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策:
纪实摄影向何处走?》一文,分三大段论述,第一大段是
“纪实转向”:何处是归途?又分
7小段:
第一小段:提出分论点:
记录才是摄影的本质,纪实摄影才是摄影的正途……于是,昔日的风光大师风光不再,沙龙风格备受置疑……
第二小段:作者说:“该怎样评价摄影的“纪实转向”呢?虽然我一向主张摄影类别的多元化,并且早已预感到“新艺术类摄影”有可能是未来的一大主潮,但我仍对正在发生着的“纪实转向”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因为在当代中国的特定语境中,纪实摄影确实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不过同时应该指出的是,风光、沙龙,以及形形色色的所谓“艺术摄影”,其本身都是无辜的。但这类摄影中又确实存在着某种“原罪”,只不过罪不在这些摄影门类本身,而在于其摄影语言的被挟持。”这一段中,作者肯定纪实摄影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风光、沙龙等摄影具有原罪,罪不在本身,在于摄影语言被夹持。。这时要搞清什么是“原罪”,摄影语言被夹持的含义是什么?我的理解是风光摄影、沙龙摄影等艺术门类有缺陷,主因是不纪实,经过人工的加工、修改、处理过的作品。所以它们的作品在摄影语言上就被夹持了。
第三小段:作者说:“
找到了沙龙摄影的“基因样本”,再去“比对”时下的“沙龙摄影”,立刻就会发现:此沙龙非彼沙龙也!原来沙龙摄影在大半个世纪的话语流变中,早就已经“基因变异”了。‘比兴’也好,‘咏物’也好,还都是在‘言志’或‘咏情’,其基本立场是个人的,文化的。但在文艺被沦为政治宣传工具的年代,沙龙摄影若要继续存活,就必须按照“适者生存”的规律,来个‘基因突变’,并从此洗心革面接受改造……于是‘言志’的沙龙摄影变成了‘载道’的沙龙摄影,‘比兴’、‘咏物’式的文化隐喻变成了政治宣传式的超隐喻,文人士大夫情怀的高山流水梅兰竹菊变成了朝霞满天光芒万丈的国家景观‘东方红’……也就是说,若云有罪,罪不在‘文体’而在于“文本”——其摄影语言的意识形态编码,已使大多数的所谓“艺术摄影”堕落为一种貌似‘艺术’的反艺术。”
这一段更难读了,读者首先了解沙龙摄影的历史的演变过程,才能理解沙龙摄影的“基因”所在和“基因变异”的原因。早先的沙龙摄影提倡“比兴”、“咏物”、“言志”、“咏情”,抒发个人的情感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和变革,沙龙摄影进入到政治宣传式的文化,内容上也突变,文人士大夫情怀的高山流水、梅兰竹菊变成了朝霞满天、光芒万丈的国家景观“东方红”。
第四小段:“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在观念上的差异,绝非是一种表面上的“文体”之争,而是深层上的“文本”之争,是摄影语言上的规训与反规训、挟持与反挟持、俗套与反俗套之争。”说明纪实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区别。
第五小段:“然而,对于在“纪实转向”中,挤上或被挤上纪实摄影这趟车的大多数摄影人来说,“转向”解决的只是“镜头对准谁”的问题,也就是“拍什么”的问题,而“怎么拍”的问题却远未解决。”这段说明摄影“拍什么”和“怎么拍”的问题。
第六小段:这段中有两个问题要理解:一是“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纪实作品都太雷同了”,另一方面“一如既往的老少边穷脏乱差……吸毒贩毒的片段……街头彷徨的人群……”一是作品的雷同;二是作品专拍反面的事物。这两个不好的倾向都要避免。
第七小段:“以记录为本的纪实摄影难道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复制?让摄影人拿着像素越来越高的相机和容量越来越的储存卡,每天去制造越来越多的此类影像,难道这就是“纪实转向”的初衷?”产生对纪实摄影的疑问?文章转到第二大段中去。
第二大段:
拍“纪实”的“杂牌军”,分
9小段分述:
第一小段:“被带上“纪实”这趟车的摄影人,其实是一支庞大的杂牌军。”各种背景组成,由不同风格组成的杂牌军,归到纪实摄影队伍中来。
第二小段:“中国纪实摄影家中的第一大阵营,当属“新闻”而优则“纪实”的记者与准记者。”分析新闻记者的分化情况。最特突的例子,准记者卢广。
第三小段: “由“新闻”而“纪实”的纪实摄影,其优长是信息量大、叙事性强,对“现在进行时”的社会现实是最为敏感的。”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比如影像语言有时会过于单一,致使新闻味太浓而画面略显粗糙……
第四小段:“用诗学理论分析此类纪实摄影的特点,便可以一目了然:因图像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故其所指意义一般都大于能指意义。关于这一点,后面探讨纪实摄影与艺术的关系时还会详加分析。”
这一段要理解什么叫“诗学理论”?“所指意义”、“能指意义”的含义是什么?一般读者可能难理解。我早年读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要查《诗学大辞典》。从广义上说,诗、词、曲皆为诗,三者之学,皆属于诗学。从狭义上说,研究诗学的意境、境界等,文论的风骨、神思等,研究与诗学有关的诗的美学等。用以上的理论去研讨纪实摄影的特点,不觉得太难了。“所指意义”是指所拍摄出的对象所含的意义;要大于“能指意义”,它本身所含意义。因摄影过程中已有作者的主观意识在内。
第五小段:“与第一阵营不相上下的第二大阵营,是由艺术类摄影而转入纪实摄影的群体。在中国当代的摄影家中,很多人早期都有过拍风光拍沙龙的经历,后来则或主动或被动地转入到纪实的阵营里来了。当然也有少数是源自当代艺术的影像实践,并带着现代主义的理念而走入纪实摄影的。由于他们早年的沙龙摄影实际上成为了一个磨练技术的练习期,所以这些摄影家大多对光影点线面等摄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得比较到位。但有一利也有一弊,光影点线面等毕竟只是摄影语言的基本元素而非核心“语法”,掌握了这些还远不能说就是掌握了摄影语言,甚至有时还会成为掌握真正摄影语言的障碍,弄不好就会小学大遗买椟还珠。”
