是内容决定形式。不是原作者所说的“形式即内容”的含义。摄影语言的破解,不是不能破解,而是阶段性的破解。正象电脑软件不断出现,不断被破解的道理一样。

第三段:原作者说:“从传统相机到数码相机是摄影科技上划时代发展,但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小巫见大巫了。影像的数字化,不过是新媒体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新媒体对于人类的改写,不亚于当年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学、摄影以及诸多的艺术品门类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举文学一例,“比如说文学,绝不可能仅仅是从纸媒文学到网络文学的改变,肯定会出现集文字、图像、流媒体等于一身的全新的文学文体。至于摄影,就可预见的未来而言,我以为一是“新艺术类摄影”的崛起,二是纪实类摄影的分流。”这只是作者的预见,今后的发展也难于预料。这一段中,什么是“新媒体时代”的概念?新媒体时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时代未交代清楚。“新艺术类摄影的崛起”、“纪实类摄影的分流”也未说明。只是说:“‘新媒体’对于人类文明的改写,应该不亚于当年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学、摄影以及诸多的艺术门类都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比如说文学,绝不可能仅仅是从纸媒文学到网络文学的改变,肯定会出现集字、图像、流媒体等于一身的全新的文学文体。至于摄影,就可预见的未来而言,我以为一是‘新艺术类摄影’的崛起,二是纪实类摄影的分流。”

第四段:论述数字影像的后期制作。原作者说:“ 数字影像相对于传统影像而言,改变最大的其实是影像的后期制作,数字暗房所拥有的巨大空间,可以说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根本就不是传统暗房所能比拟的。数字后期的这种几乎永无止境的可能性,对记录类摄影的用处有限,但对“新艺术类摄影”则无异于提供了一个可供影像实验的天堂。真的是心有多远影像就能走多远。而社会现实本身的日益虚拟化,将是‘新艺术类摄影’最大的灵感资源。”

    这一段说明暗房制作的空间是巨大的,一切皆有可能,对“新艺术类摄影”提供了实验的天堂。上段已提到“新艺术类摄影”的概念尚未讲清楚,这一段又[FS:PAGE]提出数字影像后期制作是“新艺术类摄影”则无异于提供了一个可供影像实验的天堂。”
    第五段:纪实类摄影的分流,高清动态影像日益普及和强化,静态图像不是动态图像的对手。这一段说得还有道理。但与主题有什么关系?动态图像与静态图像同是媒体,同样传播信息,但效果有所不同而已。同本文的主题挂不上钩。“纪实类摄影的分流”在这段中也未说明,纪实摄影如何分流也要说明。

第六段:纪实类摄影中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的关系。动态图像实用性性信息量大、更多更丰富。原作者说:“新闻摄影界的新锐们对流媒体等动态影像的兴趣才会如此强烈——今天的新闻摄影记者只会拍静态影像已经远远不够了,他还必须熟练掌握动态影像的拍摄。由于新闻摄影在摄影语言上排在了“间离”程度和“艺术”含量最低的一极,于是也就最先开始了分流……”这一段中有几个术语要搞清楚,如“间离”、“摄影语言编码”等,才能懂得为什么“由于新闻摄影在摄影语言上排在了“间离”程度和“艺术”含量最低的一极,于是也就最先开始了分流……”的道理。这一段的说法倒还可以。但要点明不管是静态和动态图像都是传播信息之用,和开头的主题挂上钩。

第七段:纪实摄影还会再分流。同样会面临着动态影像的挑战。这一段继续论述纪实摄影中静态和动态图像的关系。原作者说:“纪实摄影还会不会继续分流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那些“间离”程度和“艺术”含量都不太高,而只偏重于事件叙述和实用性信息采集的纪实摄影,同样面临着动态影像的挑战,甚至会最终演变成依附于动态影像的标签式的截图,就如电影的剧照……”要说明纪实摄影要分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这样就和开头的论点挂上钩。

第八段:这一段讲的是“只有“间离”程度和“艺术”含量都较高的纪实摄影,因为其图像文本自身已经达到了高度的自足性,具有了只有静态影像才可能具有的影像的诗性,才会拥有动态影像所永远都无法替代的独立性。”所提的“影像的诗性”的概念是什么?还要说明哪些纪实摄影的“间离”程度和“艺术”作品是含量高的?否则读者是搞不清楚的。

第九段:“‘新媒体时代’同时还会使社会现实进一步虚拟化,鲍德里亚的那些‘类像’理论在今天看起来似乎是‘科幻’,而在未来却注定会成为较为普遍的现实。当纪实摄影面临无‘实’可纪的时候,‘真实感’将成为人们唯一可操作的东西。”

这一段中,“社会现实进一步虚拟化”是什么的概念?为什么无“实”可纪?这一段应当是结论,又回到上文所提的“‘新时代媒体’同时还会使社会现实进一步虚拟化”上。文中鲍里亚德的“类像”理论是什么?要交代清楚。原作者说:“至于“新纪实摄影”,恰恰有可能是发展和变数都比较大的一种,因为它和“新艺术类摄影”一样,都有着不同于传统摄影的后现代文化基因,既是“仿真”又是“颠覆”,既是营造“真实感”放逐“真实性”的一种隐喻,又可以说是超越于物象的非纪实的“纪实”。”这两个“既是”句的辩证关系也要说明白,否则读者会搞糊涂的。

总之,本文的原意是好的,探讨新摄影的走向,目光向前看,但在论述过程中不够充分,逻辑性不够严密,是不足之处,有不妥之处望藏先生指正。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2、2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26 , Processed in 0.14600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