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昆老师2010年5月广东讲座 I 5月14日晚 8:00 佛山市图书馆《南风讲坛》 主题讲座 《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在中国》 II 5月15日下午3:00 佛山市群众艺术馆 《劳动者纪实展览》现场 讲座《纪实摄影的社会担当》 III 5月15日晚 8:00 南海市图书馆 主题讲座《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在中国》 IV 5月16日上午 顺德乐从镇镇政府 应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之邀 讲座《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在中国》 V 5月16日晚 珠海特区报 应中国摄影在线网站与珠海摄影家协会之邀 主题讲座《纪实摄影与观念摄影在中国》
鲍昆5月广东讲座纪行与感受之一
------5.14-佛山图书馆南风讲坛 5.15南海图书馆有为讲坛 袁夏
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劳动者展览把鲍老师请来,那是不全面的。展览之外,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聆听到关于摄影真正能做些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已经有人做了什么.所以,忙碌策展间隙,为鲍老师定下佛山图书馆 ,南海图书馆 ,佛山群众艺术馆,顺德乐从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会讲座,珠海中国摄影在线与珠海摄影家协会的五场讲座。 鲍昆老师的前两场讲座,是在图书馆进行的。14号下午4点半走进佛山图书馆,鲍老师回头问:袁夏,今晚来的是什么人 。我笑着说不能完全确定,其实,心里觉得挺对不住他的。因为,这可能是一群对他完全陌生的人,很可能不知道他是谁的人。这些摄影之外的人群,对于鲍老师来说也可能是完全陌生的。这是不同于他以往的任何一场讲座。因为以前针对的都是摄影圈的人,而这次不是。但是,我觉得这次意义不同寻常。 社会上,在摄影圈外,越来越多的相机的人,他们正满怀激情地进入这支曾经被人们认为是搞艺术的队伍,欢天喜地地创作着、比赛着。我非常想让他们应该一进来就能听到真正的摄影的声音,哪怕听进去一句,也有可能引导他们走入摄影真正的本质而不只是为娱乐为比赛拍摄,我真不愿再看见像我们90年代拿相机时将光影当成摄影全部而耽误了太多时间错过了太多该纪录而没有纪录的摄影最该干的正事。 这不只是佛山个案,中国大多地方都如此。这样的讲座实在太应该有人来做,而且应该持续不断,它会让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内心充满力量而不是因为手中的相机。尽管个人力量非常微薄,但是,我想,有人做总比没有人做的好 。 近段时间南方暴雨,14号晚上也不例外,我告诉鲍老师,来的人可能不会很多。而且一直没有停止在心里的盘算,今天晚上,如此源远流长的纪实摄影的大餐,谁会来呢?尽管能通知的通知了 ,短信,QQ,邮件,网络发帖,甚至周四的佛山日报也拜托了朋友发消息,但是,依然心里没数。 我想,至少,佛山南风讲坛追求精神生活的固定人群,会来一部分。他们一直跟随这个讲坛多年,与国内外多少专家学者思想激进人士一起度过了无数个令人精神欣喜的周末,但是这些人相对于图书馆一墙之隔大街上的滚滚人流,那是非常小非常小的一部分。而要命的是,这部分人恐怕也不能全来,因为他们恐怕还不了解鲍昆老师,尽管鲍昆在中国摄影圈里,无人不知晓。摄影,不过是社会上无数圈子中的一个小圈子。但是摄影,一但与社会发生对接或者直接指向社会与生活而不是艰难地挤身艺术,那么摄影本身的影响与作用会大很多。当然我们并非为了影响才觉得去做摄影,才去讲摄影。而是,摄影本身便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我们却一直放弃甚至背弃不参与,沉浸于所谓的越走越窄的摄影艺术世界。 周五晚8点前,佛山大雨倾盆,还是有不少人冒着雨而来,我没指望那些天天鼓噪在本地摄影网站上蚂蚁一样聚集的人群与制造海量娱乐图片的人们。的确,他们没来几个。