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
摄影报 作者:李楠) 就像一杯血腥玛丽,它的魅力就在于带给味蕾不同以往的体验,更新鲜、更复杂、让人不断突破已有的存在。 端详了一下自己写的这两行字,心想这也太不搭界了。但心之所至,手之所触,还真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血腥玛丽,光听这名字就艳光四射又杀机重重,几乎任何一家西餐厅或酒吧必有其名目,弄得它不像是一道鸡尾酒,倒像是一坨塑料盆景,还是黄山迎客松的造型,泛滥在地道或不地道的中国西式饭馆里。 可真的呢,血腥玛丽要调制出味道,要工夫;懂得欣赏,更要耐受得住。把它的传说和它的味道慢慢融化,搅拌到一起,入得去又出得来,才能真正地享受。 那天在网上看见荷赛结果出来了,习惯性地立刻把 照片全看了一遍,也没和什么人聊过。慢慢地,听见有人说“这届太血腥、太暴力了”,也有人说“荷赛在警告我们,世界越来越糟”,还有人愤怒地质疑评委们的意识形态是不是有问题? 我意识到自己是这样简单地看了荷赛的照片。我关心的,只是其中有没有别具一格的作品,能显露出摄影在表现与表达上的创新;其他,我觉得一切都是“既存在,便合理”。的确,这些照片仿佛是一群喝了烈酒的人坐着过山车评出来的,强烈、刺激、晃眼,但没有理由拒绝。我喜欢《国家哀悼日的景象》那组照片,那些个狭仄的画幅好像要把人的灵魂逼迫出窍——似乎也的确如此,不完整、模糊、隐晦的面孔在这个国葬时刻诉说着内心巨大的动荡和试图压抑的不安。有些意外,国家哀悼日被拍成这样,这在我们是很难想象的。但是,它就是这样呈现出来,并且获了奖。是啊,这样我们才知道摄影在另外一些人手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就像一杯血腥玛丽,它的魅力就在于带给味蕾不同以往的体验,更新鲜、更复杂、让人不断突破已有的存在。 盖帝图片显然是大赢家,仅一等奖就拿了五个,这样辉煌的战绩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来自于图片社的摄影师整体获奖率是最高的,这又是否说明带有商业模式运作的新闻摄影倒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很有可能。理由不妨参照开头关于血腥玛丽的描述。我们对此可以选择必要的忧虑,同时,也可以乐见其成,市场也是检验照片价值的标准之一啊! 其实任何一场比赛都包含着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问题,也必然由许多偶然因素导致最后的结果。所以,比赛只是比赛,不是终审判决,真的不必如此纠结。还原比赛本来的意义,可能比赛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也许我们这个世界真的有些寒夜的味道,但岂不是正好来一杯血腥玛丽?我看荷赛的照片,倒每每欣欣然,不说别的,想想十年前,只得从网络上看见零星的几张荷赛获奖作品,再后来,是图片库独家代理的十几张,如今,不但可直接上荷赛官网看,随便一搜,国内网站图片不但全,且大,还能直接下载,这不也在说明世界越来越好了吗? 有时候想,我们为什么需要摄影,需要照片?一个从不喝酒的人,为什么会点上一杯血腥玛丽甘之如饴?因为一切未可知,甚至包括过去,我们经历过的,也未必是我们确信以为的。这就给了我们享受人生的机会。寒夜,来一杯血腥玛丽,想想,都觉得蛮不错。 |
手机版|小黑屋|摄影大家 ( 粤ICP备2021111574号 )
GMT+8, 2025-5-3 11:52 , Processed in 0.074215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