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李楠博客 作者:李楠) 我和 摄影师阿迪江都不曾想到他这组《喀什》的报道摄影会遭遇如此后现代荒诞色彩的命运。 此专题缘起于对 风景美丽而形势复杂的新疆所做的深度观察。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且发展目标定为“东有深圳、西有喀什”。无疑,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它不仅意味着中央ZF百年治疆政策的重大转变,对于喀什乃至整个新疆来说,随之而来的巨变亦将从此而起。阿迪江本身就是喀什人,我对他说,希望他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拍到喀什“将变而未变”之间的那种不可言传。往者将逝,来者犹未,这一种临界状态正是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它给摄影提供了最为饱满的可能。 7月,供职于京城某中央级大报的阿迪江将他的《喀什》发给我,果然,他像一个最优秀的猎手一样抓住了最鲜活的猎物,又像一个最优雅的诗人一样将其不动声色地呈现于观众眼前。事情如果就这样结束,只是一次成功的摄影报道。有趣的事情发生在正式见报之前。阿迪江说,根据他所供职的报社规定,他的一切作品只能通过该报社网站对外发布,也只能与网站结算稿酬。尽管已经拥有了足够像素的图片,我仍依言与网站联系,在一堆喀什形势大好的图片中找到了这个专题——但它已然化身为散兵游勇,形影相吊之下像是“形势大好”不称职的注脚。下载,刊发,好评和转载率都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的是:稿费。网站编辑在电话那头犹豫了一下,试探着说:“我们一张图50块?” “那摄影师分多少?” “一半吧。” 7张图,175元。而我的打算是2500元。 但我也不能跟网站说出我的真实数字,原因很简单:岂有买方主动“哄抬物价”?以后还怎么做生意?我有心想给阿迪江补足稿费,但一单作品又没法开出两笔不同收款人的钱。 纠结中过了两日,忽接到CF图片网编辑的电话:“楠老师,能否帮我们联系到阿迪江?我们想代理他那组《喀什》。” “为什么?”我吃惊CF的迅速。 “现在喀什是热点,他那组我们可以作为高价图销售的,300一张。” 这事儿到这儿,就好玩起来了。 表面看,所有荒诞只因报社网站编辑的有眼不识金镶玉,但细细玩味,此间却大有文章。 读图时代,市场经济,共同推促摄影成为商品进入流通体系,一入红尘,影像即面临价值的衡量、转化、比较,折现……,迥然相异的价值判断,仅仅缘于图片的欣赏水平吗? 先说读图时代。正是“读图时代”,这个我们耳熟能详又引以为荣的词语让图片成为被广泛需求的“硬通货”。如各种图片代理网站的兴起——竞争之下造成新闻图片的行情仅数十元;图片拍卖市场的建立,就连报社的摄影部也纷纷“破墙开店”——文字就做不到这一点。实际上,图片的确比文字更适合流通。《喀什》这个具体的例子就能证明。此前,报纸也做过喀什设立特区的文字报道,角度其实有相近之处。但显然,其传播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都难与《喀什》这组图片相比。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人们需要了解一个事物时,更愿意看到与此相关的图片,更愿意以视觉解读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因而,我们对“读图时代”的理解应该据此更进一步:如果我们真的身处这样一个时代,那么,这个时代一定不是以表面上图片呈现的数量、频率和规模来定义的,而是以话语更集中在图片上来定义的。也就是说:人们不再以文本为中心来诠释自身和身外,而是将它们,尤其是本身非视觉性的事物,比如喀什设立经济特区这样宏观的话题,予以视觉化(visualizing),并充分发挥现代科技赋予[FS:PAGE]影像的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一种对世界的“正解”。在这个过程中,图片的意义更多的不是指其物质化的存在,而是指其代表的以图的方式呈现的理解。当代社会,世界被假想成一种图像,并且从图像的角度被理解。因此,海德格尔说:“事实上是,当世界在本质上转化为一种图像,也就是‘现代’问世的时刻。”图片之所以能卖出去,在于视觉在现代获得了权力。 再说市场经济。CF图片网的编辑嗅觉灵敏地发现了《喀什》,当然是因为它属于“当季热卖”的商品。在持续销售一段时间之后,这组 照片会沉寂。再度喧嚣,定然是画面中所有消失一空之时。渐渐地,它由“时令”,成为“古董”,它会越来越值钱。人们将“形象”读成“文本”时,稀缺的形象就会成为珍贵的善本。当然,我们通常会给它们一个名字叫做:记忆。视觉和文字都能保存记忆,但稍有区别。我们面对一张照片,即使是别人拍摄的,如临其境之感仍会直接勾出回忆,记忆是一手的;而面对一段文字,如阅读北岛的《城门开》,即使是一个老北京,也得先消化北岛的回忆,再循路穿越,记忆是二手的。一手记忆似乎更容易被忽悠得涨价。 而后说流通之中的价值。阿迪江报社网站的编辑显然将他的照片等同于“形势大好”的八股,一概而论了;而没能发现蕴藏在照片中的可一不可再。这种“可一不可再”当然首先是指时间上的不可回复,但更重要的,是指观察与表达上的独一无二。这才是图片的价值所系。比如,当“东有深圳、西有喀什”的标语、全国都已少见的**巨型塑像,和骑摩托车的维族妇女三点一线时,刹那间仿佛喀什的前世今生未来同时出现,极其简单的画面中动荡着非同寻常的历史喟叹。不是每一个人走到这里,看到这样的景象都会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完全是阿迪江的所见所得,他个人主观意识的外在体现。图片卖的是什么?是照片里客观存在的场景与 人物么?不!照片卖的实际是摄影师的主观意识!因为正是摄影师的主观意识在确定照片里所有元素形成何种关系时按下快门,而图片的意义正是通过这种关系来表达的。 上回《新闻,可以摄影吗?》一文已说明照片其实是评价的产物。当我们进一步在价值流通体系中解剖图片时发现,图片的内在评价性正是它最大的卖点。多年后,当我们描述这组图片时,一定会像我们描述很多经典图片那样说:它的价值在于真实地纪录了那一个历史时期的喀什。在这里,真实恰恰是内在评价性的体现,而主观意识则是二者之间的桥梁。如果我们就此大胆地说一句:摄影,越主观,越真实。那实际意味着摄影的真实在于摄影者的主观感受加诸客观世界形成的价值判断。 《喀什》最终获得了应有的价值,但这肯定不是它最后的价值。读图时代,价值几何?看重它的人看重的是它的内在评价,而轻视它的人恰恰是轻视甚至忽视了它的内在评价。图片,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它以模仿或者重复事物的视觉特质取得了“真实”的优先权,而内在评价则是它的意义。当今之世,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和手段。但正如我们很难确定每一幅图片的最终命运一样,下一世代,图片的纠结又是什么呢?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2:06 , Processed in 0.07439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