当外地朋友遗憾无法聆听像鲍[FS:PAGE]昆老师这样的摄影批评家的讲座时,他们却丝毫不懂得在乎与珍惜 ,这实在是有点可惜的事情。在很多的人眼里,我明天凑够钱弄台5D- 2 ,我明天就是摄影家了。摄影就是这样奇怪的事情,仅仅因为一台机器,就可以赋予某些人身份,尤其是那些钱权在握者,可以慷国家之慨而成全自己的摄影家之梦。 但是,尽管台下听众不多,鲍昆老师依然执着地站在讲坛上,充满激情与理性地把在场的人们带到140年来中国纪实摄影所走的路。他们那一代人,他们上面那一代又一代,几乎所有的摄影人一开始都把摄影仅仅当成艺术来看待,左右了无数人的摄影实践。这在开始是件好事,后来便发展成坏事,让很多人误入歧途直到今天。 中国人从1840年以后被摄影到1870年中国人接触摄影,最早的就是南海的邹伯奇,把摄影当成技术来接触,将瞬息的万态纪录下来。香港的赖阿芳则拿来赚钱,五四以后,以刘半农为首的一接触摄影,便立刻当成纯粹的的艺术来接受,认为摄影是美术之一种。摄影在中国能起到什么作用啊?科学利器,纪录社会?他们没有想到,把美育人群教化人群,当成了摄影承载的主要任务,结果导致摄影走了很长的弯路。后来,把摄影当成推动革命改造历史工具的是中国共产党。沙飞认为,摄影就是工具,与社会斗争有关,摄影很快简单化为斗争工具结果也片面化了。现代历史过于惨烈,把摄影用得淋漓尽致的是中国共产党。大跃进,三面红旗,四清,文革,摄影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工具连蔡元培的美育作用一点也没有了。也许出于内心的反叛,大家反而认为摄影就该是艺术。直到文革结束,摄影才回到原始状态,摄影是可以娱乐可以表意,抒发自己情怀的工具。那时的摄影人充满热情地倡导摄影的艺术性,忘掉了摄影更为宝贵的信息属性。文革后的五、六年才慢慢地回到摄影是信息载体的认识,让摄影回归到本体地位是1983-1984年的事情了。 达盖尔发明摄影术14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摄影才回归。但不知道对摄影如何定义?很长时间把摄影分为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两类。而且理解为前者是拍人后者拍景,人们就这么粗略的一分。不知道摄影还有更多的用途。1983年开始,我们介绍西方摄影时出现了一个词汇叫纪实摄影,人们不断地挂在嘴边,认为拍人的就是纪实摄影,拍风景的就是艺术摄影。而当时很有话语权的一个人,杨绍明,他把记录摄影一直叫新闻摄影。 终于到了1988年,纪实摄影,被一个叫肖绪珊的人在报刊上介绍自己在美国看到美国摄影史,然后是1989年杭州的一次会议上,一个叫黄少华的人英语非常好翻译了国外的资料,才向社会正式传播纪实摄影究竟是什么呢?根本不是我们一直所说的拍人的就是纪实摄影那回事。纪实摄影,是有着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人类命运的强烈社会关怀的摄影。但偏偏因为当时6.4政治敏感,所发表刊物很快被回收而没有流传到社会上。但是,我想,如果纪实摄影从一开始转播到中国就带着西方原意前面的"社会"两字,情况会好很多。在中国这个民主法制意识公民意识淡薄的国度,人们依然不知道可以用相机去为社会进步而扣动快门。摄影主要还是被当成艺术,其实,艺术,真的只占了摄影很小很小的部分。 1989年后中国政治退步,经济上大步前进。大量信息很自由地进入中国。国外通讯社按照他们的需要了解中国给中国摄影人下订单,成全了不少人摄影人按照别人的胃口来做的大量纪实摄影,而且很快成为许多人认为这些就是成功纪实摄影的典范。为了挣钱,上世纪90年代,纪实摄影成为中国最牛的摄影,很先锋很前卫,革命性的,风光摄影开始被看不起,但是广大的摄影人群与摄影专业报刊依然是艺术摄影统领全国摄影江山。而极少部分以把片子卖到西方通讯社为成功人,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摄影的后殖民主义,西方人发单要这些货,中国人就赶紧供应。这样的摄影[FS:PAGE]一直持续到2005年左右。中国人对纪实摄影依然处于极大的误会之中。很多类似纪实的文献摄影,比如记录消失的街道等等被当成纪实摄影。如果,照片中根本读不到强烈的人文关怀,充其量只能叫文献摄影而不是纪实摄影。 其实,国外真正的纪实摄影,是在前面加了一个响亮而厚重的修辞"社会"两个字的。