这一段又难读了。“与第一阵营不相上下的第二大阵营,是由艺术类摄影而转入纪实摄影的群体。”这一句中的“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指的是什么?是否指第一阵营是艺术类摄影,第二阵是纪实类摄影?接下去说,各类摄影家殊途同归,最后归入到纪实摄影中来。“光影点线面等毕竟只是摄影语言的基本元素而非核心“语法”,掌握了这些还远不能说就是掌握了摄影语言,甚至有时还会成为掌握真正摄影语言的障碍,弄不好就会小学大遗买椟还珠。”这句话中的“基本元素”、‘语法’含义要理解。基本元素指摄影语言的光影的点线面;;“语法”指什么?这些还不够,还要掌握什么?作者未说明。弄不好结果是“小学大遗、买椟还珠。”
第六小段:就影像语言而言,这部分摄影家如能从光影点线面入手最终参透纪实语言的核心“语法”,自可成为一代大师。但若达不到此境界,则极可能把“纪实”拍成了另一种“沙龙”。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纪实摄影”看起来总有些发“甜”,记录中又杂糅着“画意”的原因所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纪实摄影与画意摄影混挠。再说:“容易把“纪实”拍成另一种“沙龙”的摄影家,最大的问题还不只是把画面拍“甜”了,而是把现实拍“浅”了,拍成了不见“风光”的“风花雪月”。
第七小段:“比如去拍一个古老的乡镇或村落,如果仅仅是把老人脸上的皱纹,以及老屋老墙老门面老算盘等符号化的表象拼成一幅幅美仑美奂的视觉拼盘,那我们对于这个地方的了解也就只限于——这地方很古老很古老,古老得就像任何一个古老的地方一样……而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喜怒哀乐、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代际关系……我们则无从得知了。”这是旅游公司做的工作,不是纪实摄影家要做的。
第八小段:对业余摄影爱好者进言:“他们就是那些从“扫街”起步而最终迈进纪实摄影的众多业余影友。业余影友的好处是没有职业上的压力,一切出于爱好,自得其乐……但心态不好时也容易走向反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业余影友一般都没有接受过摄影方面的系统训练,相关的知识贮备也参差不齐,虽然有时也能抓到非常精彩的瞬间,但在影像的整体性控制、选题的系统性把握等方面,大多还相对薄弱。”奉劝摄影爱好者要虚心学习,勇于进取。
第九小段:对这第二大段的小结:“以上对三大阵营的简单分析都是泛泛而谈的,并不包括特例。事实上任何一个阵营里都出过高人,甚至是高人里的高人。高人之所以成为高人,就因为他具有超越自我的能力,超越了自我,自然也就超越了自身的局限。”
第三大段:
语言决定观看,还是观看决定语言?
分
6个小段,提出“语言决定观看,还是观看决定语言?”的分论点。
第一小段:“在“纪实转向”的进程中有一种倾向,即“拍什么”远比“怎样拍”重要,“内容”远比“形式”重要。“当摄影‘转向’进入纵深阶段后,由此带来的弊端也就暴露出来了。就如我在前面提到的,当摄影人都掉转镜头去拍老少边穷脏乱差,每天都不断地去复制大量的现实碎片时,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了。”如何“转向”值得摄影有思索。
第二小段:““形式”为“内容”服务也就顺理成章地演变成了文艺为政治服务。而且还不是什么样的文艺术都配为政治服务的,因为“内容”早已规定了可以为其服务的御用“形式”——诸如那些什么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统统滚到一边去,“形式”为“内容”服务的最终结果,是“形式”的彻底死亡。”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三小段:“现当代的文学史研究已经证明,当年那套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导致了文学的退行,毁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文学。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今天不可不察。”总结历史教训。
第四小段:继续论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第五小段:“纪实摄影要不要摄影语言?可以肯定地说:要。不仅要,而且摄影语言在纪实摄影中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就如雅克•拉康强调能指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一样。”再次肯定纪实摄影要摄影语言。
第六小段:“误以为只要具有关注现实的社会责任感,就可以不要摄影语言的想法,其实仍是以往那种把“形式”看作为“内容”服务的语言工具论的残存。”此段分析“不要摄影语言”的种种错误想法。
读了藏策这一论文后,谈几点感想:
1、
此文太专业化了,一般摄影爱好者可能看不懂。文中涉及到中国文学史、中国摄影史等史籍;又涉及到不少摄影术语、文学理论等知识。
2、
对号称“中国摄影家”的人来说,他如果没有进入大学摄影专业学习,平时对摄影理论缺乏钻研,也难能理解。
3、
此文适用于进入大学摄影专业学习的人来说,是适用的。
4、
我化了一天时间,查找资料,翻阅藏书,大致能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有小部分没有理解透彻。
5、
读了全文后,反问自己:“纪实摄影到底向何处走?”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没有!说实话,还是很模糊!看了《中摄协网》登的
45篇有关纪实摄影的论文(全国理论研讨的论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一头雾水。
6、
此文是学习心得,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切磋。
作者:童端友于杭州
`2、
24
[FS:PAGE]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4 01:31 , Processed in 0.07071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