国外理解并坚持的纪实摄影,就是,强烈关怀社会进步与人类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纪实摄影是左倾的摄影,是改良主义的摄影,而不是要推翻这个社会,是强烈地希望改造社会那些需要被改造的部分。摄影师用照片呼吁社会改良国策,从而也发展与推动了社会纪实摄影。 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家路易斯·海因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摄影不应当仅仅为了美,而应有一个社会目的。要表现那些应予赞美的东西,也要表现那些应予纠正的东西。"从1904年拍摄埃利斯岛的难民安置,几十年不断的用摄影做主要手段,致力于多个主题的社会改革。他的创作涉及迁移的难民、各地的童工、城镇贫民窟和受灾乡村等。 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对此评价到:"海因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一定是最后一个用照相机反映社会改革运动的摄影家。但他极为出色的工作质量却很少有人能够相比。更重要的是,海因拍摄的童工照片在实现他为之奋斗的改革方面起了帮助。"这就是纪实摄影的人文价值:它决定着你的照片是否能超越时空进入历史,超越个体打动大众。艾伦·特拉亨伯格对海因赞美:"对于海因而言,‘正直'并不仅意味着拍摄方法的纯洁,它还表明对于亲眼所见的事实担负的责任。" 尤金。斯密斯一直秉承摄影将是"促进改良和理解的伟大力量",他的摄影不只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而是他对人生、对命运的关注。尤金·斯密斯,1971年出版的《水俣》画册,发行量达到三万册。用照片揭露这种污染环境的罪恶,这个专题不仅轰动而且为受害的人们讨回公道。轰动日本,也轰动了全世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重视。他的这些作品,有如唤起人们共同起来保护环境的警钟。三年半的时间里,厂方为了阻止他采访,雇用了打手多次袭击他,以致被打伤住进了医院。但他"九死不悔,永不妥协",他和渔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拍摄了许多真实的镜头。世界并不仅仅因为这些作品获1972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而铭记他。 雅各布·里斯揭露的美国贫民窟的照片引起了纽约市政当局对于社会贫困问题的重视,以及不谙摄影的社会学者刘易斯。海因愤然拿起相机拍摄童工的悲惨状态,促使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禁止雇用童工。以及美国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下的美国政府机构-农业安全局(FSA)实施7年之久的FSA计划,许多优秀摄影家深入美国农村各地拍摄27万多张照片,成为一个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感性材料。中国,有这样的土壤吗?是先培育真正强烈关怀社会进步与人类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纪录摄影,还是培育能够让这样的纪实摄影存活并产生社会影响的民族土壤呢?这显然不仅仅取决于摄影圈的人的努力就够了,但是,没有我们的努力,这一切就更难。 摄影,充其量只是一个很小的声响。但是有的时分,一张照片,或许是一组照片,却可以引发我们的责任感认识。摄影是什么,与笔,纸一样,是表意的一种媒介,也可以说是一种材料。我一直认为,摄影是一支笔,是一盏灯,更是一杆枪,需要我们去纪录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独立的民间的看法,需要去照亮那些应该被照亮的角落,更需要我们像枪一样去捍卫人类的正义与尊严。但是,我们依然是希望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左派,而不是造反者。正如那句诗,为什么我们的眼里常常包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虽然我们的镜头里没有莺歌燕舞,没有悦目的光影构图,但是依然可以说,我们对这个国家爱得深沉 最近这些年,近在我们身边,国内也有几个值得让大家[FS:PAGE]记住的名字,他们与远在美国与我们在书上看见的那些优秀的纪实摄影家一样,肩负着对社会的强烈关爱与使命,用他们所做的用摄影来展开现实改造运动,他们所从事的是,摄影最该做最必须做而且也比任何媒体介质都会做得更好的事情。 我们看到卢广成功了,获奖了 ,但是 ,我们看到那无数亡命奔波背后强烈地呼吁改良社会的强烈社会关怀吗?我们没有看到,只是看到人家获奖了。我们看到解海龙直面那一切的使命感 、勇气、良知与毅力吗?他就想用一台微不足道的相机去触动社会强大的脉搏,希望工程,终于,才有了真正的希望。他几乎是中国唯一以摄影来关注当代中国现实问题而且取得政府认可的成功的实现用摄影改造社会的,尽管这种许可的获得是以一种稍具戏剧性的悲情方式与大众和传媒的一起参与换取的。与无以数计无比庞大的中国摄影阵容相比,一个解海龙,是不是太少了,太孤独了!还有多少可以与希望工程相比的关乎国计民生关乎中华民族子孙万代的事情需要相机去直击去纪录而没有啊!反映农民以及农民工生存状态的纪实影像,没有得到社会真正的响应,造成他们的命运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我们也许没有看到今天的王久良直面北京垃圾的孤独、无奈以及斗士一样的勇气 ,甚至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把铺成在他心里,让他窒息的垃圾当成整个中国的垃圾、全人类所生产的垃圾的巨大绝望与悲愤。。。。。 10点了,鲍老师依然沉浸在他的社会纪实摄影里,台下不多的听众也是。我注意到鲍老师不时地在台上交换着双脚,我示意工作人员搬凳子请他坐下来讲,他说那样多对不住听众。珠江时报记者恳请鲍老师说说观念摄影吧,我们太想了解了。 就这样,鲍昆老师一直讲到十点半。从下飞机到佛山,四点半接受记者采访就开始讲,鲍老师真的很累。我知道后面还有给他安排的四场呢。次日,专门从东莞赶来佛山的占有兵说,晚上与鲍老师聊他的外来工摄影到半夜两点。 在佛山听讲座的一位医生,一位心理咨询师,是南风讲坛资深听众了,因为鲍老师这堂讲座,她开始反思甚至谴责自己为什么老是拿着相机拍花拍草拍自己的小布尔乔亚,她们说,过一阵,要回甘肃老家去拍那些值得拍的乡邻生活。其他人的收获我不得而知,但是她们几位,从14号晚上佛山图书馆,一直听到15号下午群众艺术馆劳动者展览现场,然后到15号晚上的南海图书馆,一直埋头做着笔记。那位叫万音的医生,从来没有做过主持人,自告奋勇地请求做南海图书馆"有为讲坛"鲍昆老师讲座的主持人,因为,她太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内心触动,不说出来,她说自己要憋死的。 15号下午,群众艺术馆劳动者展览现场讲座结束后,我们一行晚上赶到南海图书馆时,密密麻麻的人,近三百人吧,默默地欣慰与感动。 鲍昆老师在南海关于中外优秀纪实摄影的讲座,强烈地感召着手手中握着相机的人,不,握着对人类的强烈的关爱就够了。相机,确实,只是表达传达您这份社会强烈关爱的一个有力工具,但是真正的推动社会改良的影像来自与对社会深切关注的头脑,这样的头脑,蓄满了哲学,人文,历史,社会学等丰富学养,这一切知识背景与生命阅历决定了您何时何地扣动快门以及所产生影像的社会意义与真正的力量。 希望多些人来做向越来越多的社会上的摄影大众传播摄影之外的思想与观念的工作。这就是我啰啰嗦嗦想把这些文字写出来最本真的动机。 时间匆忙,总是被打断,一些是笔记,一些是想法,一些是资料,比较乱,还有暂时没有想起来的,再补充。 下一部分将写到我鲍老师跟真正的摄影群体的讲座的见闻。
佛山图书馆南风讲坛
接受记者采访
0
0
鲍昆老师一直站着讲了两个半小时
博友 佛山日报摄记龙翔(右一)听完课 主动跟我说,别请鲍昆老师去看他们的汶川水磨援建展览里了 ,都糖水片,浪费鲍老师时间。我真是如释重负了一般,因为他帮发了讲座消息,俺不得不答应他请鲍老师去看他们展览的请求。
(以上图片,博友占有兵拍摄。) 南海图书馆有为讲坛讲座 2010-05-15晚上8:00-10:00
南海图书馆讲座
0 0 0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粤公网安备44049002001081号 )
GMT+8, 2025-7-14 17:47 , Processed in 0.0182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